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stat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众化教育的办学理念下,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也开始多样化,按照人才的素质结构和未来的就业面向以及高校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一般将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分为“学术研究型”、“专业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种类型。“专业应用型”人才介于“学术研究型”和“职业技能型”两者之间,既非纯学术研究、又非纯技能操作或者说两者都要有所兼顾。在知识经济兴起和新技术革命浪潮涌现的时代,应用型人才仅仅满足于工程应用的要求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种集“应用型”和“创新性”于一身的人才即“应用型创新人才”,他具有复合型人才的特征,既要能在创新中应用(能将科学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生产实践),也要能在应用中创新(能够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应是应用型大学的首要任务。随着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应用型大学必须主动建构和发展自己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个体系,设计出一个从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到培养过程、评价方式都利于创新素质养成的完整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然而由于很多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致使许多应用型大学盲目求大求全、缺乏特色与优势、与行业的联系非常松散,最终使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面临诸多难题。到底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如何与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区别开来,增加人才的实践性,而又不仅仅局限于实际操作,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研究定位于“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放到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背景下进行研究,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主要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明确“应用型创新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  为何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如何被提出和确立的?这是本文需要首先明确的问题。笔者从历史和理论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从已有研究文献出发,对本文相关概念以及关于应用性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进一步分析,把握已有研究的基本观点,理清思路,寻找本研究的切入点。进而,以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为主线,追溯了我国关于创新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想演变与实践进程,力求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把握不同时期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和特点,从中获取经验、汲取教训。在这两章的基础上,明确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符合学校定位和优势、满足社会需求和特点、适应学生个人持续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  二、分析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素质结构与特征  人才培养目标只是在人才培养理念下确立的一个比较概括性的方向,缺乏具体操作性,难以直接对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进行指导。因此,本文以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素质模型”理论为依据,并从高等教育的角度对其加以修改,从中提炼出“知识和技能”、“能力”、“人格特质”三个由浅到深的人才素质结构的基本层面。在此基础上,循着“人才——创新人才——应用性创新人才”的顺序层层递进,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素质结构模型并分析各层面所应包含的具体项,以此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格。  三、探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基本要素  以什么目标培养人,探讨的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是一种目标维度。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则涉及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的设计和建构,是一种策略维度。也就是说,有了一定的目标和规格,就需要考虑采取哪些措施达到这一目标,这些措施、方法的系统化就成为一个比较稳定的模式,能够更加简单、方便的运用于实际操作中。人才培养过程到底应该包含哪些要素,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的人才观和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需要不同的策略。即使在同样的目标指导下,不同学校不同办学者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策略。从而使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不同的要素组合形式和运行方式。本文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素质模型的“知识和技能”、“能力”、“(人格)特质”的层级结构,提炼出“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学校文化”三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基本要素,并对各个要素的基本特点和实施方向做了进一步探讨。  四、调查应用型院校的学生创新性及人才培养现状  为了能够更加深入的挖掘目前人才培养中的现实问题,本研究选取了10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作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法、文本分析、访谈法等方法,调查目前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创新程度和特点,了解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发现,(一)学生具备较好的创新潜力,但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方面有待改善:1.“知识及知识应用能力”偏低;2.跨专业知识和前沿知识不足、缺乏问题意识、缺少发散和聚合思维的锻炼;3.实践能力需进一步加强;4.表达与交流能力需进一步提高。(二)学校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上基本已突出“应用型”的特点,但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活动中还难以适应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1.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工具性取向明显,规格表述缺乏可操作性且对创新的理解偏于狭隘;2.课程整体结构比较稳定、通选类课程覆盖面较广、重视实践课程,但存在缺乏前沿性和综合性的课程、跨专业课程偏少、理论课和实践课脱节、选修课缺乏指导、目标不明等问题;3.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目标“能力”缺失、教学内容的组织不够灵活、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不注重学生的“内化”、偏重绝对化的评价方式等问题;4.学校文化中对创新的激励不够。  五、反思并重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基于以上关于应用性创新人才的文献、历史和实证等方面的研究,以及本文对应用性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过程基本要素的分析,在这一章,笔者试图构建一个区别于传统的、注重应用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种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具有以下特征:(一)面向每一位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二)注重学生整体创新素质的提升;(三)以专业性应用教育为依托,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四)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五)课程、教学与文化连贯互通,与社会人才标准相适应。基于这一特点以及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实证调查情况,在第二节,探讨了构建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策略。
其他文献
油田热电厂#1—#3炉电除尘整流变高压隔离开关原设计采用四点式设计,投运20余年,多次出现直流高压隔离开关导电杆断裂,操作钢拉线脱落等故障,大幅度降低#1—#3炉电除尘投入率,增加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文化建设成为了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启迪学生自我教育,对全
东山乡联兴村位于繁峙县城东25公里,砂河镇西2公里,108国道与砂应公路交叉的三角地带,交通便利,地理条件优越。全村由6个自然村,1个经济开发区组成,有488户,1738人。耕地2347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关键是实验课的安排,但是笔者在担任实验课教师后发现,在实验课上普遍存在以下四个问题:对实验教学的认识有误、对实验教学不重视、实验内容大多是以验证性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全国乃至全球的一个共同难题,对于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聚居、中小企业占绝对多数的楚雄州而言,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
2012年7月9日晚,2012年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开滦集团跨入世界500强,进入世界顶级企业行列,站上了一个更高更广的平台。开滦集团“十二五”期间一项重要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对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其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它以其强大的功能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众所周知,高等院校是全社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场所之一,而
在信息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教师教育信息化程度飞速发展,教师培训作为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手段,在教师职后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之相关的研究一直未曾间断。现实培训中,很多受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当今激烈竞争的时代,
伴随国际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世界,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随之被提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教师专业发展曾作为一个新型研究领域,首先在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