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果胶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产酶分析

来源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九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sa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从大庆化工厂废水和江西宜春温泉水样中筛选高产果胶酶的菌株并对其进行产酶分析.通过富集培养,梯度稀释,涂布PDA、LB及高氏固体培养基平板进行菌株的分离.对得到的单菌落在96孔深孔板中进行诱导培养,通过DNS法进行果胶酶酶活检测,共获得23株产果胶酶的菌株,菌株G17表现出最高的果胶酶活性.结合微生物形态学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G17为球形芽孢杆菌(Bacillus sphaericus).对该菌株在摇瓶水平进行了产酶分析,通过优化培养基中麸皮、玉米芯粉及豆粕的组成比例、培养基的初始pH和培养温度,确定麸皮、玉米芯粉、豆粕比例为2∶5∶2,初始pH6.0,培养温度40℃时,产果胶酶活性最高,达到18.25 U/ml.该菌在高含量玉米芯粉存在下具有最高的产果胶酶能力,这可能是由于玉米芯的诱导作用而产生的.
其他文献
以低温脱脂大豆粕为原料,采用等电点冷沉法提取大豆7S和11S球蛋白,利用Brabender粉质仪、拉伸仪及糊化仪分别测定大豆7S和11S球蛋白对面团粉质特性、拉伸特性以及糊化特性的影响,借以综合评价大豆球蛋白对面团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7S球蛋白的添加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小麦粉的流变学指标和面粉品质,具体表现为面团稳定时间和粉质评价值降低,弱化度增加,抗拉强度降低,延伸度增加,糊化温程升高,糊化时
为了研究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对鲜切紫薯生理生化品质的影响,用不同浓度(0.15、0.3 mmol/L)的茉莉酸甲酯溶液浸泡处理紫薯10min,以蒸馏水处理作对照,然后将其密封后保存在11℃的冷库中.贮藏期间分析测定与生理代谢有关的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活性,并测定了总酚、花青素、类黄酮和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等品质
本研究通过响应面试验,得到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ls-02发酵生产松仁多肽的最佳条件:底物浓度10%,pH 6.7,装液量100mL/500mL三角瓶,培养温度34.1℃、搅拌转速110rpm、发酵时间48.6h,在此条件下最大肽得率为73.6%.初步分离纯化松仁肽,经截留分子质量10kDa的中空纤维柱超滤,得分子质量在10kDa左右的超滤液,其回收率为89.7%,超滤
对不同生产条件下的干豆腐样品进行矿物质成分铜、锰、铁、锌、钙、镁、氯和磷的测定及物性指标测定,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干豆腐中的镁含量和氯含量都对干豆腐的品质影响较大;磷含量与弹性呈显著的负相关性;铜、锰含量与拉伸性呈显著的负相关性;锌含量与拉伸性呈极显著酌负相关性。生产用水中的铁含量对于豆腐的品质影响较大,它与干豆腐的弹性、内聚性、胶着性、咀嚼性和回复性、剪切力都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钙含量也对
探讨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基于细胞膜损伤和修复的耐超高压胁迫机制.以80-250MPa超高压多次处理原始敏感菌株,从中筛选分离副溶血弧菌的耐压菌株,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超高压处理前后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采用SDS-PAGE电泳技术分析原始敏感菌株与耐高压胁迫菌株细胞膜可溶性蛋白的差异,采用超微量Na+K+ATP酶试剂盒分别测定原始菌株与耐压菌株的Na+K+ATP酶活性,用GC-MS法分析耐压菌株与
本实验旨在研究葡萄籽中原花青素的提取及具有保健功能的口含片的加工工艺.通过多因素单因变量方差分析选定了对原花青素提取率影响大的主要因素乙醇浓度、提取温度及时间.采用Central Composite Design,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原花青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从而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乙醇浓度71.25%、提取温度46.08℃、超声波时间42.74 min,在此条件下得出原花青素提取率为2.46
SOD即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是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的一种重要的氧自由基清除剂,因对机体有较高防护与保健价值而深受人们关注.SOD可以作为功能性食品的一种基料,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而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能够高效表达SOD蛋白,从而满足市场需求.以实验室构建的产SOD重组菌为出发菌株,本文研究其摇瓶发酵的工艺条件,已期达到目的蛋白的最优表达水平,进而进行5L高密度发
以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为研究对象,通过Sephacryl S-200 HR凝胶过滤层析的方法从虾血淋巴中分离纯化得到血蓝蛋白.SDS-PAGE分析显示,纯化的目的蛋白由68、72、76、82、84和88 kDa六个亚基组成;采用兔抗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免疫印迹实验证实目的蛋白为血蓝蛋白.进一步的性质分析结果显示,血蓝蛋白对热稳定,在酸性条件下较易被降解;在
为提高醇法大豆浓缩蛋白乳化性,利用三聚磷酸钠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进行磷酸化改性,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模型对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测定并分析了改性产物在各个条件下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结果表明最适改性条件为:三聚磷酸钠添加量3.5%、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1.5h.经改性,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乳化活性由0.207提高到0.702g,乳化稳定性由12.50min提高到21.5
本试验以萌发期4,6,8,9,10d的甜荞麦芽和苦荞麦芽(黑丰一号,坝上苦荞)为原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探明荞麦芽在萌发过程中芦丁的变化趋势,同时观察了荞麦芽的ABTS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以及对大鼠晶状体醛糖还原酶(rAR)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无论是甜荞还是苦荞,芦丁的含量都随发芽时间的延长而有所增加,黑丰一号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在萌发的第10d时达最大值(IC5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