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教师情感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c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一项情感实践,教师专业的独特性在于能够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尽管当前尚无明确规定教师情感应该呈现出何种样态,但事实上,教师早已被多重情感规则裹挟,主宰着情感表达。本研究关注教学中的教师情感。首先,通过大规模样本调查呈现教师情感的现实样态。其次,分析影响教学中教师情感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剖析教学中教师情感内在的生成机制,进一步解构教师情感建构和调适的过程。最后,从教师专业发展中情感存在的合理性出发,提出改善教学中教师情感的若干策略。因此,本研究以情感系谱学理论和情感劳动理论为理论基础,采取质性研究为主,量化研究为辅的混合式研究,对1765名教师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并选择23名教师进行半开放式访谈。结果发现:(1)在情感状态上,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稳定积极,波动不大。其中,教师享受教学过程,满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掩饰焦虑,压制愤怒。(2)在情感使用策略上,教师更多使用自然行为和深层扮演策略进行情感调节。具体来看,教师使用自然行为策略来表达真实情感、使用表层扮演策略隐藏负面情感、使用深层扮演策略来调适自身情感。(3)在情感类型上,呈现出明显的群体特征。其中,表层—焦虑型教师在教学中隐藏负面情感,焦虑和愤怒高于满意和享受。自然—享受型教师表达真实情感,更为满意和享受教学。深层—焦虑型教师擅长调节真实情感,较为焦虑,情感损耗多。综合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和访谈结果的文本编码处理,发现本研究主要存在三组影响因素,分别是情境因素、主体因素和工作因素。(1)情境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规则的限制、学校氛围的形成和教室环境的影响;(2)主体因素涵盖教师的人际界限、学生的参与状态、家长对工作的支持、同事间的交流配合四个维度;(3)工作因素表现在教师的备课、学科属性和内容性质、教学中的关键性情感事件三方面。教学中教师情感的生发有其内在机理,本研究从资源保存理论和“礼物交换”原则入手,尝试从理论层面解构教学中教师情感的生成机制。一方面,情感作为教学资源,需要在损耗和增益中保持平衡。将生活情感和职业情感分离,与学生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是教师的惯常做法。另一方面,情感作为精神层面的礼物,能够进行交换或是馈赠,在教学中,教师表现真实的自己是一种情感赠予,获取精神的激励则是正向情感反馈。在调查教师情感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和探寻生成机制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剖析了教学中教师情感的建构调适过程。(1)感受情感规则:教学认知是感受情感规则的内置环境、教育规范是感受情感规则的显性要求、社会文化是感受情感规则的隐性约束。(2)选择情感策略:教师使用自然行为表现真实情感、使用表层扮演策略刻意伪装情感、使用深层扮演策略努力整饰情感。(3)进行情感表达: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是教师适应情感规则的结果;严慈相济、亲疏有度是教师对情感策略的理解;“痛并快乐着”是教师对自身情感体验的自洽。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立足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改善教学中教师情感状态的策略:(1)调整教师对情感表达规则的认知:设计情感训练课程,调整教师的教学认知;编制情感指导手册,深化教师对教育规范的理解;破除社会情感偏见,营造敬师向善的文化氛围。(2)改善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状态:建立情感疏导机制,警惕教师陷入心理孤岛;避免过度情感消耗,减轻非教学事务带来的工作压力;提供社会情感支持,缓解教师在教学中的焦虑感。(3)引导教师选择合适的情感策略:表层—焦虑型教师鼓励深层扮演,调节负面情感;自然—享受型教师优化自然行为,储备积极的情感资源;深层—焦虑型教师调整表层扮演,补偿情感资源,增强情感韧性。
其他文献
关于教科书和教师之间以“使用”构建起来的关系,理论界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理解,但至少包括以下两种相互对应的理解方式:一种强调教科书对教师的规制作用,也即客观的、应然的、各种各样的要求;另一种重视教师对教科书的能动作用,也即教师基于教学对象、教学情境等对教科书的加工改造。过去几十年间,我们还在上述两端之间“摇摆不定”,在某一阶段偏重其中一方。在此一来一回间,实际上有一个更值得我们讨论的
学位
同伴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主体,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听评课是教师同伴评价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听评课往往会面临研究理念缺失、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程序单一、评价反馈无效等诸多现实难题。为了在听评课中让教师同伴评价发挥更大的效用,有必要构建分析框架,探究听评课中的教师同伴评价现实样态及寻求改进建议。综合梳理已有文献,将听评课中的教师同伴评价界定为“同一教研组内相同学科的教师,通过对课堂的
学位
