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脑放疗加局部推量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多发脑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来源 :湖北医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odaotianxia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合并多发脑转移患者,其自然生存期短。全脑放疗(whole brain radiation therapy,WBRT)联合局部推量,是非小细胞肺癌多发脑转移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放疗后的放射性脑损伤,如头痛、恶心、呕吐及认知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观察全脑放疗加局部推量联合重组人血管抑制素对非小细胞肺癌多发脑转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NSCLC多发脑转移患者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1.病例选择及分组:经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对湖北医药附属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96例NSCLC多发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了WBRT加局部推量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方案或WBRT加局部推量治疗。按治疗方式的不同,患者分为两组,即联合治疗组和单纯放疗组。2.疗效评价标准及观察指标:放疗结束后8周评价近期疗效,之后每3个月复查颅脑MRI。疗效评价依据实体肿瘤疗效评估标准。近期疗效观察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和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颅内无局部进展时间(intracranial local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i LPFS)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也是观察的重要内容。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用于比较构成比或率的差异。i LPFS和OS分析均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3.安全性评价:安全性评价主要为急性期放射性脑损伤、晚期放射性脑损伤的表现和患者放疗前及治疗结束后2个月的生活质量变化。急性期主要的观察不良反应主要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及现有神经症状恶化。晚期放射性脑损伤的观察认知功能障碍的变化,通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来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依据1990年我国制定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QOL量表来判定。同组之间治疗前后量表评分的差异比较采用Wicoxon秩和检验,两组之间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的量表评分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4.预后分析: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NSCLC多发脑转移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和临床特征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资料具有可比性。1.疗效观察: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 OS)无显著差异(337 vs 313天,P=0.06>0.05)。所有患者的中位颅内无局部进展时间(median intracranial local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i LPFS)为202天,联合治疗组的mi LPFS高于单纯放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3 vs 189天,P<0.01)。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评估比较,两组之间的ORR(78.4%vs 75.6%,P=0.738)和DCR(98.0%vs 95.6%,P=0.5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安全性评价:加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后,患者头晕、头痛及现有神经症状恶化的发生率有下降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恶心、呕吐方面,联合治疗组的发生率明显减少(25.5%vs 51.1%,P=0.01<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多数为1级和2级,且大多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治疗及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颅内出血,所有患者临床和影像学随访未见放射性脑坏死。治疗结束6个月后,尽管单纯治疗组MMSE评分低于联合治疗组(25.96±1.93 vs 26.63±1.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05)。治疗结束2个月后,单纯治疗组QOL评分低于联合治疗组(45.27±4.94 vs 47.35±2.94),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0.05)。3.预后分析: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治疗方式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0.679(95%CI:0.447-1.030,P=0.068>0.05),加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并未改善患者生存。而与预期一致,年龄、KPS评分、GPA评分、颅外转移是预后相关的重要预测因子。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KPS评分、GPA评分及颅外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其中,KPS评分[HR=0.294,95%CI:(0.171-0.504)]和GPA评分[HR=0.483,95%CI:(0.234-0.999)]为保护因素,而颅外转移[HR=2.975,95%CI:(1.716-5.159)]是危险因素。