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神经病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言语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和客观评估指标的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8211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神经病是感音神经性聋的一种特殊类型[1]。听神经病的典型电生理特征是以耳声发射和/或耳蜗微音电位存在,而ABR波形缺失或极度异常为听力学特点。它被认为是一种听神经失同步的结果,是由于在神经通路的不同位置,包括耳蜗内毛细胞、内毛细胞与听觉神经之间的突触,或上行听觉神经,声音信息被破坏而导致的。根据第70届世界卫生大会的数据,全球有3.6亿人罹患听力障碍,占总人口的5%,而青少年出现听力障碍的危险高达10亿人口[2]。听神经病的发病率占感音神经性聋的2.4%-15%,在高危因素的新生儿中听神经病患病率高达23%[3,4]。听神经病是导致婴幼儿及青少年听力言语交流障碍的常见疾病之一,虽然人工耳蜗植入可以改善该类人群的言语声的察觉和词汇及句子识别力,但是其言语康复效果差异性大,尤其是在噪声环境中,对言语感知困难[5]。从初期临床表型的认识到电生理的典型特征及心理声学、遗传代谢机制的一系列研究,对听神经病的分型诊断与干预逐渐进入一个精准阶段[6]。听神经病的临床表型主要以波动性听力下降、言语感知能力下降,尤其是在噪声环境中,以及空间定位能力下降为特征[7]。而其心理声学的独特特征则包括时域处理能力下降、噪声下言语识别困难、言语识别率与纯音听阈不成比例地下降等[8]。言语识别是人类听觉系统最高级和最复杂的功能,它与思维、经验、记忆、学习等脑的高级功能密切相关[9]。因此,言语识别也是检验听功能的最高标准[9]。而听神经病患者的发病年龄50%在四岁之前发病,双侧发病占92%[10]。而目前针对这类语前聋儿童的言语能力的评估主要以访谈的形式进行各种言语相关的量表的父母问卷来评估听障患儿的语言发育水平,如听觉行为分级(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量表、言语可懂度分级(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e,SIR)量表、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nfant-toddler 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IT-MAIS)/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MAIS)和小龄儿童听觉发展问卷(Littl EARs)及父母评估孩子听说能力表现(parents evaluation of aural/oral performance of children,PEACH)量表。量表的结果易受父母的主观判断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和总结听神经病患者的听力言语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初步探讨听神经病的客观评估指标的特征。第一部分听神经病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言语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目的分析引起听神经病表型的高危因素及病因、听力损失程度、主观和客观听力学特征以及耳蜗植入的年龄、人工耳蜗的类型和影像学特征与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对76例听神经病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进行病史采集,并分析其一般情况、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主观和客观听力学特征以及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并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对语前聋患儿进行父母访谈式问卷量表分析,包括IT-MAIS/MAIS、CAP和SIR问卷,能配合言语测听的患儿则行言语测试;对语后聋的患者进行声场下言语测听,但对人工耳蜗开机时间较短的成年患者进行CAP和SIR问卷。研究结果1、人工耳蜗改善听神经病言语障碍的总有效率为85.5%(65/76),即术后言语能力恢复正常占40.8%(31/76),有效占44.7%(34/76),效果差占10.6%(8/76),无效占3.9%(3/76)。2、听神经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后言语康复效果与患者是否存在蜗神经发育不良伴/或不伴内听道狭窄有关。3、61例语前聋患儿中33例(34耳)患儿进行了调机后声场下助听听阈的评估,其助听平均听阈为38.05±6.63d B HL(范围:27.5d B HL~50d B HL),其均可获得良好的实用听力。