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电刺激治疗中枢性疼痛2例

来源 :2016世界神经调控学会中间会议暨第七届中国神经调控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tw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脊髓电刺激治疗中枢性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于浙二医院神经外科行脊髓电刺激治疗中枢性疼痛2例.第1例为54岁男性,右侧臂丛神经撕脱后疼痛13年,电击样,表现为持续性疼痛背景下阵发加重,VAS8分.疼痛部位为右前臂内侧和右手尺侧(C8、T1),疼痛部位感觉完全缺失.多种止痛药物疗效欠佳.2010年于外院行穿刺电极脊髓电刺激,电极位置差,无效.患者对于行走功能要求高,对于脊髓后根入髓区切开术的并发症难以接受,放行电极位置调整.手术为全麻后俯卧位,将外科电极置入C6-7椎体水平,术中SEP一过性下降,MEP良好.第2例为48岁男性,车祸致腰1、2骨折,脊髓损伤后双下肢瘫痪,双侧腹股沟以下深浅感觉基本丧失,右脚有轻微感觉,大小便无法控制.疼痛病程10年,疼痛部位为左侧膝关节以下脚掌外侧疼痛(L4-S1),表现为胀痛、暴裂样、针刺、烧灼样疼痛,阵发出现,VAS10分.左侧偶有疼痛发作,VAS5分.普瑞巴林、加巴喷丁、曲马多等药物治疗仍无法控制疼痛.可拄拐行走,对行走功能要求高.全麻俯卧下行2×4片状电极植入,电极头端位于尾端,电极置于T10-11椎体水平,术中唤醒测试麻木覆盖位置良好.结果:臂丛神经撕脱后疼痛患者术后2个月刺激参数为0-Case+,频率31Hz,脉宽240us,电压1V,持续刺激,VAS评分为5分,疼痛缓解37.5%,感觉麻木区域覆盖至T2-T3,患者自觉疗效一般,可接受,服用加巴喷丁治疗,后由于电极发生移位,疼痛同术前.脊髓损伤后疼痛患者术后6个月时右侧0-3+,电压1.5V,左侧4-5+,电压1.3V,脉宽210us,频率30Hz,右侧T12-S1轻度麻木,左侧腰部(T10-11)、左手尺侧轻度麻木,左足偶有轻度麻木,开15分钟,关15分钟,患者疼痛消失,12个月时刺激参数不变,偶有疼痛发作VAS5分,总体疼痛改善约70%,停用疼痛药物.两例患者均无手术相关的神经功能障碍并发症.结论:对于臂丛神经撕脱后疼痛和脊髓损伤后疼痛,一般认为脊髓电刺激术疗效欠佳.但对于神经功能保留要求高、经济能力能承受的患者,仍可尝试行脊髓电刺激术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评估骶神经调控技术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膀胱过度活动症3年随访的成功率、生活质量及安全性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行为训练、药物治疗后尿频尿急症状缓解欠佳,予以行骶神经电刺激,并随访患者的尿频尿急的次数,生活质量评分并观察有无不良事件结果:一共有13例女性患者,永久植入11例,平均年龄58岁,急迫性尿失禁次数3.1±2.7每天,排尿次数16.6±4.5每天,治疗成功率约84.6%,漏尿次数平均降低了2
会议
目的:Wnt信号对神经保护和突触可塑性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推测,Wnt信号可能调节星形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NTs)的产生.此前我们证明了多巴胺(DA)超负荷是大鼠肝性脑病的重要机制.方法:我们采用免疫印迹及荧光荧光双染技术探讨由Wnt5a通过NO-cGMP蛋白激酶G(PKG)-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REB)通路诱导星形胶质细胞NTs合成,以及抑制星形胶质细胞NTs产生的多巴胺反应肝性脑病中
目的: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已经成为中晚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重要治疗方法.DBS于1998年在我国首次应用,明显地改善了晚期PD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由于DBS手术的PD患者多为60岁以上,且PD常可累及植物神经,易出现心脏传导阻滞问题,因此部分PD患者需植入心脏起搏器,在DBS术前、术中、术后均有可能应
会议
目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亦伴有认知功能受损,通过基于反馈的关联学习测试发现,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的获得学习受损,而其转化学习完好。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运动症状的偏侧化对帕金森病患者的认知功能可能存在影响。本研究欲探索运动症状的偏侧化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基于反馈的关联学习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的探索。方法:我们入组了63名早期未服药的帕金森病患者及38名正常对照。根据运动症状的起病侧及偏侧化,我们将
会议
目的:观察氧自由基清除剂Tempol对脊神经结扎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50只,体重180-200g,按照Kim和Chung方法制作脊神经结扎(SNL)模型.随机分为5组(n=10),假手术组:暴露L4-6神经根,但不结扎.SNL模型组:暴露L4-6神经根,并用4号丝线紧紧结扎L5、L6神经根.Tempol-SNL组(又分为三个不同剂量组)在建立好SNL模型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T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注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对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大鼠脊髓中一氧化氮(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以及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L5-6脊神经结扎模型,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
目标:研究帕金森病双侧STN-DBS术后,在出现电刺激诱发的暂时性非运动精神症状(Stimulation-Induced Transient Nonmotor Psychiatric Symptoms,SITNPS)时,如何通过调整电刺激参数调整,在去除精神症状的同时维持运动症状改善的最佳效果.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从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1日期间,所有到长海医院神经调控门诊进行程
会议
目的:在所有实施STN DBS手术的患者在术中采用微电极记录,根据神经元的特征性放电,记录患者STN核的长度,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术后程控参数进行对比与分析,以明确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共收集2014年12月-2016年1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行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极植入术的26名进展性帕金森病患者,其中男性9名,女性17名.平均年龄为65.65±8.01岁.全数患者均经专业的
会议
目的:探讨不同型号脑深部电刺激器对帕金森病(PD)的临床疗效.方法:共收集2014年12月-2016年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行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极植入术的24名帕金森病患者,全数患者均诊断为原发性的帕金森病,并进行了严格的术前评估.根据植入脑深部电刺激器型号不同分为A组和B组,其中男性10例,女性14例;将植入清华大学研发的国产可充电式脑深部电刺激器的14例PD患者设为A组,其中
会议
目的:Vim是治疗原发性震颤的首选靶点,但仍有部分患者存在长期疗效不佳的情况.探讨单电极双靶点(Vim及丘脑底区)DBS治疗原发性震颤的疗效.方法:72岁女性,病史10年,双侧双肢及头部症状,术前FTM-TRS(Fahn,Tolosa Marin Tremor Rating Scale)评分为78.术前行T1轴位的导航序列和3T的T2像轴位导航序列MRI,以T1像计算Vim核的靶点,靶点选择x为1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