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先钦的小说《巴黎的雨》的艺术世界(主人公、时间和空间)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WENB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曼·先钦是俄罗斯作家兼文学评论家,也是《传统与先锋》杂志的主编,曾获大书奖、雅斯纳亚·波里亚纳奖和俄罗斯政府文化奖。作为“新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先钦秉持“写作贴近生活”的创作原则。他在2018年出版的小说《巴黎的雨》将这一原则展现得淋漓尽致。单看小说标题,读者或许会误以为故事发生在巴黎。但实际上,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克孜勒的故事。克孜勒是位于东西伯利亚的图瓦共和国的首府,是先钦的故乡,也是俄罗斯版图亚洲部分一大类偏僻地区的典型代表。持续不断的民族冲突、社会经济衰退和大规模的人口流失是这类地区的普遍困境,也是小说创作的宏观背景和现实关怀。值得一提的是,小说充满了地名——从东西伯利亚至西欧,地域的切换和跳跃构成了这部小说独特的空间诗学。小说的主人公安德烈·托卜京是作家的同龄人,是出生于60-70年代的一代人的缩影。“托卜京的个人过往与他所生活的这片土地三十年来的历史(人口流动、经济、社会和国家问题)相重叠”。在小说中,主人公被卷入记忆的洪流中,回首自己四十年的生命历程。主人公记忆中90年代初的历史危机与他现实中经历的中年危机交织在一起。动荡的时代、衰颓的故土和坚守于此的个体,这是《巴黎的雨》这部小说呈现的独特的艺术世界。可以说,小说《巴黎的雨》的艺术世界在先钦的创作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位作家的人文关怀和创作理念。本论文将从构成小说艺术世界的三个最重要的方面入手,即主人公形象、时间和空间的特点,采用文本细读法和比较分析法,尽可能深入地分析这部小说的艺术世界特色。研究对象和课题:本论文将罗曼·先钦的长篇小说《巴黎的雨》作为研究对象,以小说的艺术世界(主人公、时间和空间)特点为课题。选题原因:探索个别艺术世界之独特性的著作的范围十分广泛,可以基于作家的某部作品、全部作品、总体创作,或者是由共同的文学流派、方法、民族文化传统而联结的不同作家的作品。此外,学界对艺术世界的研究兴趣在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先钦小说的艺术世界是非常独特的,因此特别值得关注和认真研究。它是作家整个创作的内在特质,既是将作家归入特定文学传统的范畴,也是其创作中超越有形物质层面的组成部分,由作家的个性所决定,反映了他的创作理念和世界观。《巴黎的雨》的艺术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先钦创作的典型,同时也包含着一些新的方面。因此本文选择这个主题作为研究对象。论文的创新性:本论文首次尝试对罗曼·先钦的小说《巴黎的雨》的艺术世界(主人公、时间和空间)特色进行综合研究,分析了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时间和空间特点,揭示了作者在小说中的创作理念。对当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罗曼·先钦的小说进行整体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作为俄罗斯当代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的新现实主义。论文结构:本论文由4部分组成:引言、正文两章和结论。引言说明了选题原因,交代了研究目标和任务,确定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指出了研究的创新性和实际意义,介绍了俄罗斯和中国学者对先钦作品的总体研究程度和对其小说《巴黎的雨》的单独研究情况。第一章研究了作为文学作品艺术世界构成的文学主人公(人物),为分析主人公形象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明确了小说《巴黎的雨》中的主人公形象。第一节根据瓦·叶·哈利泽夫在文学学领域的奠基性著作《文学理论》,考查了文学作品艺术世界结构中的文学主人公(人物),包括作品世界中与之密切相关的方面,把文学主人公定性为作品艺术世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将行为、心理现象、语言活动确定为评价主人公形象的主要方面。第二节分析了罗曼·先钦小说《巴黎的雨》中主人公的艺术形象,包括坚守故土者、消极无为的杰斗1和沉思者等形象,以阐明作者对主人公的态度和塑造该形象的意义。第二章概述了关于艺术时间和空间的主要理论,然后研究了小说《巴黎的雨》中的危机时间及其艺术表现特点,确立了两段危机时间的联系,论述了空间的多样性及其与小说内容和作者创作意图相关的内涵。第一节对艺术时间和空间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概述。根据尤·米·洛特曼,德·谢·利哈乔夫,瓦·叶·哈利泽夫,达·阿·休金娜,米·米·巴赫金和鲍·奥·科尔曼等学者的理论,本文将时间和空间确定为意义内容的范畴,它们反映了位于时空内的主体的特征,以及作家的世界观和创作理念。