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随机监管的未预期效应——基于证监会双随机检查的证据

来源 :中央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yueliu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关键的转型时期,处理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等重要会议多次强调要求政府机构深化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8月发布了《关于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标志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的正式落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是深化“放管服”的重要举措,是完善事中事后监管的关键环节,是国务院、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自2016年起连续三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证监会响应号召,于2015年11月发布了《中国证监会随机抽查事项清单》,从2016年起每年随机抽取至少5%的上市公司进行现场检查。证券监管与资本市场的发展息息相关,对证券监管制度经济后果的考察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少有文献能够对证券监管制度的效应进行因果识别,随机监管制度的随机性、外生性等特点则为检验监管经济后果提供了绝佳的因果识别场景。本文利用国务院发起的“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制度,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行为和资本市场表现两个角度研究资本市场随机监管制度的经济后果,并发现了未预期效应(Unintended Effects)。具体地,本文以2012-2020年为区间考察随机监管制度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股票流动性和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之所以从这三个角度入手,是参考已有文献的布局、考虑到证券监管的使命以及三者在文献框架内的紧密联系。理论上,上市公司“双随机”监管如何影响公司的财务报告披露行为和资本市场表现,存在正反两方面的逻辑:一方面,上市公司在随机检查后可能因为监管关注度降低和“三年免检”的制度安排采取投机行为、提升盈余管理程度,且投资者可能感知到更高的(监管)信息不确定性和监管风险,最终表现为股票流动性降低和股权资本成本提升;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可能因为经历了细致全面的检查感知到更高的监管风险进而提升财务报告披露质量、降低盈余管理程度,并且积极向外传递正向信号以获取投资者信任,最终表现为股票流动性提升和股权资本成本的降低。因此,该研究话题在理论上是一个具有“张力”(Tension)的研究问题,需要实证检验的证据。通过实证检验,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本文从制度保障、一手访谈资料和实证检验三个方面验证证监会上市公司随机监管制度的内部有效性(Internal Validity);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随机监管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随机检查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提升,这种未预期效应在有盈余管理动机的公司中更强、在内外部治理较好(较差)的公司中更弱(更强)。具体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高的公司、有避免亏损动机的公司和采用股票方式支付并购事项的公司更可能提升盈余管理程度;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的公司、在H股/B股交叉上市的公司和国有企业更不会提升盈余管理程度;分析师跟踪人数较多、媒体跟踪数较多和所在证监局管辖公司较少的上市公司更不会提升盈余管理程度。此外,本文还发现公司在检查后盈余反应系数降低,大股东掏空程度提升,且更容易收到会计师事务所的非标准审计意见。其次,本文研究了随机监管对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随机检查后上市公司的股票流动性下降,且这种未预期效应在内外部治理较好(较差)的公司中更弱(更强)。具体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的公司、在H股/B股交叉上市的公司、国有企业的股票流动性降低更少;分析师跟踪人数较多、负面新闻报道更少、会计师事务所是“国内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降低更少。本文发现随机监管影响股票流动性的可能渠道是信息披露质量和公司风险。此外,本文还发现公司在检查后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度下降。最后,本文研究了随机监管对上市公司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表明,随机检查后上市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提升,且这种未预期效应在内外部治理较好(较差)的公司中更弱(更强)。具体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的公司、在H股/B股交叉上市的公司和国有企业的股权资本成本提升更少;分析师跟踪人数较多、负面新闻报道更少、会计师事务所是“国内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企业股权资本成本提升更少。可能的影响渠道是随机监管通过影响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和公司风险,最终提升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此外,本文发现公司在检查后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从制度动因来看,国务院发起“双随机”检查制度意在对被监管主体形成即时“威慑力”,提升被监管主体的行为合规性。本文实证结果却发现了未预期的效应(Unintended Effects),即上市公司在检查后利用监管“空隙”采取投机行为,资本市场表现也有所下降。本文可能有如下的贡献:(1)本文为证券监管的经济后果提供了因果推断。Leuz and Wysocki(2016)对研究资本市场监管的文献进行了综述,认为能够对监管制度的经济后果进行因果推断的文献仍然稀缺。而随机监管制度则为识别监管的经济后果提供了较佳的场景,理由有三:第一,随机监管制度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构成了较佳的因果识别场景。第二,随机监管制度的发起相对于资本市场是外生的。以往资本市场的政策变更通常由市场失灵或者经济危机等引起,这些触发因素可能会直接影响公司财务报告行为和资本市场表现。而随机监管制度由国务院发起,并非由资本市场中的因素引起,对于研究公司行为和资本市场表现来说是较好的“外生冲击”政策。第三,随机监管制度并不涉及规则(Rules)变化,仅仅是监管执行(Enforcement)的变化。以往的政策变更,通常会涉及到制度(Rules)、执行(Enforcement)和处罚等一系列变化,很难区分出其中政策执行的效应。而随机监管制度则不涉及规章制度的变化,其执法依据是《证券法》,仅仅涉及了执行方式的变动,有利于考察证券法执行的经济后果。(2)本文较早的研究了资本市场随机监管制度的经济后果。以往极少有国家的资本市场监管采用“随机监管”的形式,与之对应,文献内也缺乏利用资本市场随机监管制度作为研究场景的文章。相对于以往的证券监管制度,随机监管制度至少有如下鲜明特点值得研究:第一,从介入阶段来说随机监管制度是预防性的、不由公司特征决定的日常监管;第二,随机监管制度极大地控制了监管成本。随着监管主体的日渐增多和舞弊手段的日渐隐蔽,各个国家的证券监管部门面临愈加严重的资源约束问题。而随机监管制度则是一种充分考虑和控制监管成本的监管方式,有望成为未来资本市场监管的发展方向,为世界各国面临资源约束的资本市场监管机构提供启示。此外,新的监管政策通常会面临未预期的经济后果,本文补充了监管政策未预期效应的文献。最后,本文为Varas et al.(2020)提出的随机检查理论框架提供了初步的实证证据。(3)本文可能为完善资本市场随机监管制度提供启示。新的制度通常都伴随着未预期效应,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一线监管实践和大数据经验证据来完善监管制度。本文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行为和资本市场表现两个角度来考察随机监管的经济后果,并发现了未预期的效应(Unintended Effects),为完善资本市场的随机监管制度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其他文献
