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华医典》的阳痿证治规律研究

来源 :山东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wai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中华医典》收录历代医家阳痿治疗验案,运用SPSS 22.0等软件将医案中药物进行频数分析、药性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社团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归纳总结药性规律,以药测证发现阳痿证候治法,推出阳痿的标准化治疗药物及用药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思路,最终提高临床疗效,提高男性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和睦。方法:采用文献研究与医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整理与分析阳痿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明确阳痿证治疗效的不足。然后从《中华医典》中治疗阳痿的医案入手,以“阴痿”、“阴萎”、“阳痿”等为关键词检索,对医案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利用EXCEL表格建立阳痿医案数据库,应用SPSS 22.0对医案信息数据进行分析统计,通过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探讨病因病机、用药规律,筛选出治疗阳痿的高频药物,并进行总结,丰富阳痿的临证诊疗思路,以期为中医治疗阳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可行的思路与方法。结果:检索《中华医典》共收录阳痿医案324个,涉及324个药方。其中,证候频次前十位是肾阳虚证、肾气虚证、肾精亏虚证、肾阴虚证、肾阴阳两虚证、心肾不交证、肝经湿热证、气血两虚证、肝肾阴虚证及肾气阴两虚证;单味中药385种,使用频次前十位是肉苁蓉、菟丝子、熟地黄、肉桂、茯苓、五味子、山药、巴戟天、牛膝及人参,所用中药药性偏于温平且甘辛,归经多属肾肝,且集中于强筋骨功效;关联分析发现:巴戟天-肉苁蓉、枸杞子-熟地黄、蛇床子-肉苁蓉、鹿茸-肉苁蓉、蛇床子-菟丝子、石斛-肉苁蓉及黄芪-肉桂为常用药对;中药聚类分析发现:第一类:肉桂、附子;第二类:熟地黄、茯苓;第三类:当归、人参、白术、黄芪、甘草、泽泻、麦门冬、生地黄、天门冬;第四类:肉苁蓉、菟丝子、五味子、巴戟天;第五类:枸杞子、补骨脂、山药、杜仲、山茱萸、远志、蛇床子、牛膝、鹿茸、石斛、防风、续断、柏子仁;复杂网络分析得到的阳痿的核心处方为:菟丝子、肉苁蓉、巴戟天、牛膝、五味子、熟地黄、茯苓、远志、枸杞子、肉桂、山药、杜仲、附子。结论:《中华医典》中阳痿证型以肾虚为核心,见于阴虚、阳虚、气虚。治疗阳痿,医家多以调理肝肾、强筋骨、调护脾胃为基本的治则治法;善用肉苁蓉、菟丝子等温阳药物,形成补阳单味药或药对组合;临证注重运用调理肾肝药物,从脏腑、气血、阴阳同调角度治疗,来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
其他文献
报纸
目的:基于“肺失宣降”理论建立哮喘痰热郁肺证大鼠模型,并以中药干预治疗,研究中医药治疗机制。基于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病证表现,通过中医证候造模与西医疾病造模病证结合的方法,模拟哮喘痰热郁肺证的形成原因和病理改变,建立支气管哮喘痰热郁肺证大鼠动物模型,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评价,为中医证候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并通过中药方的运用,初步探讨中药对哮喘痰热郁肺证的作用机制,为哮喘的中药治疗提供现代科学证据。方法:
学位
目的:通过祛斑精华液透皮给药治疗黄褐斑模型大鼠的药效和作用机制研究,阐明祛斑精华液的药效及部分作用机制,为中医外治与辨病论治黄褐斑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方法:(1)系统梳理中医对黄褐斑病名源流、病因病机、辨病论治的认识及中药外治黄褐斑进展,西医对黄褐斑病因病机、研究手段及治疗的研究进展,把握中西医研究黄褐斑的前沿;总结研究进展的同时提出现存问题以及解决方法。(2)采用紫外线照射联合黄体酮注射的
学位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城镇化发展不断推进,失地农民群体大幅上升,失地农民的转型与就业成为较为重大的社会问题。社区教育学院作为区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专门机构,肩负着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时代使命。为此,本文以增城社区教育学院为例,阐述了社区教育学院针对城镇化发展中出现的失地农民群体,主动适应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需求,加强社区教育学院的创新能力与服务能力,构建了“失地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的
期刊
目的:本文通过理论溯源的办法,明确悲、“悲伤”与“悲病”的概念,探讨“悲伤”致病机制、“悲病”临床表现与“悲病”临床方药规律。方法:1.通过理论溯源的方法,借助《中华医典》进行关键词搜索,归纳梳理中医古代医籍文献,运用WPS Office软件对有效的临床证据进行数据整理,明确概念。2.通过数据整理,运用WPS Office软件对“悲伤”致病与“悲病”临床数据表进行频数分析,探讨“悲伤”致病机制与“
学位
对于肥胖的认识早在《内经》时期就已有相关论述,为后世肥胖的诊断及治疗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内经》关于肥胖的理论依然指导着肥胖的临床应用,对现代临床对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辨证论治仍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所以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今天,古代医学经典仍然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目的:梳理《内经》肥胖的相关论述,以《内经》思维为方法学基础,整理出《内经》肥胖理论的大致框架,对《内经》中肥胖理论进行研究和
学位
目的:本文是通过文献研究的方式,明确“脾胃为脏腑之本”理论的概念实质,探讨从脾胃防治情志病的思路和特色。方法:1.采取文献研究方法,对脾胃及情志病相关的书籍进行研究,借助中国知网刊录的文献进行相关词条的关键词检索,梳理文献内容,明晰相关概念。2.取用WPS软件录入、整理相关文献的医案数据,运用WPS软件进行频数分析,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药物关联分析,采用IBM S
学位
目的:基于《中华医典》(第五版)医案部分中带下病相关的医案,对其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带下病医案的证型和用药信息,总结古代医案治疗带下病的证治规律,为临床治疗带下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通过搜集第五版《中华医典》医案部分中关于带下病的医案,用Excel软件建立带下病医案数据库,对药物的功效、四气、五味、归经和医案证型进行频数分析,筛选出频率大于10%(频数大于20次)的药物,使用SPSS22.0进行聚类
学位
张乃修(1844-1905),字聿青(一作聿清),原字莲葆,号且休馆主,清末著名医家,临证经验丰富,善于应用丸方。本论文通过研读其《张聿青医案》,归纳总结张氏运用丸方的主要特色。张氏出身医学世家,于江浙一带行医四十余载,成就斐然,门人众多。张氏临证经验丰富,善于运用汤、丸、散、膏等各种剂型,尤其善用丸方。全书共载有丸方159首,其中成药丸方90首,自拟丸方69首。在1139则医案中,有362则运用
学位
“胀”是首载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古病名,为临床常见疾病,与多种现代疾病密切相关。但由于本病不见于现在的《中医内科学》教材,故对其病机证治的研究较为少见。《内经》有关“胀”的内容论述丰富,涉及“胀”(及“满”)的篇章有57篇,并有《灵枢·胀论》专篇论述其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内经》“胀”与“满”相关经文为基础,结合历代医家论述,系统梳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