15例语后聋患者中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平均听阈从术前的78.33±17.34d B HL提高至32.58±9.26d B HL,术前平均听阈与术后平均听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57例患儿CAP级别从术前的0.25±0.69提高至5.51±1.67;SIR级别从术前的1级提高至3.60±1.21,CAP和SIR术前和术后的级别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例言语测听显示4例有效,1例效果差;15例语后聋患者中,言语恢复正常4例,有效1例,效果差1例,无效1例,但其单音节、双音节和安静下句子的识别率较术前均提高了30%以上;8例术后行CAP和SIR问卷访谈,其CAP和SIR级别分别从术前的0.75±1.04级和1.25±0.46级提高至6.00±1.41级和4.75±0.71级,术前与术后CAP级别和SIR级别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人工耳蜗植入可有效地改善极重度言语障碍的听神经患者言语能力。2、听神经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后言语康复效果与患者是否伴有听神经发育不良和/或伴内听道狭窄有关。3、人工耳蜗植入耳的术后残余听力较非手术耳的听力下降的更快。第二部分听神经病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言语客观评估指标的研究研究目的探讨听神经病患者的基因检测在人工耳蜗植入效果评价中的意义,并分析和总结听神经病人工耳蜗患者术中监测的电极阻抗和ECAPs阈值及术后调机的T值、C值和DR值的特征,探讨这些客观指标的特异性和规律性。研究方法1、利用NSG目标区域捕获技术进行多基因耳聋panel或WES检测发现基因突变位点,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突变位点的致病性进行评估,并分析相关基因变异对人工耳蜗植入后的听力言语效果的影响。2、分析和总结听神经病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监测的电极阻抗值和ECAPs阈值以及术后言语处理的编制程序的调试阻抗值、T值、C值和DR值。结果1、76例人工耳蜗植入的听神经病患者中46例患者行NSG panel或WES检测结果中,总共有19名(41.3%)患者检测出与听神经病表型相关的致病位点或疑似致病位点的基因变异,其中有11例(57.9%,11/19)OTOF基因变异、2例(1.1%,2/19)AIFM1基因变异、2例(1.1%,2/19)TIMM8A基因变异、1例(0.5%,1/19)TWNK基因变异、1例(0.5%,1/19)ADGRV1/GPR98基因变异、1例(0.5%,1/19)MYO15A基因变异和1例(0.5%,1/19)MYO1A基因变异和27例(58.7%,29/46)未检出与听神经病相关的致病/疑似致病基因变异。2、11例OTOF基因变异的听神经病患者均为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IT-MAIS/MAIS得分32.00±7.64,CAP和SIR级别分别从术前0.27±0.47、1级提高至6.18±0.98、3.82±0.98,两者术前与术后的差异分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3、对于AIFM1、TIMM8A、TWNK、ADGRV1/GPR98和MYO15A基因变异导致极重度言语障碍的听神经病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的听力言语均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4、人工耳蜗电极阻抗值在开机的时候最高,随着时间的推移,阻抗值逐渐下降至平稳。5、耳蜗植入后听神经病组与感音神经性聋组的两组之间的ECAP阈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Cochlear Nucleus人工耳蜗植入后电极舒适阈较感音神经性聋的低以及其动态范围较较感音神经性聋的窄,但其阈值除了1~2号电极外,其他各电极阈值较感音神经性聋组高;MEDEL、美国AB 90k和诺尔康人工耳蜗植入听神经病患者电极的舒适阈、阈值较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高,但其两者的动态范围较感音神经性聋的更宽,而诺尔康的则较感音神经性聋的更窄。结论1、基因检测对明确听神经病病因是必要的诊断策略。2、OTOF基因变异可作为极重度言语障碍的听神经病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力言语康复效果良好的预测指标。3、对于其他基因变异引起听神经病变的患者也可获得满意的听力康复效果,为听神经病患者人工耳蜗植入的适应证的选择提供了强有力的临床依据。4、听神经病患者人工耳蜗术后调机的T值、C值和DR值与感音神经性聋的差异可能与听神经残留的神经元和毛细胞的数量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昼夜节律是生物体为了适应地球自转产生的明暗周期变化而进化出的以近似24 h为周期的生命活动现象。现代文明的进步使人类生产生活高度依赖人工照明,特别是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人工光的光强、光谱和光周期与自然光显著不同,容易导致昼夜节律紊乱。长期人工光致昼夜节律紊乱会引起糖脂代谢异常,但其量效规律仍不清楚。本课题开展LED的三个主要光参数(光强、光谱和光周期
学位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植被响应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探讨青藏高原干旱动态变化特征及植被响应,有助于加深对高寒地区植被对干旱响应的认识,为增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本项研究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利用气象站点日观测降水、温度、风速等数据作为因子构建综合干旱指数(DI),利用历年干旱成灾面积等数据,综合评估DI在青藏高原研究区的适用性,对干旱动态变化