在有效市场假说的研究框架下,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被认为是完全理性的,能够客观对市场上所有信息做出正确判断。但这显然是个严格的假设,也无法解释诸多市场异象的存在。现实中的资本市场参与者并非独立地活跃于金融体系的信息与资金中。他们在进入资本市场成为投资者、基金经理、证券分析师和公司高管的同时,也作为老乡、同学或同事处于交织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同时也构成社会关系网络的一部分。而这些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及其
学位
随着全球金融开放步伐的推进和金融一体化程度的提高,跨境资本流动对各国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稳定的影响不断增强。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各国跨境资本流动经历资本涌入、骤停、外逃和资本流出收缩的整个极端运行过程,加剧了金融危机的传染效果和破坏程度,引起各国监管部门和众多学者的高度重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跨境资本流动运行模式发生深刻变化,具体表现出规模上升、波动
学位
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不同行政区域间商品与服务交易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均还存在市场分割的状况,使得不同地域之间产业布局、城市规划存在竞争和矛盾,阻碍了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为了应对区域问题,进行区域的重大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为了缓解行政壁垒导致
学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大数据的可获得性,媒体新闻作为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在人们的生活以及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中扮演中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此背景之下,媒体通过将信息传递给投资者,因为其包含的信息能够提高投资者的认知以及吸引投资者的注意,促进了行为金融学科的发展。目前关于媒体信息与金融市场的研究层出不穷,主要是从媒体报道数量、媒体报道情绪以及媒体意见分歧等三个层次进行股票价格的变动研究。然而,受限于有限
学位
传统资产定价模型通常假设资产价格能够迅速并充分反映市场上的新信息。然而,这一假设的前提是投资者能够密切关注所有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投资者的注意力和信息处理能力都是有限的(Hirshleifer and Teoh,2003;冯旭南,2017)。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投资者如何分配有限的注意力,有限关注又如何影响其决策行为以及资产价格成
学位
面对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企业内部职能与分工的逐步完善,员工越来越需要具备在多任务环境中工作的能力,而如何在多任务的环境中激励与评价代理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问题。自Holmstrom and Milgrom于1991年提出了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以来,经济学学者主要就多任务情境中绩效激励可能形成的偏离效应进行了讨论,而会计学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多任务环境下的绩效指标是否能够满足一致性,即衡量代理人的绩
学位
2019年,突发的新冠疫情为实体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世界贸易体系、金融发展遭遇重创。在外部需求疲软,内部转型迫在眉睫的环境下,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主要议题。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资本结构向目标调整即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途径之一。企业资本结构影响了企业绩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宏观层面对实体经济和产业结构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推动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如何帮助企业实现
学位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2020年9月,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承诺,中国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碳达峰、碳中和”)。然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绿色产业每年投资需求约为3-4万亿元,而政府财政资源仅能满足其中15%的绿色投资需求,
学位
中国于2008年8月1日起开始实施《反垄断法》,逐步确立了以《反垄断法》为核心的竞争政策体系。重点针对四种垄断行为,分别是:垄断协议、经营者集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与行政垄断。反垄断是针对这些垄断行为给予法律防范、制止与惩罚。自《反垄断法》实施以来,不断加强对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建设,完善反垄断的法律体系,加深对垄断行为打击的力度和范围,对市场主体实施垄断行为起到了威慑和规制的效果,促进混乱的市场秩序趋
学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由政府决定,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竞争。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也改变了传统的反竞争观念。竞争机制使企业的进入退出决策更符合效率原则,资源得以有效配置。然而,当市场行为未受到有效约束时,可能导致不正当竞争或垄断。因此,需要竞争政策来约束各种限制竞争、可能导致垄断的市场行为,让竞争机制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