结论:1.在WBRT加局部推量的基础上,联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后,患者的近期疗效好,延长了患者的i LPFS,但不能延长患者的OS。2.WBRT加局部推量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有利于减轻急性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率,且安全性高,并未增加颅内出血的发生。虽未减轻患者认知功能下降,但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作为NSCLC多发脑转移患者的选择,值得在临床推广。3.KPS评分、GPA评分及颅外转移是影响NSCLC多发脑转移患者的生存期的独立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1.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Tβ10在肝癌数据集中表达水平及其与肝癌分期、肝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性。2.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研究Tβ10在人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及对Tβ10表达进行干扰后于肝癌细胞迁移、侵袭及凋亡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以期发现肝细胞癌诊断、预后评估的分子生物标志物,及治疗潜在靶点。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在Oncomine数据库中分析Tβ10在肝细胞癌数据集中的转
背景:肺癌是我国和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肺腺癌是肺癌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平均5年生存率约为15%。肺腺癌起病隐匿,多数患者就诊时已为局部晚期或出现远处转移,往往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因此,临床上对于不能手术的早期、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肺腺癌患者,放射治疗是控制病灶的主要手段。但是,放射治疗的最大障碍在于肿瘤细胞存在放射抵抗,这也是导致肺腺癌患者放疗失败和死亡的重要因素。糖基转移酶GA
背景:食管癌分期与预后密切相关,现没有足够灵敏度及特异度的循环标志物用于食管癌的诊断,内镜活检是确诊食管癌的金标准。早分期的食管癌经内镜治疗后有望得到根治,五年生存率可高达90%以上。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首选方式,为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并实现病变的完整剥离,除了完善术前病理检查外,内镜下对于病变范围和
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国内外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化疗在CRC术后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化疗在为患者带来益处的同时,还会给患者带来一系列危害,导致患者食欲减退、出现营养障碍、肠道微生态失衡等,部分患者因此停止化疗。近几年,许多学者发现,通过益生菌或营养制剂的使用,这些危害部分可以得到改善,但是二者联合用于术后化疗患者是否有更显著的疗效,研究甚少。基于此,本次研
目的:研究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在肝细胞癌(HCC)切除术后预后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行手术的HCC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SII值,制作ROC曲线,确定最佳临界值,根据最佳临界值把患者分为高SII组和低SII组,使用卡方检验或检验分析两组基本资料的差异性,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全部患者以及低SII组和高SII组患者的复发及生存时间并制作生存曲线。应用COX
背景:目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作为胰头癌、胆管末段恶性肿瘤、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等壶腹周围癌的主要治疗方式。其技术复杂、消化道重建多及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仍高达57%,因此如何能提早预测PD术后严重并发症(Severe complication after pancreaticoduodenectom y)的发生,进而针对高危人群提早干预,成
背景:磁共振成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应用广泛,但基于常规磁共振成像对部分影像表现重叠的肝脏肿瘤较难鉴别,纹理分析通过定量分析病灶体素灰度强度和空间位置改变而间接反映病灶的组织学病理学改变,能够高通量提取病灶内部的纹理信息并准确评估肿瘤的异质性,目前纹理分析已经在肝脏多种常见肿瘤的鉴别和预后评估中显示出良好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平扫及增强图像纹理分析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背景:颅内恶性肿瘤约占全部肿瘤的2.66%,位居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九位。其中胶质瘤又居于颅内恶性肿瘤的首位。通过影像学如颅脑磁共振可基本明确诊断。显微手术切除是脑胶质瘤治疗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其中手术能否全切,取决于其部位与性质。在保证生命安全、功能保留的情况下,应当尽量全切肿瘤。目的:脑胶质瘤因其浸润性,其真正侵袭边界往往超过术前磁共振T1增强所显示的范围,故全切肿瘤十分困难。神经导航系统是一
背景: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已经成为新兴的生物标志物,TMB的负荷量大小为免疫治疗的有效性提供依据。面对不同的癌症种类,TMB有所不同。目前卵巢癌由于缺乏早期的特异性检查指标,且生长位于盆腔深部,故难以发觉。通过探索TMB与卵巢癌的关系,了解卵巢癌的免疫微环境的重要组成及基因表达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找到免疫治疗新的突破口,以缓解患
目的:以前列腺癌细胞研究对象,研究EZH1/2抑制剂和多西紫杉醇(Docetaxe l,DOC)对前列腺癌细胞的影响以及有无协同作用。方法:选用不含内源性雄激素受体,具有侵袭转移能力的PC3细胞株为研究对象,选择EZH1/2抑制剂UNC1999,单独或联合DOC处理PC3细胞,观察不同处理组细胞活性、侵袭和凋亡的改变。由于DOC、UNC1999均溶于二甲基亚砜(DMSO),故实验设为四组:DM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