学位
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隆升、第四纪大冰期和造山运动等地质历史事件加快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化和沙漠扩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一地区的水文和气候,进而影响该地区植物的种群空间遗传结构、地理分布格局和演化历史。然而,由于缺乏化石、花粉及其它相关资料,对荒漠植物如何响应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气候变迁知之甚少。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作为内蒙古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的一种特有荒漠草本植物,对干旱
学位
背景:甲状腺癌(Thyroid carcinoma,TC)是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近十年其发病率呈爆发式增长。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2020 年公布的全球癌症报告数据显示乳腺癌以226万新发病例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而甲状腺癌新发
学位
本研究基于全国多中心的真实世界数据,对长期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reatment,ART)的HIV-1感染者进行全面的免疫恢复评价,探索在“发现即治疗”时代能更精确地评价患者免疫恢复的方法,同时对HIV-1感染者ART后长期结局进行分析,为针对性干预提供科学依据;对难以实现完全免疫重建和死亡率较高的严重免疫抑制患者进行流行特征研究,为实现这群患者的早期筛查提供依据。
学位
研究背景和目的:TNF-α诱导蛋白-8样分子2(tumor necrosis factor-αinduced protein 8 like-2,TIPE2)是2008年以来报导主要存在于免疫细胞中的一种胞浆蛋白,它能够抑制过度炎症反应、维持固有-适应性免疫应答平衡。我们的前期研究显示,TIPE2在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内表达,过表达TIPE2可减轻重度烫伤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异常升高的免疫反应
学位
背景:角膜纤维化和视网膜胶质化是世界范围内不可逆性视力丧失的重要原因。最新研究显示PDGFRα阳性细胞可能参与了角膜和视网膜损伤修复过程,但其在角膜和视网膜中的表达模式以及其在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目的:研究PDGFRα阳性细胞谱系在眼发育过程中的时空分布,初步探究PDGFRα信号通路对眼发育的影响,分析和阐明PDGFRα阳性细胞参与角膜和视网膜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1、建立PDGFR
学位
植物生长的地理环境会影响其次生代谢产物的类型和含量,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着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在高原变暖的背景下,考察生境条件对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有助于青藏高原优质的区域特色药用植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课题以青海省内野生群居道地药材铁棒锤为研究对象,应用植物化学和代谢组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不同生境铁棒锤化学成分和抗炎活性的地理差异,并对生态因子
学位
背景: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我国是房颤第一患病大国。虽然高龄被认为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衰老引起房颤的具体机制不明,多数学者认为衰老相关分子端粒长度和房颤存在相关性,甚至有学者提出端粒长度可作为房颤新的预警因子或将端粒长度缩短或端粒酶活性降低作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预测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端粒长度逐渐缩短,端粒酶对端粒重复片段进行复制是端粒长度维持的主要机制,端粒酶包括
学位
目的:利用局部照射模型深化急性肠道辐射损伤的中医学病因证治理论认识,改进中药复方并评价其救治急性肠黏膜辐射损伤的效果,探讨其对促进肠黏膜机械屏障及微生物屏障修复的作用及机制,为提高中医药救治肠道辐射伤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局部照射肠黏膜损伤模型的建立: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12只,10Gy、12Gy、14Gy模型组各36只,仍采用60Coγ射线,源皮距300 cm,剂量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