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盖度影响坡面产流产沙的动力机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gangcd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和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该区生物结皮平均盖度达到60%~70%,显著影响坡面的水土流失。目前,虽有不少研究关注生物结皮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但鲜有研究关注不同盖度生物结皮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其影响机理不清,尚不能量化生物结皮盖度与坡面产流产沙之间的关系,是生物结皮水土保持功能研究的薄弱环节,影响了考虑生物结皮的土壤侵蚀模型的修订,亦妨碍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水土保持效益的准确评估。为此,本文以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盖度的生物结皮坡面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降雨、自然降雨监测结合稀土元素示踪等方法,研究不同盖度生物结皮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构建生物结皮盖度与坡面产流、水动力学参数以及产沙量之间的量化关系,辨析生物结皮对土壤分离、搬运、沉积过程的影响,明确生物结皮对坡面输沙过程的影响,揭示生物结皮盖度影响坡面产沙的动力机制。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论。(1)生物结皮盖度通过影响坡面初始产流时间和产流稳定时间影响坡面产流过程。坡面初始产流时间与生物结皮盖度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坡面产流稳定时间随生物结皮盖度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裸土坡面初始产流时间(7.0 min)是79%盖度生物结皮坡面(2.5 min)的2.8倍。产流后生物结皮坡面的产流率呈现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的趋势,79%盖度的生物结皮坡面产流达到稳定状态最快,大约在8min时趋于稳定;44.5%盖度的生物结皮坡面产流达到稳定状态最慢,在40min时趋于稳定。(2)坡面产流率与生物结皮盖度之间呈对数函数关系:y=-a ln(x)+b。模拟降雨下,当生物结皮盖度从9.3%增加至78.4%时,坡面产流率减少68.7%,坡面产流率与生物结皮盖度之间的关系式为:y=-0.185ln(x)+1.0808(R2=0.752,P<0.001,n=19)。自然降雨下,生物结皮盖度从19.6%增加至42%时,坡面产流率减少44.9%,坡面产流率与生物结皮盖度之间的关系式为:y=-1.108ln(x)+8.6794(R2=0.274,P<0.001,n=12)。(3)生物结皮盖度的变化影响了径流水动力特征(雷诺数、弗劳德数、径流剪切力及阻力系数等)。盖度变化引起的生物结皮斑块的破碎度及分离度的差异是影响水动力特征的主要原因。随着生物结皮盖度的增加,坡面径流会从急流转变为缓流,但始终属于层流状态;径流的流速与径流功率均呈对数函数趋势下降;坡面径流水深与阻力系数呈幂函数趋势上升。生物结皮坡面流速、雷诺数及径流功率与分离度关系相关性最强,随生物结皮斑块间分离度的增加而增加。径流水深、弗劳德数、径流剪切力及阻力系数与斑块密度相关性最强。其中,径流水深、径流剪切力及阻力系数随斑块密度增加而降低,弗劳德数随斑块密度增加而增加。(4)坡面产沙率与生物结皮盖度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y=ae-bx+c。模拟降雨下,当生物结皮盖度从9.3%增加至78.4%时,产沙率减少了98.1%,坡面产沙率与生物结皮盖度之间的关系式为:y=21.665e-0.05x+1.0808(R2=0.936,P<0.001,n=19)。自然降雨下,当生物结皮盖度从11.6%增加至54.8%时,产沙率减少了69.0%,坡面产沙率与生物结皮盖度之间的关系式为:y=20.755e-0.012x(R2=0.3152,P<0.001,n=12)。(5)生物结皮通过覆盖作用和拦截作用改变了径流对泥沙的输移过程。实验条件下,生物结皮覆盖区产沙量约6.1%,裸土区域的产沙量是生物结皮覆盖区域的15倍。生物结皮坡面的泥沙沉积量是裸土坡面的5倍。生物结皮和裸土坡面的泥沙输移比分别为0.46和0.93。生物结皮泥沙拦截量随距侵蚀源距离的增加逐渐降低。(6)不同盖度生物结皮条件下生物结皮斑块的分布格局影响径流侵蚀动力和坡面阻力,进而影响坡面产沙量。在90 mm h-1的雨强条件下,影响因子对坡面产沙的影响大小顺序为,生物结皮盖度因子(-0.949)>斑块密度(0.782)>径流功率(0.596)>阻力系数(-0.280)>景观形状指数(0.173)>分离度(0.167)。研究明确了不同盖度生物结皮坡面的产流产沙特征,构建了生物结皮盖度与坡面产流产沙的量化关系,明确了生物结皮对坡面土壤侵蚀产沙、搬运、沉积的贡献,揭示了生物结皮盖度影响坡面产沙的动力机制,为修订考虑生物结皮的土壤侵蚀预报模型以及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水土保持效益评估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引起的鸡坏死性肠炎(Necrotic enteritis,NE)是危害养鸡生产的主要疾病之一。在禁止或限制使用抗生素类饲料添加剂的背景下,开发抗生素类饲料添加剂替代品、探明其作用机理是当前绿色环保型养殖生产的迫切需要。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是一种已广泛用于畜牧养殖生产实践的益生菌制剂,但其是否能促进罹患坏
学位
