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参与社区治理的“嵌合型动员”模式研究——以上海市X社区慈善超市为例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san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公益慈善纳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框架,强调“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公益慈善事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三次分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在实践中,各方的公益力量已经壮大成为一支遍布全国、能够第一时间投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强大队伍,在助力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灾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现有的研究鲜有对公益慈善与社会治理内在关系及相互作用的研究,且理论及实践的衔接性、理论概括的全面性、纵深性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为探寻公益慈善与社会治理的内在关系,本文试图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选取X社区慈善超市为典型个案,放置于基层社会治理(社区治理)的背景下,在为期一年的参与观察及深入访谈的基础上,收集了大量关于X社区慈善超市推动当地社区治理成功经验的原始资料。在加工及分析材料后发现,X社区慈善超市推动社区治理最显著的特点在于显性的组织化行动及隐性的公益教化作用。一方面,作为实体性的公益机构,X社区慈善超市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承接扶贫济困、造福居民的功能,在社区范围内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由于公益慈善本身的教化特点,社区内不同群体均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一定的社区公德及志愿精神,而这些内化的精神又进一步反映在居民的互助行为上。实践证明,X社区慈善超市对社区治理的推动作用多依赖于显性的组织化行动及隐性的精神内化,这种特殊的组织形式能够尽可能吸纳社区内不同的异质性群体参与,并在不断的组织化行动中使社区内成员“由个体走向群体,由原子化走向了组织化”。笔者将这一发展实践概括为嵌合型动员模式,认为公益慈善在实现自身使命、纳入的过程中有显性的服务功能、财富分配功能,更附带隐性的社会成员联结、社会资源整合等作用。这一发现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深挖。基于此,本研究结合嵌入理论、资源动员理论及新公共服务理论,提炼出公益慈善参与社区治理的“嵌合型动员”模式。“嵌合型动员”模式指公益慈善机构(或公益慈善事业)在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格局下,通过嵌入社区,以在地化和组织化的行动,借助公益慈善的感化及动员作用,激发社区居民公共精神、提高社区凝聚力而形成的共意动员模式。这一模式重新定义了公益慈善与社区治理之间的关系,呈现了公益慈善从嵌入社区到双重动员(资源动员、成员动员)再到完成嵌合的整个过程。其中,双重动员环节是“嵌合型动员”模式中最关键的环节,它决定了公益精神渗透社区范围的延展度,也决定了最终公益慈善动员的层次深度及社区治理的效果时效性。总体来说,“嵌合型动员”模式围绕着志愿精神、社会公德、利益共同体三大支柱,表现为社区资源、社区居民及社区关系三大部分之间的互动。“嵌合型动员”模式的提出试图为当前公益慈善及社会治理领域注入新的活力,为国家和社会关系提供一个新的微观切口,为中国新时期的治理现代化体系做出贡献。
其他文献
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对生活的深度嵌入,为照顾家庭的在家妈妈的灵活就业提供了新的机会,妈妈博主是对此深度实践的重要群体。一方面,妈妈博主主要以日常生活的内容作为工作上的生产资料,作为一种新兴的职业,对于该职业下的数字劳动视角的探究有助于深描妈妈博主的工作过程。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嵌入后的居家工作方式逐渐消解传统工作模式下女性的工作-家庭边界,进一步探索居家数字劳动的女性工作-家庭关系发生的变化及其工作
学位
在低龄化为主的老龄化社会和社区治理的老年化的现实背景下,低龄老年人构成社会基层治理的重要主体。为探寻具有积极老龄化的社区治理经验、探索中国老龄化社会基层治理新路径,文章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深入到上海市H社区,在收集原始资料的基础上阐述H社区治理措施的主要内容,提炼其社区治理经验中蕴含的治理逻辑。具体包括:首先,文章在回顾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已有研究对正式组织如何促进低龄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介入机
学位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社会面临着越来越多来自外界多方面的不确定性扰动,如自然灾害、疾病爆发等,这些现象的频发对社会治理系统提出了愈发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治理重心正在不断向基层下移,社区作为城市空间和社会组织的“末端神经网络”,需要承担起更多的治理职能。而面对这些前所未有的高度不确定性冲击,“被动应对型”的传统社区治理模式已经很难奏效,现有研究表明将社区治理的价值导向转化为“自主能动型”
学位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7月24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后文简称“双减”),通过整顿学科培训、减少作业等方式以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但在升学压力面前,家长群体教育需求不减,因此在监管盲区仍有违规培训现象存在。当前学界对教育消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双减”前教育消费成因及不良后果。自“双减”施行以来,教育培训的合法性在制度层面发生了转
学位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来排除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家现在和未来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随着我国对环保问题的关注,近年来,一系列的环保政策相继颁布,这
学位
环境问题治理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方式,人类作为社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为会对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创建能够规范人类行为的环境治理体系至关重要。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中,城市社区是至关重要的主体之一,在当前城市社区环境治理实践中,普遍存在治理主体缺失或职责不清、主体间资源交互失衡的问题,导致难以形成资源整合与治理合力,推动治理效益最大化。因而需要充分挖掘多元主体的功能优势,建构主体
学位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是党和政府引领市民精神风尚、重塑城市社区公共生活、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重要抓手,为社区居民交往、行动、协商等社会活动提供了承载平台。但随着快速城市化、人口迁移、空间流变等问题的出现,城市社区公共生活区域逐渐缩减、内部关系日渐疏远、公共性与地方性精神迅速消解、居民大幅度地退回到私人空间。重新建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反哺社区治理场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运
学位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的同时,核心小家庭成为了主要家庭类型,又因丧偶失独等因素,独居老人数量快速增多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和县域社区养老功能尚未发展,解决县域独居老人养老问题重要且迫切,应运而生的机构养老或许正是答案。然而现实中的机构养老供给还没有满足独居老人的养老需求,当务之急是梳理分析出其中的供需矛盾及原因,合理规划独居老人机构养老发展中的各方面养老资源,从而缓解县域独居老
学位
社区治理共同体是在社区治理困境基础上提出的,亦是新时代社区治理的价值导向与现实目标,它意味着共同体在社区治理中的重新回归。共同体意义上的社区,不再单纯是居住的物理空间和治理的单位空间,更是一种有着共同利益、共同价值、共同交往、共同情感的邻里生活共同体,社区治理主体的关系也应是“荣辱与共,利责共担”的共同体。徐汇区“邻里汇工程”搭建了“邻里汇”这一区隔空间、活动空间、互动空间、文化空间、协商空间及自
学位
救助精准化是社会救助制度公平公正运行的应有之义,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随着社会救助范围扩大、救助节奏加快、救助业务增多,当前城市社会救助中仍然存在救助流程规范性不足、救助对象信息不对称、动态识别困难群众及基层救助服务效率偏低等问题,在实现动态精准识别救助对象和救助供需精准匹配方面仍存在诸多实际困难,难以做到救助对象精准、措施精准、成效精准。需要完善动态管理工作机制、优化救助服务方式并提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