鱿鱼酶法脱皮及其品质变化的研究

来源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一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rsoftwa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中性蛋白酶处理对鱿鱼脱皮过程中品质的影响.分析研究了经不同酶解条件脱皮后的鱿鱼肌肉质地与颜色等品质的变化,主要考察了肌原纤维蛋白质抽提率、羟脯氨酸含量、硬度、a*值和感观评价等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性蛋白酶添加量为0.08%(质量百分比)时,可完全脱除鱿鱼表皮,肌肉硬度较未处理的鱿鱼略有降低,a*值较未处理的鱿鱼显著性上升,表现出肌肉质地略有下降以及感观评分较高的粉色.酶作用温度为45±2℃时,鱿鱼脱皮效果明显优于作用温度为35±2℃时的样品,并且肌肉硬度较作用温度为55 ±2℃时更高,表现出较好的肌肉质地及感观评分较高的粉色.酶作用时间为13min时可几乎全部脱除鱿鱼表皮,较作用时间为15min时的样品,酶液中羟脯氨酸的含量没有显著性升高,说明鱿鱼表皮脱除完全,肌肉颜色表现出感官评分较高的粉色.较故最佳酶解条件为,中性蛋白酶添加量为0.08%(质量百分比),作用温度为45 ±2℃,作用时间为13min.在此条件下可有效脱除鱿鱼表皮,并且保证较好的鱿鱼肌肉质地与色泽,具有较好的生产实践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目的:提高鸡骨泥中游离Ca2+含量与生理活性.方法:以新鲜鸡骨架为原料,经高温软化、粉碎、用胶体磨研磨制成超细鲜骨泥、添加含量为85%乳酸,研究确定乳酸直接转化法加工高钙鸡骨泥的工艺条件.结果:以不经稀释的骨泥原液直接进行转化,选择乳酸添加量为20g/L-40 g/L,转化温度30~45℃,在0.5-1.5 h内结束保温.以该工艺生产的鸡骨泥中乳酸钙含量达40.71 mg/g,Ca2+质量浓度这5
本文以金线鱼鱼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压力下鱼糜凝胶的凝胶强度、持水性和横向弛豫时间T2和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探究了超高压诱导的鱼糜凝胶的持水性、横向弛豫时间与凝胶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凝胶强度和持水性随着压力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400MPa压力下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415.7 g和0.89,凝胶强度和持水性呈极显著正相关.NMR成像显示,高压诱导的鱼糜凝胶中存在3个T2水分区间,其横向弛豫时间分
本研究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萃取鱼卵中鱼油的效果进行了研究.试验以鱼卵冻干粉为原料,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等因素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超临界CO2技术萃取鱼卵鱼油的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90min,在此条件下,鱼卵中鱼油的萃取率高达36.12%.同时采用有机试剂索氏抽提法测得鱼卵中的粗脂肪含量为36%.综合可见,超临界CO2技术能较
研究油脂氢化反应的影响因素.以Raney-Ni为催化剂,异丙醇为氢供体,分别从大豆油和异丙醇摩尔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三个因素来研究油脂氢化反应的影响因素,并探究制备Raney-Ni催化剂的最佳工艺.发现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氢供体异丙醇和大豆油的摩尔比的增加,油脂碘值逐渐变小,转化率逐渐增加.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2.5小时,大豆油和氢供体异丙醇的摩尔比1∶10为最佳氢化反应条件.实验发现
本研究旨在对发酵黑蒜中富含的多酚提取工艺及参数进行寻优,以获得高得率的、具有显著抗氧化特性的黑蒜多酚.以各提取参数为输入值,黑蒜多酚得率为输出值,建立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该网络结构参数进行优化,然后对网络的预测行为进行仿真,最后利用遗传算法对构建的BP网络进行单目标寻优,获得黑蒜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所构建的BP人工神经网络泛化能力较强,能准确地预测不同提取条件下黑蒜多酚提取率;经遗传算
果皮褐变是影响采后荔枝果实品质和货架期最重要的因素.本文比较研究了在(8±1)℃贮藏条件下"乌叶"和"兰竹"荔枝果实果皮褐变的差异性及其与酚类物质代谢的关系.采后"乌叶"和"兰竹"荔枝果实经清洗并用25%的抑霉唑杀菌剂1.0 mL/L浸果5 min,果实晾干后用0.03 mm厚的聚乙烯薄膜袋密封包装,在(8±1)℃下贮藏.定期测定贮藏期间果皮褐变指数、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为阐明柚苷酶处理对柑橘果汁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本实验以琯溪蜜柚果汁为对象,用DP-PH自由基、·O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及对Fe3+的还原能力评价抗氧化活性,并分析它们和果汁中抗坏血酸、总酚、柚皮苷和柚皮素含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酶处理对照和酶处理果汁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22.4和22.0 g/100 g;清除·OH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3.7和3.2g/100 g;Fe3+还原能
苦荞中挥发性物质是苦荞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为了分析不同方法萃取苦荞样品中挥发性物质的差异,本文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和固相微萃取法(SPME)提取苦荞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定性鉴定,并用总离子流色谱峰的峰面积进行归一化定量分析.SDE-GC-MS法分析出23种挥发性成分,SPME-GC-MS法分析出35种挥发性成分,两种方法均提取出酯类、烃类、酮类、醛类和
本文测定了不同品种(油菜蜜、洋槐蜜、椴树蜜)和不同类型(天然原料蜜、加工成熟蜜、天然成熟蜜)共9种蜂蜜的理化指标和多酚类物质含量,并采集了他们的电子鼻信息。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分别对常规指标、电子鼻信息以及他们数据融合之后的整体信息进行了模式识别;偏最小二乘法(PLS)回归分析对电子鼻信息和每个常规指标分别建立数学模型。结果:常规指标可以对不同品种的蜂蜜分类识别;电子鼻技术可以对不同类型的蜂蜜
本文主要分析了白鲢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并筛选其关键主体物质,探究不同漂洗工艺对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分别采用蒸馏水、0.5% NaCl溶液、0.35% Na2CO3溶液、0.5% NaCl+0.35% Na2CO3溶液、1.5M尿素和0.05%吐温溶液漂洗白鲢鱼肉,MonoTrap RCC 18吸附子100℃顶空萃取50 min,GC-MS分离鉴定和半定量,联用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