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雨栽培对樱桃光合特性、果实发育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0wchen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樱桃(Cerasus pseudocerasusLindl.)被誉为落叶果树中的“早春第一果”,因其果实营养物质丰富、甘美多汁、外形鲜艳饱满而深受大众的喜爱,近年在中国西南地区亦广泛种植,但从樱桃植株开花直至果实成熟,樱桃的整个发育阶段会面临“倒春寒”、冰雹及暴雨等极端的天气灾害的影响。为了避免传统栽培方式下恶劣气候对樱桃产量造成的严重影响,避雨栽培设施被推荐使用,然而,在西南地区寡日照气候条件下,避雨栽培势必会减弱棚内的光照条件。迄今为止,避雨设施栽培下樱桃对低光照的生理及分子适应机制仍不清楚。本文以贵州省樱桃主栽品种‘玛瑙红’樱桃为试材,对一年避雨(1a-shelter)、连续两年避雨(2a-shelter)及传统露地(shelter-free)栽培条件下,植株的叶片结构、光合特性、抗氧化能力,果实的坐果率、产量及内含物等指标进行观测,利用二代及三代转录组测序,筛选了叶片及果实应对小环境变化的相关代谢通路中的关键基因。本研究结果如下:
  1)避雨栽培显著影响叶片特征及枝条生长特性
  与露地栽培(shelter-free)‘玛瑙红’樱桃植株相比,避雨栽培对叶片特征及枝条的生长特性有较大影响,在盛花后55天(DAF55),2a-shelter和1a-shelter叶片长宽显著增大,叶面积分别增加26.87%和23.0%,比叶重值变化不显著;2a-shelter和1a-shelter枝条长度增长,节间长度显著缩短,枝条横径无显著变化。与shelter-free植株叶片相比,2a-shelter和1a-shelter的叶片厚度分别减少19.7%和17.67%,栅栏组织分别降低18.17%和15.10%,海绵状组织厚度分别降低21.09%和19.07%;2a-shelter与1a-shelter的叶片面积和叶片厚度没有明显差异。
  2)避雨栽培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与露地植株相比,避雨栽培可以显著增加单位质量叶片的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及类胡萝卜素(Car)含量。DAF55时2a-shelter叶片中Chla、Chlb及Car含量分别增长25.00%、40.35%及33.33%,有利于增强避雨栽培设施下叶片对弱光的利用能力。值得注意的是,2a-shelter和1a-shelter叶片的光合日变化曲线均呈非典型的“单峰”特征,不存在“午休”现象,每日总光合积累量显著增加;避雨栽培下,叶片的表观量子效率(AQY)增大,光补偿点(LCP)降低,表观羧化效率(ACE)增大,CO2补偿点(CCP)降低。避雨栽培条件下叶片通过改变光合日变化特性,增强对弱光及CO2的利用能力,从而增加了光合产物的合成及积累。
  3)避雨栽培对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连续两年观测表明,避雨栽培不会对果实物候期造成影响。与露地植株相比,避雨栽培条件下果实大小和单果重显著增大,2a-shelter果实最大,单果重达6.75g。2a-shelter和1a-shelter下果实可溶性固形物(TSSs)分别为12.61%和12.40%,高于露地栽培;可溶性糖(SSs)上升为10.59%和10.52%,抗坏血酸(AsA)上升为9.69mg/100g和8.21mg/100g,花色苷含量显著升高,可滴定酸(TA)没有显著变化。避雨栽培能够显著降低裂果率,从95%(露地)降低至4%左右(2a-shelter和1a-shelter),显著提高产量。因此,避雨栽培能够显著提高‘玛瑙红’樱桃的产量,但不会对果实品质造成负面影响。
  4)叶片在避雨栽培环境下的适应调节机制
  利用Illumina HiSeq和SMRT测序技术,对3个果实发育期的样品进行转录组分析,棚内棚外3个比较组中鉴定到6,911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DEGs主要富集到光合特性、光合色素合成和抗氧化能力等代谢通路,光捕获蛋白(photosynthesisantenna proteins,ko00196),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ko00195)和碳固定(carbon fixation in photosynthetic organisms,ko00710)代谢通路;与露天栽培植株叶片相比,编码光合天线蛋白(Lhca和Lhcb)和光合电子转运蛋白(PsbP,PsbR,PsbY和PetF)的基因在避雨栽培条件下显著上调,CO2同化相关基因rbcL和rbcS在避雨时也显著上调;参与叶绿素合成(hemA,hemN和chlH)和类胡萝卜素合成(crtB,PDS,crtISO和lcyB)基因的转录水平升高,比棚外栽培叶片中的转录提早到达峰值,增加光利用效率,促进叶片的有机质合成和积累。与叶片抗氧化能力相关的代谢通路,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ko04146),苯丙烷生物合成(phenylpropanoid biosynthesis,ko00940),谷胱甘肽代谢(glutathione metabolism,ko00053)和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carotenoid biosynthesis,ko00906)途径,各代谢通路中的多个关键基因在避雨栽培的叶片中增强表达,有利于叶片保持清除ROS的能力,从而保持了棚内叶片的光合效率。
  5)果实在避雨栽培环境下的适应调节机制
  在果实发育的3个阶段中,棚内棚外3个比较组的果实中鉴定到1,755个DEGs,DEGs主要富集到果实糖分合成及花青苷合成等途径,包括淀粉蔗糖代谢(starch and sucrose metabolism,ko00500),果糖和甘露糖代谢(fructose and mannosemetabolism,ko00051),苯丙烷类生物合成(phenylpropanoid biosynthesis,ko00940),类黄酮生物合成(flavonoid biosynthesis,ko00941),精氨酸与脯氨酸代谢(arginine and proline metabolism,ko00330)和半胱氨酸与蛋氨酸代谢(cysteine and methionine metabolism,ko00207);与棚外栽培植株果实相比,避雨栽培果实中参与糖分合成代谢途径关键基因(Inv,HK,SS和SPS)的表达水平被上调;苯丙烷(PAL,C4H和4CL),类黄酮(CHS,CHI,F3H,DFR和ANS)代谢。与棚外栽培的果实相比,这些基因的上调表达在时间上表现更为提前,且能够更早的达到较高水平,有利于增加果实中糖分及花青苷的含量。还有一部分差异基因富集到多胺合成途径中,包括精氨酸与脯氨酸代谢(arginine and proline metabolism,ko00330)和半胱氨酸与蛋氨酸代谢(cysteine and methionine metabolism,ko00207),与棚外栽培植株果实相比,避雨栽培果实中参与多胺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SAMDC,SPDS,SAMS,ADC和ODC)表达水平也在果实发育早期就被上调表达,有助于提高坐果率。
