"悲苦英雄":近代中国乡土社会的天主教徒对耶稣人性的认知初探

来源 :2012多学科视野下的中国基督教本土化研究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督教义始终强调:耶稣有两个完满而整全的性质,即神性和人性,二者不可分离,耶稣是神亦是人.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教会宣教的双重影响下,近代中国乡土社会的天主教徒对耶稣人性的理解呈现出一幅复杂的图景.为神、为人的耶稣被"圣化",成为孝亲、博爱、公义、勇敢、顽强等伦理性格和道德品质的象征,不仅激发了教徒的信仰热情,而且成为他们认知与应对现实苦难的精神资源,是他们在宗教信仰和日常生活中效法的榜样.而耶稣受难背后的"救赎"深义也因此被冲淡甚至消解.恰如上文所述,教徒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理解耶稣受难的救赎内涵,因此宗教宣扬的神学意义往往是以传统的伦理逻辑展现出来的.缺乏救赎观念的晚清乡土教徒普遍都有这样一种意识,即“耶稣是为我们受难的,我们应该报答耶稣”。“吾主耶稣真天主,为我们受了死刑,我们为天主舍生致命不是应当的么?”这反映的恰是中国民间一直沿袭着的“报恩”伦理和“尊神崇圣”的传统。
其他文献
上海有个年轻的歌手,人称为“小马玉涛”。她歌声浑厚、醇美,几乎与马玉涛的歌喉难以区分.经打听,原来此歌手是马玉涛的艺徒。那是八十年代第一个春天,马玉涛随团到上海演出
人们称羡向日葵,因为它不因风吹雨打而改变向阳的特性;人们赞颂革命者,因为他不因个人的委屈乃至不幸而改变对党的笃志。在衡南县,传颂着一个名字——欧冶。这个普通的人民
中西医的碰撞与融合,始于传教士来华,一般认为,作为近代西方先进科技的一部分,西医在面对中医时,总是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近年来的研究中,新教医药传教士作为传播
会议
“三深入”与“三不写”赵树理的作品如《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里湾》等小说,之所以写得如此成功,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是与他每次下乡都坚持“三深入”分不开
为了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丰富上演节目,进一步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要求,自治区京剧团、秦腔剧团除了创作移植新剧目外,并着手大力挖掘整理传统剧目。自
为使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更多地了解海外资本市场,寻找适合本企业海外融资上市的国际投资机构与海外股票交易所,从各方面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入
经过基督教本土化,中国教会既被纳入全球普世教会大家庭,又以自身宗教个性充实着普世教会的丰富。基督教本土化过程充分展示了全球普遍性与地域特殊性之间的互动。同时,中国基督
会议
在民国十三所基督教新教教会大学之中,之江大学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所学校,其源头可以追溯到美国长老会宁波差会于1845年创办的崇信义塾.这所差会学校"以培植教牧人才为宗旨",
会议
教会大学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较为特殊的部分,其办学理念、学系设置、师资结构和学生社团独具特色.教会大学在中国大陆地区终结之后,何明华基于香港对精英人才和宗教扩展的需
衡量艺术教育家的业绩,首先要看他是否培植了富于创造性思维、更新了老师风格的人才,其次才是他的研究与创作。有一位老友批评欧洲某一所名牌大学,教授、科研成果、学生、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