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氧二十碳三烯酸通过褐化心外膜脂肪改善心功能的新机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zijiaz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题研究背景肥胖症是一种主要由于个体长期能量摄取超过消耗以致过多能量蓄积所致的常见代谢疾病,其将会增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等在内的诸多疾病的潜在风险,增加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重要健康问题。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是心脏周围一处独特的脂肪蓄积,位于心肌和脏层心包之间(一般优先分布在心脏底部、左心室尖部、房室沟和室间沟周围,沿冠状动脉和静脉分布)。正常生理状态下,EAT在人体内发挥着多种局部和系统性作用,包括:代谢、产热、分泌以及机械性能等几方面,将会影响体内能量及糖脂代谢的动态平衡,维持心脏的正常结构及功能。然而,肥胖患者体内上述平衡状态被破坏,病理生理改变综合作用于心外膜脂肪组织,使后者发生病理性的增厚或体积增大,失去其正常功能,继而促使冠心病、房颤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脂肪组织主要可以分为两个种类,即分布广泛的白色脂肪以及虽然总量很少但作用十分重要的褐色脂肪,褐色脂肪的活化有利于缓解机体高血脂、改善代谢状况等。因此,促使白色脂肪组织褐化成为改善肥胖及防治相关疾病的关键。研究证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受体辅助激活因子γ-1(PGC-1α)是广泛参与线粒体生物合成等多条代谢途径的核受体家族的转录激活蛋白,在褐色脂肪代谢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活化可促进褐色脂肪代谢活性。有关心外膜脂肪的研究目前大多集中在其本身的生理功能与特性及其在相关疾病中的病理生理变化等方面,然而肥胖介导的心外膜脂肪组织失衡具体是通过何种信号传导通路导致心功能损伤,尚待进一步阐明。我们前期研究发现,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poxyeicosatrienoic acids,EETs)是一种有益于能量代谢和心血管健康的脂质介质,在肥胖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给予机体sEH抑制剂(sEH inhibitor,sEHi)可降低体内EET的分解,稳定体内EET的浓度,从而通过抗炎及抗氧化等效应,进一步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基于以上背景,我们构建高脂诱导的肥胖小鼠模型,给予sEHi干预上调EET水平,旨在筛选出上调EET水平通过褐化心外膜脂肪组织改善心功能的一种新的可能机制(EET-PGC-1α-EAT褐化),以期对肥胖相关心脏损伤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课题研究目的1.明确肥胖对心外膜脂肪组织以及心功能的影响;2.阐明调控EET水平对心外膜脂肪组织褐化过程的作用以及心功能损伤的影响;3.探究EET水平调控影响心外膜脂肪褐化及心功能的可能机制。课题研究方法1.分组构建高脂饲料诱导的肥胖小鼠模型,施加相应2-(3-金刚烷-1-基-脲基)-十二烷酸(2-(3-adamantan-1-yl-ureido)-dodecanoic acid,AUDA)干预。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RT-PCR法、血流动力学检测、形态学染色等方法,分析并对比各组实验动物基本体征、血液化验指标(血糖、血脂等)、血流动力学以及心脏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状况、EAT炎性因子的m RNA水平、心肌和心外膜脂肪组织的病理形态改变及EAT中的棕色脂肪代谢活性等,观察肥胖对心外膜脂肪组织以及心功能的影响,并探究调控EET水平对心外膜脂肪组织褐化过程的作用以及肥胖相关心功能损伤的影响;2.分离并培养原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并进一步诱导其成脂分化用以构建体外模型,结合相应AUDA干预,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形态学染色、siRNA干预、Western Blot法、RT-PCR法等,并在肥胖小鼠模型中进一步干预及验证,探究EET水平调控影响心外膜脂肪褐化及心功能的可能机制。课题研究结果1.肥胖对心外膜脂肪组织和心功能具有不利作用。构建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模型并对比其与对照组小鼠的体重、血液指标(血糖、血总胆固醇)、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如左室缩短分数(Left Ventricular Shortening Fraction,LVFS)及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心外膜脂肪炎性因子(IL-6、NOV)m RNA水平、心肌和心外膜脂肪组织的病理形态改变及心外膜脂肪组织中棕色脂肪代谢活性(UCP-1、Prdm16的m RNA水平)的差异(p<0.05),证明肥胖症使得机体相关代谢指标恶化,心外膜脂肪组织炎性反应加剧、棕色脂肪组织代谢活化程度下降,并使得心脏结构发生病理改变、心功能下降。2.上调EET水平能够使心外膜脂肪组织褐化,改善肥胖导致的心功能恶化。通过给予小鼠sEHi上调其EET水平,检测相关指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对,结果表明上调EET能够使肥胖小鼠模型的体重、血液指标(血总胆固醇)、LVFS、心外膜脂肪炎性因子(IL-6、NOV)m RNA水平、心肌和心外膜脂肪组织的病理形态改变及心外膜脂肪组织中棕色脂肪代谢活性(UCP-1、Prdm16的mRNA水平)等均得到有效的改善(p<0.05),使心外膜脂肪组织褐化,拮抗肥胖症对心功能的损伤。3.上调EET水平能够经过EET-AMPK-PGC-1α-EAT褐化通路拮抗肥胖相关心功能损伤。在体内模型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我们构建细胞模型,发现给予sEHi可以增加脂肪代谢相关因子PGC-1α的表达(p<0.05),通过siRNA干预PGC-1α的表达则可抑制脂肪褐化(UCP-1、Prdm16表达下降,p<0.05)。