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诗话对范成大诗歌的接受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ght_w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成大是南宋著名诗人,后世诗论家对其诗歌多有论述。其中清代诗论家对范成大诗歌的研究呈现出集大成的特征,包括对范成大诗歌渊源、风格、题材、体裁等多方面内容的评论,具体的论述主要存在于清代诗话作品中。清诗话对范成大诗歌的接受,大致可以从四个视角进行阐释。其一,从诗人流别的角度论述范成大诗歌渊源。以贺裳为代表的宗唐派,视范成大为“唐音”,认为范成大诗歌渊源可以溯源到唐代的“元、白”。以宋荦为代表的宗宋派,视范成大诗歌为“宋调”,认为范成大对苏轼的诗歌多有继承。以纪昀为代表的唐宋调和派,把范成大诗歌分为两个时期,认为他早期学习唐代的李贺、王建、白居易等人的诗歌,中晚期学习江西诗派的黄庭坚,最后达到“自成一家”的结果。其二,从诗歌本体的角度来论述范成大诗歌的题材和体裁。宋长白在继承前代诗论家诗论的基础上,从理论高度上揭示了范成大田园诗“于唐人之藩”的特点。钱谦益对范成大纪行诗的接受则具有明显的文学地理空间特征。宋长白、贺裳和周之麟对范成大的律诗赞赏有加,而李慈铭则以贬斥为主;潘德舆、舒位和贺裳均从肯定宋人绝句的角度出发,对范成大的绝句赞不绝口。这些褒贬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各自的诗学立场。其三,从风格批评的角度来论述范成大的诗歌。吴景旭、洪亮吉、吕留良等人具有相对一致的看法:即对范成大诗歌清新特色的标举和侧重。此外,清代诗论家对范成大诗歌的其他风格也有所关照,朱彝尊称“范致能吾见其弱”,王士禛称“范佻巧取媚”,翁方纲称“范尤平迤”“未为高格”。其四,从比较视野的角度出发,一方面,通过分析清诗话中范成大和同时代诗人杨万里、陆游的对比情况,可以推断清代诗论家对范成大诗歌文学地位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对清代诗话与前代诗话中关于范诗论的质疑和继承,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范成大诗歌。
其他文献
陆游诗歌中数字入诗的篇目颇多,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陆游诗歌中的数字入诗呈现多种样态。以数字地名、数字典故和数字对仗三个方面最具特色。数字地名虚用和实用结合,暗寓行踪,壮大气象;数字典故事典和语典交错,寄情于此,借古抒怀;数字对仗形成数对,深谙格律,和谐匀称。陆游诗歌中的数字入诗具有实录精神。陆游善于在诗歌中使用数字发挥诗歌叙事性的功能,既有对历史事件的秉笔直书,又有以“日记体”
学位
缪钺是晚清至民国时期重要词人,他家学深厚,文史兼修,学贯中西,加之勤勉好学,苦心钻研,终成一代知名学者。青年时期的缪钺置身动荡年代,他辗转多座城市求学、工作,结识了许多位志同道合的友人,也在交流中进一步丰富着自己的学识。缪钺的词作和词学研究,均注重词体之本色,他现存词作有九十余首,内容丰富,不仅是其个人生活的写照,更能从中窥探时代的状貌。从题材上看,缪钺的词作大体上可以分为送别词、记游词、咏物词、
学位
《天仙子》作为唐教坊曲名之一,随历史发展不断更新其艺术形态,至明清仍有创作,经久不衰,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本文将会从曲调渊源、乐舞风貌、曲辞体式、主题声情这四个方面对《天仙子》进行研究。第一章考据《天仙子》的曲调渊源。首先,探究《天仙子》本事来源,通过对比“刘阮遇仙”本事与“龟兹舞曲”说两种说法,基本认定其来源于《幽明录》中所记载的“刘阮遇仙”本事。其次,解释《天仙子》曲调含义,并对其异名《万斯年
学位
金檀作为清代藏书家,无论是在收藏、编刊图书,还是在书籍保存、流传过程中均作出了贡献。其“收藏之富,甲于一邑”,建“文瑞楼”贮藏其书,该楼所藏有诸多世所罕见的宋元明精椠,如元刻珍本《皇元风雅》、旧抄本《丁鹤年诗集》等;除钟情藏书外,金檀也喜刻书,将刻书处定名为“燕翼堂”,校勘并刊刻明代贝琼撰写的《贝清江先生全集》四十卷、辑注并刊刻《青丘高季迪先生诗集》十八卷、《遗诗》一卷、《扣舷集》一卷、《凫藻集》
学位
谢惠连的文学成就虽然比不上谢灵运、谢朓等人,但是其诗文创作也颇多名篇,并且反映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特殊的文学风貌。本文选择以谢惠连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集中探讨其文学创作的环境背景,诗、赋、文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以及探讨其史书评价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本文整体上从纵向的角度出发,以整个文体发展的大背景为依托,同时部分又以横向的比较作为补充,从而彰显出谢惠连文学创作独特的艺术特点,进而对他在文
学位
温子升、邢劭、魏收三人以其杰出的才华在北朝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三人不仅生存时代相近,在文学创作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不尽相同的人生经历及处世哲学,又使得三人之文呈现了不同的个性风貌。可以说,正是这样的“大同小异”,促成了三人在文学史上的并称。具体言之,“三才”之文既有相似的精神内涵及艺术形式,又有各自的风格特点。在朝为官的经历,使得“三才”文之内容多与国家政治相关,而本着北朝一贯的质朴文学精神,
学位
《小重山》是唐宋时期流行词调之一,不仅流传的时间长,其留存的作品也颇为丰厚。它在盛唐创立,经五代发展、改制,于两宋达到顶峰。将唐宋间《小重山》词作为研究对象,不仅有助于揭示《小重山》调的全貌,还对词学发展与研究有着重要的词史意义。本论文将以文学文献为基础,借助绘画、音乐等理论,打破学科间的限制,以求解决《小重山》调的一些遗留问题。除绪论外,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对调名的研究,主要围绕“小重山”之
学位
李陈玉明末为官,忠君爱民,政绩斐然。明亡入清后,便隐居不仕,著书山间,其间仅用三十日便一挥而成《楚辞笺注》。受当时个性解放思潮与经世致用风气的影响,他有感于前人不正注疏之名,不解屈子之性情,不疏纯忠至孝之意,愈加解坏楚辞,便以“笺”——“以作者为我注脚”为上上人语,“注”——“句栉字比”为下下人语,以字词训诂为基础,阐明大义为目的,申发性情为追求,笺注详略相参,共同解明楚辞。《楚辞笺注》展现了李陈
学位
桐城派起于康熙年间,此后绵延二百余年,与清代及民国初年的学术发展关系密切。作为末代宗师,吴汝纶的古文成就尤为值得关注。故本文选择以吴汝纶古文为研究对象,以《吴汝纶全集》中收录的四卷文集为基础,集中探讨其文学思想的渊源、古文创作的内容、古文理论以及其在晚期桐城派流变和近代文化转型中的作用。吴汝纶的文学渊源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生长环境和交游对象密切相关。西风东渐使中国社会在教育制度、学术思潮等方面产生
学位
唐代东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范围大致包括今东三省、河北东北部以及京津等地。东北地区的山水、地名、历史遗迹、历史传说等意象经过诗人的主观选择和提炼加工,不再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而是具备了点、线、面三维的结构体。这些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有着深沉的历史底蕴。本文选择唐诗中的东北意象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全面搜集和分类整理全唐诗中关于东北意象的诗歌作品,选取兼具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与诗性特征的典型意象进行探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