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连科乡土小说研究

来源 :西安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kew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乡土小说的写作一直以来沿袭以鲁迅和沈从文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和浪漫抒情传统的写作方式。直到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文化主动进入了全球视野,接受西方思想的涌入,作家们结合中国乡村在市场经济冲刷之下的变化,借鉴西方写作手法,使得中国乡土小说的写作出现了转型。而阎连科就是这转型中走出的具有现代性写作风格的重要代表之一。阎连科坚持神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力求作品穿过表面真实直抵人物的灵魂和生存的本质。学术界常给阎连科的乡土小说冠以“荒诞”、“超现实”、“神奇”这样的评价,足见其写作的独特性。对此,本文从阎连科童年生活及其人生经历着手,阐明乡村生活经验对其写作的影响,及其对乡村既怨恨又眷恋的矛盾情感的原因。另外,阎连科乡土小说创作观及写作方式的形成是建立在对中国乡土小说两种写作传统先承继后叛离的基础上,所以本文立足于中国乡土小说的写作传统,对比分析90年代后阎连科笔下呈现的豫西乡土世界及其对乡村的情感。另一方面分析阎连科乡土小说写作风格形成的原因。阎连科之所以能够写出震颤读者阅读经验的乡土小说,关键在于其神实主义创作观,及在该文学观念指引下,探索出的叙述乡土世界独特的异于传统的艺术手法。本文共有四部分。绪论部分,首先介绍阎连科的生平与创作,分析豫西乡村的生活经验对阎连科乡土小说创作的影响,并指出小说中人物与土地的关系是一条贯穿阎连科不同时期乡土小说创作的主线。其次,综述当前学术界对阎连科乡土小说的研究成果。再次,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和空缺,说明本文的创新之处、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正文第一部分梳理中国乡土小说的写作传统,比较分析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抒情主义两种乡土小说叙述传统的区别及对后代作家的影响,并重点分析90年代乡土小说的转型,指出以阎连科为代表的现代主义乡土小说的特点。第二部分以苦难为主题,细致分析文本,重点分析阎连科笔下不一样的乡土世界。该部分在分析时,重点体现作家抛开“启蒙”视角,仰视底层农民,直面当代农村真实处境时的矛盾心理。第三部分阐述阎连科神实主义文学观的形成及在该文学观观照下的乡土小说艺术手法的创新。这一部分先阐述阎连科在自我创作实践的探索、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写作的借鉴中形成的神实主义文学观。再进一步指出在神实主义创作观的写作探索中阎连科所创造出的乡土小说艺术世界,分析其艺术手法,从而指出阎连科对当代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贡献。结语部分指出阎连科自觉的艺术追求及其对世界文学的借鉴,肯定其文学成就,指出其创作的不足之处。同时,结合当今时代信仰缺乏、底层失声的现实指出阎连科直面现实的勇气。
其他文献
北冬虫夏草[Cordyceps militaris(L.Fr) Link.],作为冬虫夏草理想的替代品。由于野生资源日益缺乏,国内外越来越重视对其人工栽培和应用的研究。人工培养的北冬虫夏草子实体
代代(Citrus aurantium L. var. amara Engl)系芸香科(Rutaceae)柑橘属(Citrus)酸橙(Citrus aurantium L.)的变种之一,其含有同枳壳、枳实相似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其果食用和入药历史
1前言味道和气味是消费者用来鉴别食品质量的主要感官指标.食品中的脂肪和油脂的氧化会使食品产生异味和倒胃口的气味,从而导致惊人的浪费.为了防止食品的变质,人们已做了许
弦索乐器在元代就已被用于散曲清唱的伴奏,而经过明初的考音定律,在宫廷教坊与藩王乐府中形成了一种用弦索伴奏南北曲(以北曲为主)的特定曲唱形式一一弦索官腔,它代表着明代
裂缝在水工地下隧洞衬砌施工中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水工隧洞的稳固性与安全性,施工单位应认识到控制裂缝问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积极寻找产生混凝土裂缝问题的成因,从根本上控
中国乡土小说无不与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及其变革有关,路遥小说也不例外。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先后经过“土改”、“合作化”、“大包干”和“土地流转”等四次大变革,频繁而剧
<正>近年来,华北石油通信公司审时度势、开拓创新,启动文化产业链打造工程,通过对文化资源进行总结、提炼、再造、创新,铸就了一条文化产业链,即"一套系统的文化理念+企业文
<正>冻干是一种利用真空的干燥技术。近年来,冻干的酱汤和鸡蛋汤等食品已在24小时商店里出售。制作这种干燥食品的技术原理,就是让密闭容器内部处于真空状态,使其中的物料水
郁达夫在新文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对其作品的研究也从其创作开始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直延续至今。以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郁达夫的小说研究仍有继续探讨的余地。本文以郁达
“声音”与“颜色”是南朝诗歌中不容忽视的两个审美因素,南朝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客观物象的“声”“色”,以不同的方式开拓对于客观物象“声”“色”的新感受,不断探求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