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医攻博”教育的一点思考

来源 :2008年广州中医药大学非医攻博研究生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b0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医攻博”的初衷是为了造就一批复合型中医人才。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培养模式的问题可通过:重视人才培养方式尤其是自学成才;重视临床培养;学分管理,培养兴趣的途径解决。并对培养工作的重点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其他文献
非医攻博是一个全新的专业,他没固有的培养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而且,非医攻博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兴趣,在学完基础课程后,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所以要在开学初做好自我定位。首先应该结合自己的本科专业背景,找出自己的优势所在,其次应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再次应该结合未来的就业形势。做好自我定位后,接下来就应该在前两年的学习汇总,有所侧重,重点掌握自己专业方向的知识。同时还应该重视
本文针对非医攻博专业教育培养过程中学生定位,研究方向、研究方式定位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作者的一些建议。
作为中医教育制度改革的新试点,“非医攻博”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摸索中日趋成熟。本文通过探析中医院校在“非医攻博”实施过程中,其培养目标的调整、培养模式的探索、目前的问题、非医攻博的存在价值,指出“非医攻博”人才培养模式应不断优化与创新,并提出培养模式优化与创新的具体设想。
本文针对非医攻博专业建立过程中学生录取、教学改革(课程开设、导师配备、临床实践)、就业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对于非医攻博,作者认为在培养模式上应有所改进,因为非医攻博学生的西医基础相对比较差。首先,在授课上,建议安排《病理生理学》这门课。完善中医内、外、妇、儿、按摩、骨伤课程。其次在上临床之前,与其他临床型专业研究生一样,先安排岗前培训。最后加强中医古籍学习,重视经络、针灸医案学习。
本文介绍了非医攻博学生临床实习中个性化的临床实践安排,带教教师的优选,名医跟诊,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及临床技能加强的建议。“非医攻博”这种采取跨学科、跨行业培养的方式,是中医教育在新世纪、新形势下的创造性举措。作为新生物,必然存在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这就需要不断改进,使“非医攻博”这种中医新的教育模式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更加完善,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中医药创新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非医攻博作为中医药教育的新生事物,是培养中医药高级人才的一种新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疑惑与困难。在此笔者提出应明确专业定位,培养积极心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学以致用。相信在国家政策及学校相关部门的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支持下,非医攻博学子定能提高自身水平和能力。
中医药是个庞大复杂的体系,其多元化和广阔的市场前景,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共同参与推动发展,非医攻博应运而生,非医攻博的发展必将与中医发展共行。本文从非医攻搏的可行性、非医攻博培养存在的问题及作者的看法和建议等几方面对非医攻博专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完善“非医攻博”培养模式是在当前形势下拓展中医研究生教育的迫切任务。要实现“非医攻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首先要理顺培养定位、培养方式、学制、因材施教等环节,而录取综合素质高、专业思想稳定、发展潜力大的学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和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因材施教,发挥其本科专业的优势是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
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概念出发,通过对调查文献和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对非医攻博提出了十点意见,分别是(1)培养纯中医要加强人文科学和传统文化的培养。(2)强调中医师和中药师合并。(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4)重视师承模式,注重跟师临症。(5)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6)营造中医学术氛围。(7)重视实践,强调实践。(8)完善各种硬件软件。(9)非医攻博学生自己要有艰苦奋斗的决心和集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