社会建构视角下的幼儿发展性评价聚焦发展过程,以质性评价的形式展开,是对目前以量化为主的幼儿评价的有效补充。最近发展区理论关注幼儿过程发展及发展潜力,是幼儿发展性评价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对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研究和引介还停滞在上世纪末,尤其是对近年来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国外研究进展缺少必要的梳理。因此,梳理国外尤其是俄罗斯学者对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研究进展,不仅能推动我国最近发展区理论研究的深入,还能进一步丰富
学位
儿童哲学是一项激发和促进儿童哲学思考的教育活动或实践,不仅有助于保有儿童天生的好奇心,发展儿童的高阶思维,而且有助于推动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革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学校甚至区域开始关注到儿童哲学的教育价值,实验性地引入了儿童哲学项目或课程,开启了儿童哲学本土化的探索和实践。对于这些探索和实践,已有研究多从理论或历史的角度阐释儿童哲学的概念、价值与取向,或者从实践的角度介绍或建构儿童哲学的
学位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子女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选择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务工,农村留守儿童也随之进入城市接受教育,农民工的流动逐渐从原本的单人流动向家庭化迁移转变。在此背景下,作为母亲的农民工家庭女性的母职实践正在经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既与平等追求城市家庭子女优质教育过程中的矛盾冲突相关,也与对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是否正确理解和充分运用关联,所面对的挑战与困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作
学位
在我国,教师交流轮岗是为均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而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它鼓励教师跨校流动,以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提升教育质量。为探究交流轮岗教师在流动经历中的职业体验与意义构建,本研究选取了安徽省某市H区一所城区小学与两所乡村小规模学校作为田野地点,通过滚雪球抽样的方法选取了21位交流轮岗教师作为访谈对象与观察对象,较为完整地考察了他们交流轮岗的动机、跨校经历以及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三个方
学位
随着融合教育的发展,随班就读成为重要的特殊学生教育方式,在对特殊学生的社会性融入带来益处的同时,随班就读的日益普遍化也对教师的职业胜任提出挑战。随班就读小学教师的发展上存在不少问题,教育内外对于随班就读小学教师的职业胜任情况也有所关注,但是大多忽视了随班就读教师职业胜任的特点及其胜任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基于此,本研究以随班就读小学教师的职业胜任为核心问题,探讨随班就读小学教师的职业胜任有何特征,
学位
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在政经格局、科技水平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深刻而剧烈的变化。这对美国教育及其学界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各式各样的教育主张和理论层出不穷,其中的后现代主义教育主张直指理性的过时。美国教育学者哈维·西格尔(Harvey Siegel)在这样一个“百家争鸣”教育思想相互碰撞的时代里,继承教育分析哲学学派对理性的坚持,旗帜鲜明捍卫理性的尊严,伸张以批判性思维为基础的教育理想。本研
学位
英国普通中学生涯教育起步较早,距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本研究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研究旨在梳理1973年至今英国普通中学生涯教育的发展历程,探索英国生涯教育发展过程背后的动因以及相关措施的成效,并概括总结英国普通中学生涯教育可供借鉴的经验。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对英国普通中学以及生涯教育等相关概念作出界定,述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并从研究问题、研究思路、研究方
学位
近年来,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多元化阅读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阅读的学习与发展,但已有研究多集中于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领域,学前教育领域较为零散且缺乏相关实证研究的佐证。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取向,采用文献分析法、教育实验法、教育测量法和访谈法。首先,在梳理国内外优秀的多元化阅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行政策和纲领性文件梳理3-6岁幼儿早期阅读核心经验学习与发展的要求,形成以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多元化阅读活动方案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