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施肥下红壤有机碳累积的微生物机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shuiged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施用有机肥是提高红壤有机碳和肥力的重要措施。然而施用不同种类有机肥提升土壤有机碳的效果存在差异,而潜在的机制尚不明确。为了阐明长期施用有机无机肥对红壤有机碳累积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以中国科学院鹰潭红壤生态实验站的典型红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长期施用有机无机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孔隙特征、氧气扩散和团聚体结构的影响;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有机肥的有机碳结构特征;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施用有机无机肥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影响及其主要驱动因素;利用生物标志物技术,研究了土壤微生物残留物组成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相对贡献。
  有机无机肥长期定位实验开始于1988年,包括7个处理:不施肥(Control)、化学氮磷钾肥(NPK)、化学氮磷钾肥配施石灰(NPK+Lime)和化学氮肥配施花生秸秆(NPK+PeanStraw)、水稻秸秆(NPK+RiceStraw)、萝卜菜(NPK+RadResidue)或者猪粪(NPK+PigManure)。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中,无机氮占70%,有机氮占30%,化学磷钾肥用量随有机肥带入磷钾量而变化,总用量与无机肥处理相同。
  与Control处理相比,27年的无机肥、作物残留物和猪粪施用均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幅分别为11.0-13.2%、16.3-25.3%和44.3%。有机肥处理中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外源输入物质的酯化度和顽固度呈显著正相关,猪粪的酯化度和顽固度指数分别为0.32和0.47,显著高于作物残留物的0.06-0.18和0.12-0.23。因此,粪肥中高比例的顽固(难分解)有机碳更易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累积。与Control处理相比,NPK+PigManure处理显著增加了大团聚体的质量比例,增幅为2.9倍;相反,除NPK+RiceStraw,作物残留物处理对土壤团聚体分布没有显著影响。施用粪肥显著增加了土壤<4μm孔隙比例,降低了氧气有效扩散速率,可能是由于有机物质填充了孔隙所致。因此,NPK+PigManure处理可能会抑制好氧微生物的生长和活性,同时降低了微生物和酶与土壤有机碳接触的机会,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累积。
  红壤细菌多样性主要受土壤养分含量和团聚体结构影响。与Control处理相比,施用粪肥增加了土壤有机碳、速效磷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以及大团聚体质量比例,显著增加了土壤细菌多样性。土壤pH是影响红壤细菌群落结构最主要的因素。与Control处理相比,NPK+Lime和NPK+PigManure处理均显著改变细菌群落结构,单施化肥和作物残留物处理则没有。在粪肥处理的指示物种中,47.5%属于芽孢杆菌目,21.4%属于梭菌目,芽孢杆菌目和梭菌目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芽孢杆菌目和梭菌目的相对丰度与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和可溶性有机碳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氧气有效扩散速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长期施肥对酸性红壤(原始pH=4.96)真菌多样性没有显著影响。Meta分析了全球60组测定结果表明,施肥降低真菌多样性主要发生在原始pH>6的土壤,是由于施肥降低了土壤pH;在pH<6的土壤中,施肥对真菌多样性并无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子囊菌门是旱地红壤最主要的真菌门,占全部真菌的75-90%,其次是担子菌门(5.9-11%),与文献整合分析结果一致。与Control处理相比,NPK+Lime和NPK+PigManure处理均显著改变了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分别增加了肉座菌目和盘菌目的相对丰度。但是,化肥单施以及化肥与作物残留物配施则不影响红壤真菌群落结构。土壤有机碳、氧气有效扩散系数和pH是影响真菌群落结构的3个主要因素。
  长期施用无机肥、作物残留物和猪粪均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残留物含量,从Control处理的2.63g C kg-1分别增加至2.85-3.03、3.21-3.45和3.62 g C kg-1。与作物残留物处理相比,施用粪肥对土壤细菌残留物含量没有显著影响,真菌残留物含量则从2.19-2.39 g C kg-1增加至2.58 g C kg-1,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但是,粪肥处理微生物残留物对土壤有机碳的相对贡献显著低于作物残留物处理。主要原因是粪肥抑制细菌的繁殖与生长,降低了细菌呼吸作用,表明粪肥处理更有效地保护了输入有机肥和活着植物来源的碳。因此,粪肥处理增加的土壤有机碳,较少部分来源于微生物残留物,更多地通过土壤团聚化和厌氧微域的形成,有效地保存外源输入的有机碳(包含高比例的顽固碳)。
  与Control处理相比,粪肥施用提高了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增加幅度为17.9-62.6%,作物残留物处理的增幅则较低(9.7-32.6%)。各粒级团聚体中总氨基糖含量大小顺序为:大团聚体>小团聚体>微团聚体>粉粘粒组分。真菌来源氨基葡萄糖含量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而降低,细菌来源胞壁酸则相反。施肥对土壤总氨基糖含量的影响大于团聚体粒径的作用。与Control处理相比,粪肥施用显著增加了土壤各粒级团聚体中总氨基糖含量,增幅为40.4-54.8%,作物残留物处理则为16.2-38.8%。施用有机肥显著增加了大团聚体和小团聚体中胞壁酸的含量,增幅分别为19.2-36.9%和16.5-29.8%,有机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是施肥对微团聚体和粉粘粒组分中胞壁酸的含量没有影响。与Control处理相比,施用有机肥增加了各粒级团聚体中真菌来源氨基葡萄糖的含量,增幅为15.5-46.3%,最高值均出现在粪肥处理。
