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icaGu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通过商品交换,劳动者获得了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劳动产品。在商品交换和流通的过程中,表面上看是物与物交换的关系,实质上隐藏的是人与人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往往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由于人的需要都必须通过商品来满足,尤其在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大量商品的堆积,特别是从商品到货币的“惊人的跳跃”不能完成时使商品生产者感到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于是,商品就被笼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成为一种凌驾于人之上的支配、主宰人命运的独立力量,被人们顶礼膜拜。商品拜物教既是一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也是一种颠倒的社会意识形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商品拜物教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批判了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形成了完整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马克思由此入手解剖这一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促进商品规模日益扩大,形成发达商品社会。一切产品都以商品的形式呈现,商品生产和交换取得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商品这种人创造出来并为人所用的物主宰着整个经济社会,甚至支配和奴役现实的人,造成人和物关系颠倒的不良后果。马克思通过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分析价值形式的质,探寻了商品的神秘性质的来源,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人与物的颠倒、人的主体性的消解,为扬弃商品拜物教、实现人类自由全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论是理解马克思理论核心和思想实质的关键一环,卢卡奇曾断言《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性质的这一篇章隐含着全部的历史唯物主义(1)。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论在当代仍然为我们观察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一些与商品拜物教有关的棘手问题提供了启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人民正努力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昂首阔步前进。但毋庸讳言,由于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商品经济,且受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滋生商品拜物教的土壤在我国还客观存在。商品拜物教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其不良影响波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都造成阻碍。因此,有必要运用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论加以审视,并探索解决之道。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考察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论:第一部分:追寻其形成缘起。首先,以考察社会分工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推动商品社会形成的历史事实为基础,还原其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其次,从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费尔巴哈、赫斯的异化思想中探索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论的思想渊源。第二部分:梳理其发展脉络。通过研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等马克思经典文本,梳理出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论从酝酿准备到初步形成再到系统阐述的建构发展过程。第三部分:剖析其主要内容。主要结合《资本论》,分析了马克思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创立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论,揭开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来源,分析了商品拜物教的历史性、双重性、基础性特点,并剖析了马克思批判商品拜物教的价值旨归。第四部分:阐发其当代启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内在张力,由于市场经济的共性,商品拜物教依然存在,但社会主义制度为扬弃商品拜物教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在透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然无法逃脱商品拜物教并反思其主要表现形式的同时,寻求解决当代中国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首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提升人民生活的获得感;其次,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分配制度;最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正确价值观。
其他文献
流动人口的家庭化流动趋势为城市带来了大量流动儿童,规模庞大的流动儿童群体面临着强烈的教育需求,如何实现流动儿童的教育融入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通过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展开对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研究。通过对儿童家长的访谈可以发现,流动儿童在微观个体、中观环境和宏观制度层面上面临着教育融入的困境。在“互联
学位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流动人口以家庭迁移的形式流入城市当中,并且选择在城市里生育和养育儿童。因此,城市流动儿童和流动母亲的数量在不断上升。而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与普及,社交媒体正在为母亲提供越来越多的指导,成为其育儿支持构建的重要支撑。城市流动母亲如何通过社交媒体使用,从过去主要依赖传统血缘、地缘关系来获取育儿社会支持的处境,转而被纳入到现代化的传播社会支持路径中,是值得引起关注的问题
学位
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公平正义与社会治理息息相关,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社区作为这一基础和重心已然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社区工作者也逐渐走进研究者的视野。但是在引自西方、发展尚未成熟、概念界定不清晰的桎梏下,社区中存在多种类型的“社区工作者”给社区治理的推进带来了阻碍。本研究主要探讨社区中,项目社工与街居持证社工两类社区工作者的行动逻辑差异表现、影响因素、服务优化路径以及共同发展的意义。文章是以S
学位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儿童青少年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多方的持续关注。针对困境儿童群体,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对其提供心理服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而心理弹性作为一种更为积极的视角,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实务领域中。本研究以S市M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且因家庭监护缺失或不当的困境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心理弹性现状及其原因进行系统分析,并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中各选取2名心理弹性较低的困境儿童,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工作个
学位
2021年6月上市交易的基础设施公募REITs是我国基建投融资领域的一大创新,标志着此前以私募形式发行的类REITs产品正式转变为份额小、可转让流通的契约型封闭式基金形式,投资门槛较低,引起了各类投资者群体的关注。基础设施公募REITs产品架构较为复杂,正处于刚刚起步的发展阶段,场内交易价格相对其基金净值的偏离情况(即折价或溢价现象)成为投资者关心的一个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基础设施公募REITs的
学位
本文以万泽股份与万泽集团、万泽医药投资的资产置换案例为例,对资产置换的绩效进行了深入研究。该案例属于与控股股东进行的跨行业重大资产置换,资产置换发生后万泽股份所处行业由房地产行业变更为医药制造行业。本文从市场反应和整体绩效两个方面对案例进行研究,并将整体绩效拆分为财务状况质量、财务绩效变化、动机实现情况和战略管理效果四个方面。首先,使用事件研究法分析资产置换的市场反应。接着,采用三维综合评价体系对
学位
2021年我国公募REITs产品首次面市,我国REITs发展的新篇章正式开写。公募REITs产品使得广大投资者可以投资于基础设施项目,此类产品的推出对于基础设施资产的盘活以及投资者投资选择的丰富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公募REITs产品在我国的存续时间尚短,仍有着很大的成长空间值得我们去探索。故本文选取首批试点公募REITs产品——蛇口产业园REIT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希望能对我国公募REIT
学位
当下医务社会工作在我国获得快速发展,国内先后出台的支持性政策表明了对医务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在不断上升。然而以上海为例,在社会工作实务教育中,较多医务社会工作实习生在实习中未能实现与实习督导的“应有”互动,最终呈现出“督导不足”甚至“缺位”的现象。现有研究对这类现象解释多聚焦于教育者,而少有从学生视角进行探讨。因而,本文从医务社会工作实习生角度去了解他们对实习督导和督导关系的期待,以及督导对于这些期
学位
自十九大中央提出建立“租售并举”的住房制度以来,住房租赁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关注。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使得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导致住房租赁需求增长强劲。然而在经历了百年不遇的疫情冲击之后,长租公寓也开始出现“内卷”,问题频发。依靠资本扩张,追求规模增长的阶段即将过去,公寓行业需要由追求数量到发展质量的转变。Z长租公寓(以下也简称Z公寓)创立于2015年,依托政策的
学位
在国家监管部门对房地产行业进行严格调控、房地产业因行业特点难以短期内解决高负债问题的环境下,部分房地产企业为缓解融资压力、使自己的财报数据相对好看且尽量不触及“三道红线”,选择通过各类手段进行财务杠杆操纵。在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前,房地产企业所选取的较为常见的手段主要是明股实债和表外负债。资管新规出台后,这两种操纵手段受到一定限制,许多房企开始把目光放到操作起来更为隐蔽、安全的会计手段上。通过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