第二节论述了小说《巴黎的雨》中作为危机时间的艺术时间,包括历史维度和年龄维度的危机时间,明确了危机时间的艺术表现特征,从危机的产生原因、危机时间的描写和危机的后果等角度对两段危机时间进行了比较分析。在第三节中,本文分析了小说《巴黎的雨》中多样化的空间诗学——从克孜勒、博布罗夫到爱沙尼亚,再到巴黎。本文认为这些地名是标志性实体,并确定了其在评价主人公和其他人物、反映小说思想和创作宗旨等方面的功能。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小说《巴黎的雨》中主人公的形象是多面的。第一,他是一个坚守故土者。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对故土的忠诚、不讲求实际,以及能够为了抵抗故土的衰败进程而牺牲个人幸福的品质,这些品格使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族意识和公民责任感的体现者。在这个意义上,主人公是一个正面人物。主人公是俄罗斯外省人的普遍代表,其近乎英雄主义式的孤独的执着是作者所赞赏的,并且他希望这类人变得更多。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和象征性的结尾“是时候回家了”,作者揭示了故乡是所有人的最终归宿。第二,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消极无为的杰斗。他有着强大的惰性,不愿意奋斗和改变,不懂得如何去爱,缺乏为家庭牺牲自我的能力,没有勇气承担责任,欠缺生活目标,意志薄弱,碌碌无为。由此看来,主人公是极其消极的,同时也是悲剧性的。这一形象体现了自我发展和不断进取的必要性,说明了青春的短暂易逝和重要性,劝诫我们珍惜韶华。第三,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沉思者,他仔细而深入地观察周围世界和自身。他的思考带有他所经历的时代和事件的印记,这为其世界观和自我认知抹上了悲观乃至绝望的色彩。个人经历使他成为一个冷漠的、以冷漠来进行自我保护的人。这样看来,他是一个值得同情的悲剧性人物。2)小说《巴黎的雨》所描述的时间主题是危机:历史危机和年龄危机相叠加。前者从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围绕时代的多重变化而展开,令人信服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脆弱性,也表明一个国家的不幸最终将由每一个民众来分担。后者主要呈现为主人公的个人危机感受,表现为:与外界疏离、对一切都感到失望、矛盾的时间认知、产生被抛弃的感觉和丧失感、想要逃离现实。两种危机的发生都是由于失去了运动,作者以此揭示了运动的辩证关系:放慢和停滞会导致剧烈的、乃至灾难性的变化。个人(年龄)危机与历史危机的重叠表明,90年代初的动荡对一代人产生了深刻的创伤性影响。可以说,小说是一代人的自画像,也是对90年代、甚至是童年和青少年的悼念。3)小说中多样化的空间展现了处于时代和生活转折期的人们的不同选择,也突出了祖国、俄罗斯性和自我认同等问题。小说中的地名在人物的世界中充当着标志性实体:克孜勒是主人公的家园,也是他忠诚于故土的标志;博布罗夫包含着阿琳娜及其家人对稳定生活的寄托,在主人公看来,它是毁灭家庭幸福的因素;爱沙尼亚是主人公父亲心中与俄罗斯相对的欧洲的幻象,对主人公本人而言,它代表着毫无吸引力的世界。巴黎作为主人公的梦想之城,象征着使其摆脱生存危机的拯救力量,实际上是虚幻的、异己的,强化了他精神上的消沉,并且似乎具有排斥作用,推动了他回忆故土生活的进程。此外,克孜勒与其他三个地名的对立关系揭示了小说的主旨:幸福在此处,而不在别处。作品具有凝聚领土的意义,得益于它,图瓦这片俄罗斯固有的、但逐渐丧失俄罗斯性的土地,现在永远成为了俄罗斯民族记忆的一部分。此外,克孜勒代表了俄罗斯众多多民族融合的边省城镇,当地的民族矛盾、人口大规模外流、缺乏适宜的营商环境、自然开发不合理等问题凸显。这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对故土的深切关怀。而标题中的巴黎以其与浪漫的联想而诱导着读者,实际上反映了现实的残酷性,表现出试图从空间中寻求拯救性力量的主人公缺乏精神依托。巴黎的雨是打破欧洲之幻想的重要工具,也起着模糊时间边界和扭曲时间维度的作用,从而揭示了生命和存在的短暂性。4)在《巴黎的雨》中,主人公形象、时间和空间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反映了存在危机这一问题,分别是人、土地和国家的生存危机。
其他文献
整合技术的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是对“互联网+教育”已有成果的检阅,更是对广大教师适应、熟悉、利用信息技术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的大考.信息化时代,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学科教学中,对于师者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研究表明,教师的TPACK水平高低对教学水平和业绩有很大影响,当今“双减”政策也一再要求教师要不断重构自身专业教学、组织互助共学、开展分层指导的能力.因此,研究教师的TPACK水平便成了当前
