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众化教育的办学理念下,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也开始多样化,按照人才的素质结构和未来的就业面向以及高校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一般将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分为“学术研究型”、“专业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种类型。“专业应用型”人才介于“学术研究型”和“职业技能型”两者之间,既非纯学术研究、又非纯技能操作或者说两者都要有所兼顾。在知识经济兴起和新技术革命浪潮涌现的时代,应用型人才仅仅满足于工程应用的要求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种集“应用型”和“创新性”于一身的人才即“应用型创新人才”,他具有复合型人才的特征,既要能在创新中应用(能将科学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生产实践),也要能在应用中创新(能够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应是应用型大学的首要任务。随着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应用型大学必须主动建构和发展自己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个体系,设计出一个从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到培养过程、评价方式都利于创新素质养成的完整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然而由于很多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致使许多应用型大学盲目求大求全、缺乏特色与优势、与行业的联系非常松散,最终使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面临诸多难题。到底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如何与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区别开来,增加人才的实践性,而又不仅仅局限于实际操作,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研究定位于“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放到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背景下进行研究,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主要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明确“应用型创新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 为何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如何被提出和确立的?这是本文需要首先明确的问题。笔者从历史和理论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从已有研究文献出发,对本文相关概念以及关于应用性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进一步分析,把握已有研究的基本观点,理清思路,寻找本研究的切入点。进而,以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为主线,追溯了我国关于创新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想演变与实践进程,力求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把握不同时期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和特点,从中获取经验、汲取教训。在这两章的基础上,明确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符合学校定位和优势、满足社会需求和特点、适应学生个人持续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 二、分析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素质结构与特征 人才培养目标只是在人才培养理念下确立的一个比较概括性的方向,缺乏具体操作性,难以直接对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进行指导。因此,本文以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素质模型”理论为依据,并从高等教育的角度对其加以修改,从中提炼出“知识和技能”、“能力”、“人格特质”三个由浅到深的人才素质结构的基本层面。在此基础上,循着“人才——创新人才——应用性创新人才”的顺序层层递进,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素质结构模型并分析各层面所应包含的具体项,以此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格。 三、探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基本要素 以什么目标培养人,探讨的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是一种目标维度。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则涉及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的设计和建构,是一种策略维度。也就是说,有了一定的目标和规格,就需要考虑采取哪些措施达到这一目标,这些措施、方法的系统化就成为一个比较稳定的模式,能够更加简单、方便的运用于实际操作中。人才培养过程到底应该包含哪些要素,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的人才观和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需要不同的策略。即使在同样的目标指导下,不同学校不同办学者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策略。从而使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不同的要素组合形式和运行方式。本文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素质模型的“知识和技能”、“能力”、“(人格)特质”的层级结构,提炼出“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学校文化”三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基本要素,并对各个要素的基本特点和实施方向做了进一步探讨。 四、调查应用型院校的学生创新性及人才培养现状 为了能够更加深入的挖掘目前人才培养中的现实问题,本研究选取了10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作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法、文本分析、访谈法等方法,调查目前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创新程度和特点,了解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发现,(一)学生具备较好的创新潜力,但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方面有待改善:1.“知识及知识应用能力”偏低;2.跨专业知识和前沿知识不足、缺乏问题意识、缺少发散和聚合思维的锻炼;3.实践能力需进一步加强;4.表达与交流能力需进一步提高。(二)学校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上基本已突出“应用型”的特点,但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活动中还难以适应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1.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工具性取向明显,规格表述缺乏可操作性且对创新的理解偏于狭隘;2.课程整体结构比较稳定、通选类课程覆盖面较广、重视实践课程,但存在缺乏前沿性和综合性的课程、跨专业课程偏少、理论课和实践课脱节、选修课缺乏指导、目标不明等问题;3.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目标“能力”缺失、教学内容的组织不够灵活、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不注重学生的“内化”、偏重绝对化的评价方式等问题;4.学校文化中对创新的激励不够。 五、反思并重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基于以上关于应用性创新人才的文献、历史和实证等方面的研究,以及本文对应用性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过程基本要素的分析,在这一章,笔者试图构建一个区别于传统的、注重应用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种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具有以下特征:(一)面向每一位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二)注重学生整体创新素质的提升;(三)以专业性应用教育为依托,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四)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五)课程、教学与文化连贯互通,与社会人才标准相适应。基于这一特点以及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实证调查情况,在第二节,探讨了构建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