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省"中国教育学"中国性"危机

来源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moko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育学建立在非"传统"的框架内,形成对国外教育学吸收、消化的循环"范式",可以归纳为"吸收—本土化—吸收"循环发展的模式,这种"范式"的长期运行导致了中国教育学的"中国性"危机。中国教育学的"中国性"作为"教育文化"的概念,尚未能做到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本土与西方相适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表现为:我国传统封建社会学术尚未分化,教育未能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形态,师范教育以"偶然因素"的姿态催生着社会现实对于教育学的"必然"需求,迫使教育学须在短时间内迅速"长成",唯有利用"拿来主义"、"全盘引入"的方式应时之需,中国传统成分"被隔离";教育学的百年史始终未能脱离"吸收—本土化—吸收"循环发展的模式,中国教育学"中国性"的"应然"标准是在借鉴"西方"基础上的"本土"生长,而现实则是中国本土成分"被输入";"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是中国教育学运行的"动力"机制,但本土"实践"缺少本土生长"理论"的有力支撑,本土"理论"的生成也缺乏本土"实践"给予的"养料",本土"理论"与本土"实践"相脱离。
其他文献
  教育学传统与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是教育学传统产生的沃土,教育学自诞生之日起,经历了"经验—描述"教育学、"哲学—思辨"教育学、"科学—实证"教育学
会议
  传统是一个不断被分析扬弃和综合创造的进程,并非是一个封闭体系,传统教育与教育传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传统教育是一个静态的凝固体,教育传统是传统教育的抽象,是历史的遗存,是
  教育学在中国的曲折发展使得我国学者在反思这种步履维艰之时将之归结为附庸意识形态以至于丧失了学科该有的独立自主性。所以祛意识形态化是发展我国教育学的一剂良药。
  中国教育实验研究的兴起源于清末明初时西方教学方法的引进,受二十世纪初西方教育实验学盛行的影响,形成其最初以教改实验为主的实践性话语特征。因此,分析民国时期的教育实
  教育存在着三大基本定律,适用于教育相关领域。教育三大基本定律分别是:教育在实施中必须发展学生的天赋;教育在发展上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在价值基础上必须尊重人性。第
  教育概念分析是英美分析教育哲学所独具的研究方法。随着英美分析教育哲学的日渐式微,教育概念分析方法亦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是,对于教育学研究而言,教育概念分析方法依然
会议
  疏离教育本身的教育学因缺乏实践价值而屡遭诟病。伴随着现象学教育学的兴起,"回到教育本身"成为当前教育学变革的趋向。在这一背景下,透析教育学"回到教育本身"的意蕴与正
会议
  教育学自觉,指教育知识社会从专注实际的教育现象中超拔出来,将认识之光返照教育学自身的现象。以"自我规范"与"自我确认"为主旨的"认识论反思"初现于"教育大革命"时人们对
  中国教育学研究者对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困惑、所处的尴尬地位等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以求中国教育学的进一步发展,建立一种既符合学科逻辑规律,又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体系。中国
会议
  女性主义教育学源自于西方女性主义解放运动,它不仅是一种平等的教育,也是一种解放的教育。自20世纪60年代始,女性主义教育学者在学术界以其独有的研究视角,对有关教育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