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saf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问题在我国目前是非常热。它热,不仅仅是因为关注它的人多,层次广(下到普通老百姓,上到国务院总理,都在为它担忧),也是因为它本身确实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它关系到八九亿农民的生存和未来,也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它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亟待解决。
  农业本身作为一国经济的一个产业,它是重要的。它提供了人们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也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我国农业人口为数众多,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我国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我国需求的提高将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占全国人口很大比重的农村人口的收入低下可能正是我国目前需求不旺的原因之一。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关系到了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农”问题的实质归根到底还是农民问题。其表现如下:(1)农业。我国农业生产并不落后,中国主要农产品的亩产量剧世界前列。(2)谈“三农”问题,很大程度上讲的是农民的出路问题(3)而从政治的角度讲,农民的生存和出路关系到国家的稳定。
  而农民问题一方面牵扯到农民的转移问题,另一方面涉及到农民收入的增加。但落脚点还在农民收入增加的层面上,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办法,都是为了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从政治和经济层面上讲都是如此)。而事实上,农民收入增加的放缓甚至是负增长,也是中国目前社会分层、两极分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将是加剧社会矛盾,引起我国社会不安的一个重要因素。
  该层面的意义则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这也是各界重点关注的地方,而这正是本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当前的中国,农民收入很低,和城市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很大的差距。那么为什么会如此?发达国家的农民收入水平为什么会高?各个国家是如何形成差距的?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农民的收入水平又是如何?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尝试揭开困扰当前中国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即农民收入问题的谜题。对这一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笔者认为很多流行的观点并没有深入到问题的本质,即搞清楚农民为什么会贫困(或者是收入低下)。
  对农民的收入问题,众多发展经济学家从不同的层面给出了各种解释。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刘易斯就从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之下,分析了工业资本家为了压低工人工资、获得利润而压低农业部门的生产率,造成农业部门劳动者的低收入状况。另外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提出了“贫穷而有效率的假说”,认为小生产者的贫穷不是由于资源利用无效率,而是由于他们支配的资源种类与数量有限。
  上面良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并且在中国也有明显对应的例子。但笔者同时认为,上面的观点也各有其局限之处。二元结构下,农产品的价格低是造成农业人口人均收入低的一个原因,但正如正文中所证明的,这个因素是可以排除掉的。而对于后者,农民对资源的利用有没有效率本身就存在争议,且如有关专家证明的是,效率和规模也有很大的关系。
  而对农业而言,从农民收入角度讲,单位土地产出和人均产出这两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对这两个概念的发分析,可以得出至关重要的结论: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农业资源的占有量有最直接、最大的关联。拥有很多的土地,即使单产很低也可以获得很高的收入;而拥有较少的土地时,单产很高收入一样可以很低。这就是所谓“讨论收入要和财富多少联系起来”的道理,这在讨论农民收入问题上也是非常适合的。
  那么,要提高农业人口的收入就应该想办法提高单个农户拥有的土地数量。途径这有一个:加速工业化的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工农业比较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下,这是经济发展、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的唯一的、根本的途径。但转移是非常缓慢的过程,要素稀缺度不可能短时间内改变,那事实上就意味着农民收入在很长的时间内不会有质上的改变。
  但是,从理论上讲,这种要素的稀缺度对比状况意味着中国农业技术变迁的路径是生物、化学技术方面将有重大进展。但是,即使存在重大的进展,可能对农业产出边际作用也很小,那这种进展也不可能有很大的作用。技术变迁幅度很小,对制度变迁的推动作用也将很小。
  那么,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在这一时期是不是都要陷入停滞呢?可能会停滞不前,变化很小。可事实上,在这样的状态中意味着某种变革的可能性——制度变革的可能性。一方面,从要素的稀缺状况上来讲,孕育着制度变迁的可能性,因为要素的相对稀缺是引起制度变迁个的因素(或者说是制度的变迁是对资源稀缺对比的反应),而土地的日益稀缺将引起土地产权制度的某种变化;从制度变迁和技术变迁的相互作用上来讲,既然技术变迁的路径已经很小,这需要制度变迁的推动了,这在正文中对此有证明。制度变迁将是中国农村变革的唯一突破口!
