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哥达纲领批判》作为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成熟化的标志,整体性地探究其中蕴含的分配正义思想,对解决我国目前贫富差距过大的分配正义困境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理论联系实际法,坚持在批判中建构的原则,对《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正义思想进行整体性探究。首先,为厘清《哥达纲领批判》中分配正义思想产生的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阐明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其产生的现实背景,依据唯物史观创立发展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哥达纲领批判》作为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成熟化的标志,整体性地探究其中蕴含的分配正义思想,对解决我国目前贫富差距过大的分配正义困境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理论联系实际法,坚持在批判中建构的原则,对《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正义思想进行整体性探究。首先,为厘清《哥达纲领批判》中分配正义思想产生的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阐明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其产生的现实背景,依据唯物史观创立发展的过程梳理出其产生的理论基础,进而总结出其在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中的地位。其次,明确马克思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为思想前提,批判了拉萨尔的“劳动决定论”、“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公平分配”和“铁的工资规律”错误分配思想,进而揭示出拉萨尔分配思想非正义性的制度根源及解决路径。再次,在对拉萨尔分配思想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中分配方式的探讨中,建构起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分配正义思想的基本主张。一是指明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享用者,是分配正义的主体。二是明确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将私有制变革为公有制,是分配正义实现的正确路径。三是论述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不同分配原则,指明“按劳分配”只是分配正义的过渡性方式,既趋于正义性又存在正义缺陷,而“按需分配”才是分配正义的最终体现,实现了对资产阶级权利的超越。最后,立足现阶段我国存在贫富差距过大的事实,在价值理念、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制度设计上,总结出我国摆脱分配正义困境的实践启示。
其他文献
城乡关系问题是现代化进程中必然面临的问题,是错综复杂、影响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因素。总体来看,我国目前城乡关系发展态势基本向好,正向城乡融合发展方向逐渐趋近,然而城乡二元结构仍是影响我国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的主要痼疾,且二元结构积弊影响深远。扫除城乡发展障碍,破除城乡多重的二元结构,是目前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现实要求。马恩城乡关系理论科学地极具前瞻性地为我国的城乡关系现实提供了指引。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揭示
“网络碰瓷”犯罪行为是一种新型的网络犯罪,行为人在通过网络渠道购买商品或者服务后,以恶意差评、恶意投诉或者恶意退款等方式,来讹诈商家获取非法利益。目前“网络碰瓷”行为的刑法规制的现有研究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著述,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运作缺乏理论参考。部分学者对于研究“网络碰瓷”问题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本文以“网络碰瓷”行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概念和表现形式进行概述,其次介绍了“网络碰瓷”的行为特点和产生
情事变更原则是现代合同法中实现公平正义的一项重要原则,以消除合同因情事变更带来的不公平后果。当前,世界范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生活中许多合同的履行造成冲击,在此背景下,情事变更原则更受关注。情事变更原则是大多数国家法律体系中必备的重要原则。但我国在制定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时对其作了规避。直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26条才首次确立了情
信息网络的发展进步和普及,给人类社会的的活动带来了各方各面的改变,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滋生了网络犯罪。网络犯罪数量趋于上升,且形式多变,产生了多种新型的犯罪模式,对传统的共同犯罪理论造成新的冲击。在对传统的共犯理论、网络共同犯罪、帮助行为等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之后,再着眼于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网络共同犯罪中帮助行为表现出了信息交流的隐蔽性、帮助对象的广泛性、帮助手段的专业性等特点,导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是国家为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有利于加快重塑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优化营商环境,逐步解决统一市场、公平竞争的体制性问题。同时,招商引资政策有利于平衡和加速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由于地方政府追求经济的单方面发展,招商引资政策与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之间存在执行上的矛盾,地方政府对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重视程度不高,出台了较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普及,对于通信系统的信息吞吐量和时延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移动通信天线难以满足5G提出的三大应用场景,而毫米波相控阵天线作为5G的关键技术之一,有着频带宽、波束可调节等多种优点,成为了业界的研究重点。但目前毫米波相控阵天线还存在阵列效率低、扫描增益衰减剧烈等弊端。为此,本论文在毫米波相控阵的低损耗馈电网络、阵列耦合抑制方法和封装集成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主要内容
研究法官心证形成过程旨在推动法官心证全过程的科学化、合理化。在实践中,因法官心证问题导致事实认定错误从而酿成冤假错案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理论上,我国学术界多从制度构建和限制方面研究自由心证原则,对于法官心证形成过程的研究较少。从心理学上而言,法官心证的过程就是认知心理学中的问题解决过程。因此,以认知心理学分析法官心证的过程具有积极意义。从认知心理学上看,法官心证的过程可以分为接收、分析、评价、公开四
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节约了劳动时间而为全民休闲提供了空间,休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从表面上看,社会生活趋向多样化,人们分配和消耗时间的方式愈加多元与复杂。但实际上,人们对加速社会中的时间产生失重感,在观念与实践的双重层面上均丧失了对“休闲”的控制权,被迫过上了一种忙碌与虚无并存的矛盾生活。当代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本应用于发展个人的休闲遭到了异化,在这种社会现实中,人们产
城市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居委会)作为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对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作为其成立和运行的重要法律依据,是国家和人民意志与利益的集中体现,蕴含了丰富的价值要素,对其价值构造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立法者的价值取向和对公众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形成,是法的价值及法
新时代下,我国经济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化,矛盾纠纷凸显,群众维权意识增强,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逐渐增多,于是出现了“诉讼井喷”现象。同时,法官员额制改革,作为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的核心战略,冲击了原有的利益安排。这一全新的社会样态既要求优化法治的整体运行流程,又要求完善法律职业主体的生成机制以及司法人力资源的配置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我国出现了法官“下海”做律师易且数量多、律师“上岸”做法官难且数量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