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者角度看翻译标准

来源 :聊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is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知识全球化的不断加强和信息时代的降临,翻译越来越表现出它的重要性。在翻译理论研究中,翻译标准问题一直是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许多译界大师和翻译理论家各抒己见,提出过种种不同的翻译标准和理论,特别是最近几年翻译标准之争更是如火如荼,正朝着复杂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一复杂形势下,翻译工作者应该何去何从,选择什么样的翻译标准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本文中,作者试图通过对中西方翻译标准发展史的回顾,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翻译标准的优缺点,探讨翻译标准中的读者因素问题,作者认为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应当时刻把读者放在心中,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欣赏水平如何,这是我们确立翻译标准的重要参考因素。 本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前言。主要介绍翻译在促进人类进步,加强文化交流以及经济全球化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翻译标准问题是翻译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它不仅是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依据,也是评价翻译质量好坏的评判原则。 第二部分是中国翻译标准史的回顾与分析。作者从读者角度对某些具有代表性的翻译标准进行了客观的评述。该部分包括三个阶段:古代,近代和当代。古代时期重点介绍了(1)直译派代表支谦和道安的理论及其翻译实践;(2)意译派代表鸠摩罗什的翻译理论及其实践;(3)直译和意译结合的代表玄奘的翻译理论。近代时期主要介绍了马建忠和严复的翻译理论和标准,其中重点对严复的“信达雅”标准以及该标准提出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客观的描述和分析。此外对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理论也作了介绍。在当代部分,主要介绍了一些最新翻译理论研究成果,其中包括:范守义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和理论对翻译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徐盛桓提出的数学模型理论,以及辜正坤的多元翻译理论标准。 第三部分是西方翻译标准史的回顾与分析。该部分包括四个时期:古代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现代,当代。由于文艺复兴时期以前的翻译理论较少且不成系统,所以作者只对当时的翻译活动和零星的翻译理论作了简单介绍。作者重点介绍了现代和当代的翻译理论和标准,其中包括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等。第四部分主要探讨读者的分类问题并就此提出了个人的读者分类见解。 第五部分通过对严复的《天演论》翻译实践,王佐良的诗歌翻译实践,杨宪义,戴乃迭夫妇和大卫·霍克斯的翻译实践的对比研究验证读者因素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另外,作者还对当代翻译变体理论及其实践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第六部分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并进一步强调了读者因素在翻译标准选择中的重要性,作者认为翻译标准的读者因素问题在未来的翻译标准研究中仍需进一步探讨,其理论研究仍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其他文献
双关广泛用于各种文体,是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反映了独特的语言魅力及民族特色。其翻译却超出了语言的范畴,成为译界的难点和热点。研究者们从各种相关理论出发对双关语翻译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外商和外国资本涌入中国。中国商法在规范本国企业和外国企业的商业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商法翻译的不当势必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本
中国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刘翔更是这次奥运会赛场上的热门人物。中美媒体对刘翔因伤再次未能进入决赛展开了报道。本文基于中美媒体对2012年刘翔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委婉语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语言文化之中。它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也是语言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国内外各个理论学派已对委婉
误读现象主要源于文化差异。人们在接触异文化时,总是倾向于根据自己熟知的一切或出于自身文化的需要,对异文化进行判断和解读,从而造成对异文化的扭曲。 误读现象由于在
本文综述了语感及语感教学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在语言教学的应用,探讨了语感的本质特征及其语用功能,并以此为基础,根据二语习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以及“输入—吸收—输出”的学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外语教学研究的中心已经从如何教转移到如何学上来,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也慢慢转向学习者因素。在诸多学习者因素中,年龄差异对语言学习成果的影响一直是关
Jennie Gerhardt是美国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编写的一部描写下层人生活疾苦的小说。该书于二十世纪初被引入中国,傅东华于1935年将其译为汉语,书名《真妮姑娘》;
本文以法国学者斯珀伯(Sperber)和英国学者威尔逊(Wilson)在1986年提出的关联理论为指导,讨论了其对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的启示。文章指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
动物牛和马都是人类的朋友,它们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休戚与共。在人类社会中,不同的文化各自产生了许多与牛和马相关的语言现象。“牛”、“马”原本只是用来指称这两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