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第三空间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HHO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喧嚣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因其繁荣的经济,思想的解放和工业产品的普及,被称为二十世纪前半叶最繁华的时代,也是实现美国梦的好时代。但繁华背后涌动的是,加剧的阶级分化、严重的种族问题、稳固的父权制和冲突的价值观。这些潜藏的问题,使得爵士时代的美国梦成为口头承诺,如海市蜃楼,转瞬即逝。菲茨杰拉德被称为爵士时代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曾被文学界喻为爵士时代最成功的作品;它真实而深刻地描绘了美国浮华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为探究该时期的美国梦提供重要依据。
  《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为美国经典小说,被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解读,如种族主义,女性主义,消费主义,象征主义,空间叙事。但是鲜少有学者从空间的角度,特别的第三空间的角度解读文本。‘第三空间’这个概念是由后现代地理学家,爱德华·苏贾系统地提出。他指出,第三空间打破了传统二元对立的空间知识,既是真实空间也是想象空间,具有有模糊性、矛盾性以及流动性等特征。《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拥有爱尔兰血统,这种模糊的混合身份使其遭受自我身份认同危机。此外,作为爵士时代的代表人物,菲茨杰拉德通过高稿酬成功挤入美国上层社会,但却最终幻灭;社会身份的矛盾性使其精神崩溃。菲茨杰拉德身份的模糊性和矛盾性特征,使其难以在爵士时代获得稳定身份和实现美国梦;这也体现在其著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
  本文采用文本细读和文化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作品中人物身份的追寻,即自我身份和社会身份的追寻的讨论,研究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第三空间和美国梦幻灭的关系。在爱德华·苏贾的第三空间理论的关照下,本文发现文中的纽约市、灰谷和长岛是三个第三空间。文中的主要人物,在第三空间中,未能成功地确立稳定的自我身份和社会身份;这导致他们在爵士时代遭遇美国梦的幻灭。在长岛的东卵,汤姆的社会身份以及黛西和乔丹自我身份在矛盾的第三空间有不稳定的特征;作为长岛的西卵人,盖茨比和尼克的社会身份在模糊性和矛盾性的第三空间呈现出不确定性。在灰谷,威尔逊的社会身份及茉特尔的个人身份在矛盾的第三空间具有不稳定的特征。在纽约市,茉特尔、沃尔夫山姆和盖茨比的社会身份在矛盾且模糊的第三空间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第三空间的矛盾性和模糊性特征,导致了小说中的人物身份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这使得他们难以在爵士时代获得稳定的身份以实现美国梦,也预示着爵士时代的必然衰败。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该文本中的美国梦阐释提供一个新的维度,将文化研究中的身份、阶级、性别引入文学研究,扩大文学文本研究范围,并从空间角度更加清晰地、直观地呈现爵士时代的社会风貌。
其他文献
词汇语义网络是心理词典的核心结构,起着联系不同词汇知识层面的中介作用(冯学芳,2015)。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词汇语义网络发展水平与语言产出能力正相关(吕长竑,2004;Zareva,2005;张淑静,2005;邵晓霞,2007)。语言复杂度(language complexity)是构成语言能力不可或缺的要素,主要包括句法复杂度和词汇复杂度。虽然不乏国内外学者对二语写作语言复杂度进行相关研究,却
学位
丁玲的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部语言风格鲜明的日记体小说。它生动而真实地描绘了“五四”时期的一位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复杂、微妙、矛盾的恋爱心理,刻画出一个追求个性自由和爱情至上、对封建礼教叛逆的女性形象。1985年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詹纳尔译本和1989年灯塔出版社出版的白露译本是在英语世界最有影响力的译本。目前对这两个译本的研究成果很少,且集中在语言研究上,尚未有对这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2018年三月“剑桥分析”丑闻被媒体曝光,Facebook公司发生了史上最大数据外泄事件。一周内,Facebook公司市值蒸发数百亿美元。美国东部时间2018年五月十日,美国参议院商务、科学与交通委员会和参议院司法委员会针对Facebook信息泄露事件举行了一场联合听证会,扎克伯格接受了44名参议员的现场质询。在听证会结束后,Facebook股价回升近5%,扎克伯格的表现得到了民众的一致好评。因此
学位
学术写作的传统观点一直强调学术文本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认为科研论文应尽量避免人称介入,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人称介入在学术论文中广泛存在。在所有人称介入表达中,第一人称代词复数we的使用最为频繁,功能也最复杂。研究发现,使用第一人称代词we作为一种写作策略,能够实施多重学术话语行为,凸显作者身份,实现与读者的互动,是影响学术语篇写作风格的重要因素。大量研究对比了不同学科或是不同作者群体(如,本族
学位
随着生态语言学的发展,生态课堂环境的研究日趋丰富。然而,对于什么是生态课堂环境目前并没有一致公认的观点。本研究借鉴现有的与生态课堂环境相关的研究,对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环境进行了定义。根据定义,并结合vanLier的生态语言学理论,本研究提出了包括给养和呈现两大构成成分的生态课堂环境模型,并以该关系模型为基础构建了生态课堂环境量表,然后采用该量表对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环境进行探索。  研究主要回答以下三个
学位
随着外语交际课堂在国内外语课堂的搭建与当代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要,二语学习者的外语口语水平愈加重要,在二语习得研究与外语课堂教学领域以及第二语言测评中的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而口语流利度作为口语水平最直接的外在表现与重要组成部分(Housen&Kuiken, 2009),一直都是外语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关注的重点。一些国内外学者就口语任务因素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对二语学习者的口语流利度和口语水平
学位
“超语行为”这一术语在双语教育、多语教育以及第二语言学习等相关研究中常被提及,近年来已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自其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起源于威尔士,超语行为的定义和内涵不断延伸拓展。超语行为最初指“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翻译”。近年来许多学者如李嵬、OfeliaGarcía等人对超语行为的相关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更新拓展了超语行为的内涵与定义。李嵬不仅创新了超语行为的定义和理念,还进一步将超
学位
近几十年,学界针对一些高频的半情态动词展开了大量的语法化研究,譬如begoingto和haveto。然而,作为频率增长最快的半情态动词,needto的语法化及其快速增长的频率对其语法化的潜在推动作用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needto近几个世纪的语法化过程,以及频率对其语法化过程的影响。对needto语法化过程的探讨就三个层面展开,即形态句法-语音音系层面,语义层面和语用层面。这三
名词动用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由来已久,它是指一个名词在不添加任何词缀的情况下直接用做动词。名词动用是历史演变的结果,同时离不开人类的认知加工。此前语言学家对名词动用做了诸多研究,传统视角下的研究包括名词动用的语法分析,名词动用的修辞效果分析,以及英汉名词动用的宏观对比等,现代视角的研究把人类的认知因素考虑在内,进行了名词动用的语用推理以及认知机制分析等,研究成果颇丰。  但是目前对名词动用的历时
本文深入考察了当今中国多语种外语教育面临的困境,提议在英语教育中提升多语言意识。多语言意识虽非万全之策,却触及困境的症结所在——对多语种教育的片面理解。而这一片面理解源于英语教育普遍存在着单一的功利态度。“一带一路”背景下,本文认为英语教育中提升语言意识不仅会改善英语教育,还为多语种教育以及社会多语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多语言意识始于教师,但中国教师多语言意识尚未得到充分的探索和大规模的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