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转移支付对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东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是阻碍全球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按照世界银行确定的日均收入1.9美元的绝对贫困线标准,2020年全球仍有7.2亿人口生活在极度贫困线之下,极端贫困率9.5%。新中国成立初期,贫困问题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1979年末全国贫困人口高达7.7亿。为了摆脱贫困的状况,我国先后实施体制改革扶贫、开发式扶贫和精准扶贫,取得了显著的减贫效果,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按照2011年绝对贫困线标准,202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现象历史性消除。但绝对贫困在统计意义上的消失并不意味着反贫困的终结,2020年后我国进入到以相对贫困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后扶贫时代”,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成为反贫困工作的重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重点强调“共同富裕”,要求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衔接,将解决相对贫困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石。在这一背景下,研究相对贫困问题既有利于丰富和完善贫困治理理论,也为推进相对贫困治理实践提供政策参考。与绝对贫困不同,相对贫困与收入分配有关,初次分配不公是相对贫困形成的逻辑起点,且很难通过市场机制有效解决,因而需要政府承担相对贫困的治理责任,通过财政再分配手段矫正初次分配的不公平,缓解相对贫困。财政转移支付以地区间财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是一种强化财政再分配职能、扭转居民间财富分配失衡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构成相对贫困治理的制度保障底线。实践中财政转移支付能否有效缓解相对贫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激励方向与效应,在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下,财政转移支付可以改变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对地方政府的收支决策形成不同程度和方向的激励,促使地方政府调整财政收支水平和结构,继而会影响相对贫困治理的质效。基于此,厘清财政转移支付影响相对贫困的传导机制对于提升相对贫困治理效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以财政转移支付对相对贫困的影响为研究为题,致力于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基于贫困理论,构建中观视角下的相对贫困测度指标,并对我国的相对贫困现状进行分析,为本文研究提供现实依据;第二,根据相关理论,厘清财政转移支付影响相对贫困的传导机制,并进行相应的实证检验,使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有机统一;第三,依据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为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提高相对贫困治理效率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归纳如下:第一,研究文献述评。对与财政转移支付、相对贫困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地梳理和评析,以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通过概念辨析明确相对贫困的内涵及外延,综合运用反贫困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以及财政分权理论,将财政转移支付影响相对贫困的传导机制分解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以及地方税收努力三个维度。第二,阐述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和相对贫困的特征事实。本文从中观视角构建相对贫困测度指标,基于省级数据全方位分析我国农村和城镇的相对贫困状况,论述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时空分布特征,为财政转移支付影响相对贫困的研究提供现实基础。第三,实证检验财政转移支付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相对贫困的传导机制。基于财政转移支付的设计目的,构建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实证检验财政转移支付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相对贫困的传导路径。研究发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高利于缓解相对贫困,财政转移支付通过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水平促进相对贫困治理。不同地区的分组估计结果和不同财政能力的分组估计结果显示,财政转移支付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相对贫困的传导机制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财政能力组中均显著,但中西部地区和低财政能力组的传导效应更为明显。此外,财政转移支付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相对贫困存在结构性差异。第四,实证检验财政转移支付通过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影响相对贫困的传导机制。基于财政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支出行为的激励,构建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财政转移支付通过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影响相对贫困的传导路径。研究发现,提高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中民生性支出的占比有助于减少相对贫困,财政转移支付通过激励地方政府降低民生性支出的占比抑制了相对贫困治理。不同地区和不同财政能力的分组估计结果显示,不同地区和不同财政能力下均存在财政转移支付通过激励财政支出结构偏向生产性支出而抑制相对贫困治理的传导机制,但东部地区和高财政能力组中财政转移支付通过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影响相对贫困的传导效应更明显。不同类型财政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对相对贫困的影响存在结构性差异,一般性转移支付通过促使地方政府偏向生产性支出对相对贫困治理产生负面效应,而专项转移支付通过提高财政支出结构中民生性支出的占比利于相对贫困的治理。第五,实证检验财政转移支付通过地方税收努力影响相对贫困的传导机制。基于财政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收入行为的激励机理,构建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财政转移支付通过地方税收努力影响相对贫困的传导路径。研究发现,激发地方税收努力对相对贫困治理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财政转移支付通过降低地方税收努力对相对贫困治理产生了负向抑制作用。地区异质性分析发现,财政转移支付降低了地方税收努力进而抑制相对贫困治理的效应在中西部地区更大,财政能力异质性分析发现,财政转移支付通过地方税收努力影响相对贫困的传导机制只在低财政能力组中显著。不同类型财政转移支付与地方税收努力影响相对贫困的估计结果显示,一般性转移支付通过抑制地方税收努力反向作用于相对贫困治理,而专项转移支付通过提升地方税收努力对相对贫困治理形成正向作用。门槛回归结果发现,财政转移支付治理相对贫困的效应大小与地方税收努力高低紧密相关,当地方税收努力超过87.39%时,尽管扩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仍有利于降低相对贫困指数,但这种相对贫困治理效应显著下降。第六,基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传导机制、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传导机制和地方税收努力传导机制检验的实证结论,从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地方税收努力程度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激励机制四个层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提高相对贫困治理的质效。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研究视角的丰富。这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从“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虽然贫困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并且在贫困测度、贫困形成机制、减贫政策效应评价和治贫措施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绝大多数学者都侧重于从绝对贫困的视角展开。