  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理解避雨栽培对多雨地区中国樱桃种植的影响,也为避雨栽培下中国樱桃的种植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其他文献
皮质醇作为一种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在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在奶牛围产期,由于受到多种应激刺激,如妊娠应激、分娩应激、泌乳应激和代谢应激等,皮质醇浓度会出现较大范围的波动性升高。而且在这个阶段,奶牛易患多种生殖道疾病。奶牛产后子宫内膜炎是导致奶牛生殖障碍的主要原因,也给奶牛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奶牛分娩后,子宫颈处于开放状态,几乎所有奶牛生殖道都会被细菌污染,大肠杆菌是造成奶牛子
学位
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为单股、负链、不分节段且有囊膜的RNA病毒。作为危害全球养禽业最为严重的病原之一,强毒NDV几乎能够感染所有的禽类并引起以急性、热性和败血性为特征的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MicroRNA(miRNA)是一类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且具有较高保守性的非编码小RNA。已有研究表明,miRNA几乎在细胞生长发
学位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J,ALV-J)属于反转录病毒科(Retravirid)、α-反转录病毒属(alpharetrovirus),它是一种引起鸡群患髓细胞性白血病、血管瘤为主要特征的免疫抑制性病毒。1989年,ALV-J首次分离鉴定于英国。我国首例ALV-J感染报道于1999年。与其他ALV亚群相比,ALV-J具有更强的致病性及传播能力,
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是危害我国养猪业的两种重要病原体,均能引起猪的呼吸道疾病。作为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orcineRespiratoryDisease Complex,PRDC)的两种重要致病菌,猪链球菌(SS)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在临床上常发生混合感染,混合
结肠是哺乳动物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分、无机盐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吸收的重要场所。结肠微生物菌群的动态平衡对维护机体营养代谢和吸收至关重要。体内外多种因素可对结肠内微生物菌群动态平衡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在饮水中添加不同剂量氟化钠建立氟暴露小鼠模型。在实验处理第70天,采集小鼠结肠内容物及结肠组织,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BrdU标记、HE染色、PAS染色、AB-PAS染色、Real-
学位
鸡球虫病是由艾美耳属球虫寄生于鸡肠道所引起的一种寄生原虫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对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伤。其中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是致病性最强、危害性最大的球虫之一,感染可导致病鸡食欲减退、营养不良、体重下降、贫血、便血、甚至造成死亡。E.tenella生活史复杂,包括内源性生殖和外源性生殖两个阶段,在内源性生殖阶段,E.tenella作为一种胞内专性寄生虫,必须入
学位
目的:钼是机体所必须的微量金属元素,随着人类金属工业与高新科技产业的高速发展,现代社会对钼的需求日益上涨,钼矿资源被过度开采,导致了钼在环境中的蓄积,并通过富集和生物放大作用危害人与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脾脏是机体的免疫应答中心,参与机体免疫功能,维持机体的健康,为探究钼对大鼠脾脏组织氧化损伤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通过对大鼠生长状况、脾脏的脏器指数、组织结构、检测细胞凋亡率、氧化应激指标的观察
学位
肝脏作为哺乳动物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有解毒、消化、代谢、分泌和免疫等功能,对机体的新陈代谢起重要作用。研究证实,长期摄入过量的氟可造成肝脏严重损伤,诱发肝功能紊乱,严重威胁着人和动物的健康。为探讨氟损伤肝细胞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向小鼠饮水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氟化钠(以氟离子[F-]计:0mg/L、25mg/L、50mg/L和100mg/L)建立氟暴露动物模型,分别为对照组、氟25组、氟50组和氟10
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途径,而佐剂在疫苗研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法氏囊活性肽是从法氏囊中提取出来的生物活性物质,大多数具有免疫佐剂功能,近年来,随着质谱技术在蛋白质分离鉴定方面的广泛应用,法氏囊活性肽BPP家族中的BPP-Ⅲ,BPP-Ⅵ,BPP-Ⅴ和BP家族中的BP-Ⅰ,BP-Ⅱ,BP-Ⅲ和BP-Ⅳ被分离出来,但是它们的生物学活性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免疫攻毒实验对BPP-(Ⅲ-Ⅴ)和BP
抗菌肽是先天免疫应答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体内。与传统抗生素抑制细胞内特定靶位不同,大多数抗菌肽主要通过非受体介导的膜透化作用杀死细菌,正因此种独特机制,促使抗菌肽有潜力发展成为抗生素替代品,然而由于天然抗菌肽常具有抗菌活性差、稳定性差及细胞选择性低等缺陷,严重阻碍其进一步发展。因此,设计新型抗菌肽以克服天然抗菌肽的劣势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在深入理解抗菌肽结构与功能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