  综上所述,与作物残留物处理相比,施用粪肥(包含高比例的顽固/难分解有机碳)更加有效地提高了土壤pH和有机碳含量,促进团聚体形成;增加土壤细菌多样性,改变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残留物(主要是真菌残留物),但是降低了微生物残留物对土壤有机碳的相对贡献。施用粪肥有效促进红壤有机碳累积和稳定,主要通过3个路径实现:①直接通过输入顽固度高的外源碳;间接②通过形成大团聚体来保护有机碳和③较少部分通过增加真菌残留物。
其他文献
硒(Selenium,Se)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硒的安全摄入范围极窄(40-400μg/天),长期硒摄入过量或不足都会导致人体产生不良反应。在土壤-植物-动物-人的生态系统中,土壤中的硒经植物吸收进入食物链,从而实现人体对硒的营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土壤硒的生物有效性决定了人体硒的摄入水平。土壤硒的生物有效性除了受全硒影响之外,还与其它理化性质密切相关。自20世纪80年代
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一类以金属或金属簇为节点,有机物为连接体,通过配位方式自组装构成的具有一维、二维或三维周期性结构的晶体多孔材料。随着该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目前MOFs已实现分子层面的可控设计与合成,通过预先定向设计拓扑结构,充分利用不同有机配体在配位上的特定取向,可构筑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MOFs材料。MOFs因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
学位
凋落物指在生态系统内由生物组分产生并归还到地面,作为分解者物质和能量来源,借以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所有有机物质的总称。凋落物是植物-土壤系统养分循环的基本载体,具有维持土壤肥力,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养分平衡的重要作用。凋落物分解向土壤的归还过程促进土壤有机碳向大气释放以及土壤氮累积。植物-土壤系统碳氮循环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变化不仅会影响土壤-植物系统碳氮平
揭示土壤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是生物地理学和宏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目标之一,对保护区域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然而,与地上生态群落相比,人们对于土壤生物群落在较大尺度上的分布格局和生态过程仍知之甚少。深入研究土壤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潜在机制对于理解土壤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本研究以中国北方草地样带为研究对象,研究草地土壤线虫群落沿干旱梯度的变化趋势
学位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是维持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功能的核心组分,不同形态的有机物在土壤中的分解特征存在极大的差异,受到土壤和环境因素等因子的调控。本研究通过分别探讨小分子有机物氨基酸在草地土壤的分解特征及凋落物在森林和农田土壤的分解特征深入认识不同有机物质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而为不同生态系统中土壤的健康管理和物质循环提供理论依据。  游离的氨基酸在土壤氮循环中具有极快的流动性,在氮循环过程中起
我国南方地区是水稻种植的最主要的区域,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国的80%以上。红壤性水稻土作为南方地区最主要的水稻土类型,在我国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土壤的物理结构协调水、肥、气和热的运移与储存,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根系的生长。然而,水稻土由于水耕泥浆化,导致土壤分散,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经历多次灌水、晒田等干湿交替,土壤结构变化显著。因此,准确认识水稻土结构的动态特征并探究其对根系生长
太湖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然而过量施肥导致氮肥利用率降低和氮素的氨挥发、反硝化、径流和淋溶等损失增强。对水稻田NH3、CH4和N2O排放规律及减排措施的研究可以为研发新型农田管理技术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施用生物质炭和脲酶/硝化抑制剂等措施是农田系统固碳减排的有效措施,但对NH3、 CH4和N2O的影响尚存争议,可能与生物质炭用量、抑制剂类型、氮肥种类等有关。本研究在江苏省苏州市和句容市开展
学位
氧化亚氮(N2O)是最为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然而中国农田土壤N2O排放量的准确数据仍然缺乏。目前有关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2O排放量的计算主要基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所提供的单一、通用的缺省值,但是,土壤N2O背景排放量(background N2O emission,BNE)和氮肥诱导的N2O排放量却随气候和土壤类型等而变化。为此,对我国不同气候带和土壤类型的农田上测定的
学位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近年来,蔬菜生产稳步发展,产量显著增加,蔬菜的高质高产伴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尤其是氮肥。过量氮肥施用会导致一系列问题:低氮素利用率、高土壤硝态氮残留、水体富营养化和环境污染等。因此,必须加强蔬菜氮素营养管理。氮素营养诊断是加强蔬菜氮素营养管理的重要措施,相对于传统氮素营养诊断方法,手持式冠层光谱仪可能更适应于我国蔬菜分散种植、小户经营、土壤肥力变异大的特点。此外,蔬菜的
学位
良好的土壤结构是维持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功能的重要基础,深入研究有机质与土壤结构的形成和稳定的关系,对秸秆等有机物料的科学合理利用和土壤地力的提升,以及在防治土壤侵蚀和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多级团聚理论与包含消散作用、非均匀膨胀作用、雨滴机械破碎作用和物理化学分散作用的团聚体破碎四机制是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关于土壤结构形成和稳定的理论学说。然而,多级团聚结构模型并不具有绝对的普适性。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