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知识全球化的不断加强和信息时代的降临,翻译越来越表现出它的重要性。在翻译理论研究中,翻译标准问题一直是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许多译界大师和翻译理论家各抒己见,提出过种种不同的翻译标准和理论,特别是最近几年翻译标准之争更是如火如荼,正朝着复杂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一复杂形势下,翻译工作者应该何去何从,选择什么样的翻译标准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本文中,作者试图通过对中西方翻译标准发展史的回顾,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翻译标准的优缺点,探讨翻译标准中的读者因素问题,作者认为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应当时刻把读者放在心中,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欣赏水平如何,这是我们确立翻译标准的重要参考因素。
本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前言。主要介绍翻译在促进人类进步,加强文化交流以及经济全球化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翻译标准问题是翻译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它不仅是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依据,也是评价翻译质量好坏的评判原则。
第二部分是中国翻译标准史的回顾与分析。作者从读者角度对某些具有代表性的翻译标准进行了客观的评述。该部分包括三个阶段:古代,近代和当代。古代时期重点介绍了(1)直译派代表支谦和道安的理论及其翻译实践;(2)意译派代表鸠摩罗什的翻译理论及其实践;(3)直译和意译结合的代表玄奘的翻译理论。近代时期主要介绍了马建忠和严复的翻译理论和标准,其中重点对严复的“信达雅”标准以及该标准提出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客观的描述和分析。此外对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理论也作了介绍。在当代部分,主要介绍了一些最新翻译理论研究成果,其中包括:范守义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和理论对翻译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徐盛桓提出的数学模型理论,以及辜正坤的多元翻译理论标准。
第三部分是西方翻译标准史的回顾与分析。该部分包括四个时期:古代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现代,当代。由于文艺复兴时期以前的翻译理论较少且不成系统,所以作者只对当时的翻译活动和零星的翻译理论作了简单介绍。作者重点介绍了现代和当代的翻译理论和标准,其中包括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等。第四部分主要探讨读者的分类问题并就此提出了个人的读者分类见解。
第五部分通过对严复的《天演论》翻译实践,王佐良的诗歌翻译实践,杨宪义,戴乃迭夫妇和大卫·霍克斯的翻译实践的对比研究验证读者因素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另外,作者还对当代翻译变体理论及其实践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第六部分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并进一步强调了读者因素在翻译标准选择中的重要性,作者认为翻译标准的读者因素问题在未来的翻译标准研究中仍需进一步探讨,其理论研究仍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