  具体该如何变化,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但经过分析,农村制度存在变化的可能性,促使土地的集中。当然这种集中的形式应该只是现有产权制度具体形式上的变化,不一定会是产权本身的变化。
其他文献
学位
网络与数据库技术的日趋成熟,使得人们在获取知识时,比以往任何时间都更加迅速和富有成效。但是,伴随着海量的信息资源同时到来的是人们在判断知识有效性时的茫然和无从,如何在浩如烟海的资源面前快速、准确地进行检索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信息检索成为了互联网应用的核心,而全文检索技术则是核心中的核心。  与普通的检索不同,全文检索技术处理的是非结构化数据,即指不定长或无固定格式的数据,通
学位
科学传播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还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文化的传播以及对科技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理解和把握。其中,对科学家形象的认知是考察科技与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传播研究的重要内容。作为科学活动主体的科学家,是科学知识、科技进步、科学传播的生产者、推动者以及重要力量。公众对科学家形象的认知直接影响了公众对科学的态度,甚而影响到科学政策的制定和科学活动的开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性
延展认知是认知科学哲学中一个重要议题。1998年克拉克(Andy Clark )和查尔默斯(David Chalmers)在论文《Theextendedmind》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因果耦合的对等原则来论证认知的延展。对等原则认为如果认知的外部过程与内部过程发挥了同样的作用,那么认知的外部过程可以等同为内部过程。也就是说认知的边界不应该在颅内,外部认知工具也应该算作认知过程的一部分。克拉克和查尔莫斯
学位
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哲学领域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逐渐形成了科学价值无涉理念与科学价值负载理念两种对立观点。科学价值无涉理念在影响科学研究、社会生活上不断暴露各种问题,引起西方社会的反思,遭到了普遍的质疑和强烈的批判。对科学价值无涉理念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科学研究的主体性问题;二是科学理论的不确定性问题;三是认知价值与非认知价值的界限问题。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哲学系希
当今,技术哲学已经进入技术物与伦理结合的时期。保罗·维贝克提出非人本主义的技术伦理思想,“道德物化”及其对于人类道德培养的“道德教化”问题成为技术哲学领域的显要问题。  我们将通过对维贝克“塑形”思想的全面解读,遵循“塑行”和“塑性”的思路审视“道德物化”及从德行到德性的道德教化的可能。首先,追寻维贝克对于人本主义的伦理路径批判以及如何构建非人本主义伦理路径,解析道德的“物转向”及“道德物化”概念
二十世纪中期,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陶醉于现代社会的表面繁荣,而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以及人的解放已被遗忘。马尔库塞却站在社会的对立面,指出现代社会并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太平盛世,他始终以人的解放为己任,构建其社会批判理论。他的社会批判理论大体上可分为社会政治批判、人本主义批判和大众文化批判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通过这三大部分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和哲学等方面展开全面批判。他的
学位
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在WTO框架下全面削减关税,也积极倡导区域贸易自由化,与更多国家签署区域贸易协定,并实现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张,2000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为2492亿美元,2017年出口贸易总额已增长至22635亿美元,年均增速超过14%。然而正如Hausman等(2007)所强调的那样,从出口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来看,重点是出口了什么而不是出口了多少。伴随国内供给侧改
在中美贸易摩擦日趋激烈背景下,中美经济失衡问题受到国内外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贸易失衡方面,认为中国借助于中美贸易中的顺差地位获得大量贸易盈余,但经济失衡应包括双边贸易失衡和金融失衡两个方面,中国对美金融失衡严重,导致大量资本外流,使中国在中美经济交往中的实际获益远远低于贸易盈余。因此,在未来跨国经济交往中,中国如何减少金融失衡、防止资本外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21
学位
中国自实施“引进来”战略以来,积极吸引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是获取国外先进技术的主要路径,在提升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国内产能过剩痼疾的再现和技术优势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凸显,国内企业纷纷开展对外投资活动,以寻求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从而获取更多的经营利润和竞争优势。那么,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能否获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