绝对贫困与“基本需求”相关,随着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绝对贫困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贫困治理进入到以相对贫困为核心的新阶段,如何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是巩固脱贫成果,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诉求,更是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为此,本文基于相对贫困视角展开研究,有利于丰富现有的反贫困理论体系;二是由“微观视角”转向“中观视角”。已有文献侧重于分析某一项财政转移支付对家庭(个人)相对贫困的影响,本文构建省级层面的相对贫困指标,基于“中观视角”探究财政转移支付对相对贫困的影响,这不仅可以对已有研究进行补充,而且也与相对贫困治理的逻辑思路相吻合。第二,研究内容的拓展。已有文献侧重分析财政转移支付影响绝对贫困的效应,关于财政转移支付治理相对贫困的传导机制和效应的研究相对不足,这不利于精准廓清财政转移支付在相对贫困治理中的功能定位。有鉴于此,本文根据反贫困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和财政分权理论,将财政转移支付影响相对贫困的传导机制归纳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和地方税收努力,并对这三种传导机制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基于研究结论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对于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第三,研究方法的改进。已有文献大多使用“相对贫困线”这一单一指标对相对贫困进行测度,并注重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的差异性分析,但忽视了社会内部相对贫困群体与非相对贫困群体间的收入分配状况,这影响了相对贫困指标测度的质量。为此,本文首先用相对贫困发生率识别相对贫困人群,然后利用相对贫困程度衡量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最后使用相对贫困指数(相对贫困程度与相对贫困发生率的乘积)这一复合指标测度相对贫困状况,从而提高了指标测度的准确性。此外,与既有的重点关注财政转移支付影响相对贫困直接机制的研究方法相比,本文基于理论分析,运用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和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财政转移支付影响相对贫困的直接机制和间接机制,并将这两个方面纳入到统一的分析框架中,同时,进行了相关的内生性检验、异质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这不仅对全面度量相对贫困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而且对深入解析财政转移支付影响相对贫困的机制有所裨益。
其他文献
金融科技在经历了金融电子化、互联网金融阶段的发展后,逐渐步入金融科技的发展成熟期,尤其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科技已经成为金融市场活跃度较高的新兴产业。金融科技企业借助新兴技术不断扩充传统金融业务边界,衍生出了大量新的金融业务及管理模式,对商业银行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与冲击效应明显,两者在促进与抑制的关系中相互博弈,双重效应的影响关系越发错综复杂。商业银行产生信用风险的主
学位
自2013年10月“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以来,在中国政府的推动、沿线各国的参与以及各方组织的支持下顺利推进,项目建设与合作也取得了阶段性的丰硕成果。“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共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也为中国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了时代契机,中国企业也因此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近些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项目投资规模逐年稳步增长,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重大项目也逐步落地实施。未来一
学位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外部环境复杂多变,逆全球化潮流加剧、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上升,更多地关注国内市场的发展潜力、畅通国内市场的高效循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然,更多地依靠国内市场不仅是国际经济循环逐渐弱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国内市场优势发掘的题中之意。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
学位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投资和贸易顺差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成功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阶段,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导致了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环境污染、腐败等一系列经济与社会问题。进入新时代后,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投资回报率的下降,以及自
学位
自诞生之日起,针对产业政策的争议就层出不穷,大部分争论都是从经济学的维度进行分析,涉及的议题包括产业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政府在产业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职能定位,产业政策是否有存续的必要等。这些研究成果为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指导,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了有关产业政策过程的知识和理念。从另一方面来看,对包含产业发展在内的经济问题进行管理属于现代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体现了国家职能的不断扩张。对于任何一个现
学位
基于中国非焦煤资源丰富及天然气缺乏的国情和迫切发展绿色冶炼的现状,开发了煤基回转窑直接还原法的含锌渣尘协同处置新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分为14%,压力为20 MPa,内配无烟煤用量为9%,膨润土用量为1%时,生球块的成球率为83.4%,落下强度为6.00次/(0.5 m),抗压强度为32.6 N/个,爆裂指数为0.3%;干球块的干燥脱粉率为0.5%,落下强度为19次/(0.5 m),抗压强度为1
期刊
随着收入增长、福利意识觉醒与消费结构的升级,社会与民众对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期待愈加强烈,甚至已经从“质量安全”跃升至“营养安全”,而与之不相匹配的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却受限于农副产品生产企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特征存在高昂的监管成本,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还使得食品质量违规群体逐渐从早期的小作坊开始向大公司与深加工厂商蔓延,甚至一定程度上演化为“行业潜规则”,造成消费者基于“品牌”的食品安全识别标尺失效,
学位
中国作为贸易大国,具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巨大的市场规模、庞大的消费群体,而且近年来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革新,中国开展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国内经济平衡与充分发展的关键因素。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不断取得新突破与新成就,但同时中国在对外贸易领域也面临一些新挑战。习近平对此高度重视,就中国开展对外贸易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相应部署,由此形成了习
学位
进入21世纪,各类突发灾害发生的频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递增的态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也给国家的应急管理体系带来极大挑战。当前阶段,我国的灾害管理均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尽管在灾害的预防、处置和恢复过程中,政府可以有效地发挥其自身的组织、权利等优势,但是由于面临风险的不确定性,政府在独自应对各类灾害的过程中,其局限性也开始显露出来。事实上,企业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抵御灾害、
学位
以港口企业和物流企业所构成的港口供应链网络是海洋运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海洋与腹地的重要纽带。因此,港口供应链网络及其服务节点运行的稳定性与货物进出口的可靠性密切相关。然而,由于该服务网络中参与主体的多样性、业务流程的复杂性以及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等问题,服务网络中的节点企业,例如,港口企业和物流企业,经常面临着各种风险的威胁,风险一旦发生会造成其服务能力受损或中断,进而会对其他服务节点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