学位
近代是一个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国的文化事业在此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严复对西方学术思想的引进功不可没。随着严复对西方进步思想名著的翻译,英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约翰·穆勒的著作On Liberty在中国学界引起广泛关注,关于其译著《群己权界论》和自由主义思想的探讨层出不穷。作为严复著名的译作之一,《群己权界论》成为学界炙手可热的研究话题。在概述了前人对原文On Liberty、译文《群己
学位
评价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功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词汇语法框架。评价理论中的介入系统关注语篇中不同观点的介入,调节各种声音,以实现语篇的人际意义。自创立以来,众多学者将其态度、介入、极差这三个子系统应用到不同类型的话语研究,推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以及话语分析理论的发展。但是,大部分涉及的研究对象是新闻、演讲、小说等书面话语,对纪录片解说词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以Marti
学位
在互联网经济推动和新冠疫情冲击下,互联网餐饮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文章基于2015—2021年我国网上外卖用户占互联网用户比重,以及外卖市场规模占餐饮业市场规模比重的数据,利用新陈代谢GM(1,1)灰色模型对未来互联网餐饮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未来三年中,尽管网上外卖用户比重在小幅波动中趋于增长,但外卖市场规模比重持续大幅度上涨。因此,探讨未来互联网餐饮业态的发展趋势,对更好地促进互联网
期刊
《中国文学史》(Geschichte der chinesische nLitteratur)是德国汉学家葛禄博(Wilhelm Grube,1855-1908)于1902年在德国阿梅朗出版社出版的一部中国文学史专著。该书是德国第一部由专家写作的中国文学史,极大地推动了德国汉学在中国文学领域内的研究进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作者葛禄博作为在俄国出生、成长的汉学家,受到俄罗斯文化传统的影响
学位
<正>3我国商用车电动化发展现状及趋势3.1商用车分类我国汽车行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采用载客汽车、载货汽车和轿车的分类方式,为与国际主流汽车市场接轨,"商用车辆"的概念首次在《汽车和半挂车的术语和定义》(GB/T 3730.1—2001)中被提出,"商用车辆"指"在设计和技术特征上用于运送人员和货物的汽车,并且可以牵引挂车"。对商用车的分类标准,由于历史沿革因素,目前并不统一。
期刊
情感,作为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经验中最中心、最普遍的方面之一。如何理解和概念化情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不同语言中情感的概念化存在着相同点和不同点。本论文主要对“恐惧”概念在英汉语中的隐喻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具体以CCL北京大学语料库中汉语词语“恐惧”和BBC英语国家语料库中英语单词FEAR中的隐喻语句为语料,以识解理论为理论依据,采用定性分析、语料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围绕英汉恐惧的隐喻
学位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是当代英国文坛的重要小说家,他凭借1983年出版的《水之乡》获得布克奖提名。因其高超的叙事和独特的风格,《水之乡》被百位哈佛教授推荐为最有影响的书。本文主要借助扬·阿斯曼和阿莱达·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剖析《水之乡》中的记忆书写。通过系统地探寻创伤的个体记忆的丧失、芬斯区集体记忆的复归、英国民族记忆的重构以及这些过去的记忆在当下被“现时化”的方式,揭示出文化记忆对于身份的建构起着
学位
报纸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1939-)的作品多体现加拿大民族意识和女性主义的双重主题。《别名格蕾丝》(Alias Grace)是阿特伍德的第九本小说,讲述了一个女性杀人嫌疑犯的种种磨难与苦苦求生的经历,展现出了女性群体在男权制社会中艰难的生存状态。本论文借助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的身体政治理论并兼容波·伏娃(Simone de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