鼢鼠属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地下啮齿类,取食植物根茎,可对农作物和林木造成严重危害。鼢鼠独特的取食部位与生活环境显著区别于其他害鼠种类,并可能形成独特的体内微环境。目前,关于野生鼢鼠肠道微生物的研究相对较少,尚不清楚鼢鼠如何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来适应地下环境,尤其以植物根系为主的食物来源,且肠道微生物与环境微生物的关系也不明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选取我国特有的、亲缘关系
学位
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与蜕皮激素(20-hydroxyecdysone,20E)在昆虫生长发育中不仅协同调控幼虫蜕皮及化蛹、刺激成虫生殖系统发育与成熟,还诱导滞育和衰老等生理活动,成为近年来昆虫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小蠹虫(华山松大小蠹)保幼激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保幼激素对信息素合成的影响,保幼激素合成甲羟戊酸路径部分基因的克隆以及对保幼激素的响应等方面,而对小蠹虫(华山
学位
养分循环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是有机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性、促进森林群落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抚育间伐措施通过调整林分密度,能够改变植被养分特征、凋落物化学质量、土壤理化性质、植被资源竞争格局、微生物群落特征等,从而深刻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过程。天然次生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在生态系统服务和功能方面发挥巨大潜力,然而其演替过程中养分循环过程易受自
学位
葡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多年生园艺作物之一。目前,全球90%以上的栽培品种都是欧洲葡萄(Vitis vinifera ssp.vinifera/sativa)。然而,大多数欧洲葡萄栽培品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由细菌、真菌、卵菌或病毒等病原菌引起的病害,导致产量和品质的下降,尤其是由葡萄白粉菌Erysiphe necator Schw.[syn.Uncinula necator(Schw.)Burr.]
学位
克里角梢小蠹(Trypophloeus klimeschi Eggers)是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pyramidalis Bunge)的毁灭性害虫,于1915年首次在吉尔吉斯斯坦发现,2003年在中国新疆爆发,目前在甘肃敦煌地区危害严重,并逐渐向周围区域扩散。尽管,克里角梢小蠹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寄主选择和肠道微生物群落已被较为系统地研究,但与种群繁殖和营养代谢密切相关的生
学位
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肠道寄生虫,可导致婴幼儿、新生动物和免疫缺陷个体的严重腹泻,甚至死亡。它是造成全球2岁以内儿童致死性腹泻的第二大病因,也是引起1月龄内犊牛腹泻的主要原因。目前被批准的可用于治疗隐孢子虫病的药物仅有硝唑尼特,但该药物在健康个体中仅有56%~96%的疗效,在免疫功能缺陷或婴幼儿个体中没有疗效,目前尚没有用于预防隐孢子虫感染
学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也被称作“猪蓝耳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疫病,对全世界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PRRS病毒(PRRS virus,PRRSV)是一种具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套式病毒目(Nidovirales)、动脉炎病毒科(Arteriviridae)、β-动脉炎病毒属(Be
学位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在细胞内寄生的机会性致病原虫,可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严重威胁人及动物健康。近年的研究发现,病原微生物感染会诱导宿主细胞编码RNA及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 RNA)的显著差异表达,nc RNA可通过调控宿主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参与多种病原体与宿主的相互作用过程。T.gondii裂解周期(lytic cycle
学位
黄土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该区域农业生产受土壤养分不足和水资源短缺等限制,农田地力和作物产量低,新垦耕地与退化耕地地力无法在短期内快速提升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求,且在黄土区传统旱地雨养农业中,典型作物小麦、玉米产量与地力维持和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之间的关系仍有待深入。本研究以黄土区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为供试作物,通过大田试验配合盆栽试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