此外,sEHi干预可以诱导AMPK信号通路的活化,而给予Compound C抑制AMPK的活化能够减弱EET对PGC-1α的影响。在体外模型中发现上述路径后,再次使用实验动物模型,施加相应干预措施,在体内层面验证了上述通路在心外膜脂肪褐化过程及肥胖相关心功能损伤的进展中起保护作用。课题研究结论1.肥胖症使得机体相关代谢指标恶化,心外膜脂肪组织氧化应激水平升高、棕色脂肪组织代谢活化程度下降,并使心脏结构发生病理改变、心功能下降;2.上调EET水平能够使心外膜脂肪组织褐化,改善肥胖导致的心功能恶化;3.EET-AMPK-PGC-1α通路是心外膜脂肪褐化的重要影响途径,而降低AMPK和PGC-1α可能会通过抑制心外膜脂肪褐化对心脏结构和功能产生不利影响。4.PGC-1α可能是干预心外膜脂肪组织代谢紊乱的重要靶点,有望为防治肥胖及相关心脏损伤提供实验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利用局部照射模型深化急性肠道辐射损伤的中医学病因证治理论认识,改进中药复方并评价其救治急性肠黏膜辐射损伤的效果,探讨其对促进肠黏膜机械屏障及微生物屏障修复的作用及机制,为提高中医药救治肠道辐射伤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局部照射肠黏膜损伤模型的建立: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12只,10Gy、12Gy、14Gy模型组各36只,仍采用60Coγ射线,源皮距300 cm,剂量率
学位
听神经病是感音神经性聋的一种特殊类型[1]。听神经病的典型电生理特征是以耳声发射和/或耳蜗微音电位存在,而ABR波形缺失或极度异常为听力学特点。它被认为是一种听神经失同步的结果,是由于在神经通路的不同位置,包括耳蜗内毛细胞、内毛细胞与听觉神经之间的突触,或上行听觉神经,声音信息被破坏而导致的。根据第70届世界卫生大会的数据,全球有3.6亿人罹患听力障碍,占总人口的5%,而青少年出现听力障碍的危险高
学位
第一部分d NLR在接受化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预后价值背景:NLR和SII作为能够反应免疫炎症状态的血液学指标在多种肿瘤中具有预后价值,对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NSCLC患者也有一定的疗效预测能力。但还未曾有研究针对它们在接受化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的预后价值进行过评估。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从2015年至2019年所有在一线治疗中使用化疗联
学位
背景: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比较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中的一种,可以导致终末期肾衰竭。DKD的致病因素很复杂,包括糖代谢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氧化应激及炎症因子等多种因素参与了DKD的发病和进程。目前已有大量糖尿病肾脏病患者临床样本或者疾病动物模型的基因芯片测序数据,单一种属的数据分析能够筛选DKD中一些相关的疾病标志物,但有一定的物种局限性
学位
目的:主动脉瘤是一种主动脉的扩张性疾病。主动脉瘤发病隐匿,破裂后致死率极高。在主动脉瘤的治疗方式上,无论是手术治疗还是非手术治疗仍存有巨大的挑战。对于已经达到干预指征的主动脉瘤患者,手术治疗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动脉瘤破裂的风险。目前,开窗及分支支架技术是重建主动脉瘤内脏动脉的首选方案,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主动脉瘤,上述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对于尚未达到干预指征的主动脉瘤,现有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
学位
研究背景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是肿瘤局部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消融亚致死带处的残癌易造成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因而在微波消融中有效诊断残癌和提高不完全消融时肿瘤的致死程度尤为关键。目前尚无有效的技术手段或策略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基于金属有机框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MOF)设计、合成新型分子探针和抑瘤纳米材料有望克服微波消融中残癌诊断和治疗的难题。研究方法1)设计合成一
学位
目的在糖尿病患者中,持续性高血糖引起的内皮功能失调导致血管生成障碍,是糖尿病创面难以愈合的重要原因。细胞外囊泡被认为是颇具前景的治疗糖尿病创面愈合的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huc MSC-EVs)加速糖尿病创面愈合及促进血管再生的作用;并通过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衰老模型,阐明huc MSC-EVs促进血管再生的细胞分子机制。方法1.分离并鉴定hucMSCs,用无外泌体
学位
近年来生物成像技术在体内外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荧光成像是生物成像技术的一种,具备操作简便、成像效果直观等优势,在众多荧光成像介质中,荧光纳米粒子凭借其粒径小、荧光稳定性高、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在示踪及载药方面中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单一成像技术不足以提供准确的诊断信息,而双模态成像可以使单一成像技术得以互补,结合两种成像技术的优点,用于科研或临床研究。目前的双模态成像探针多采用纳米粒子为载体,结合两
学位
研究背景: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而产生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损害。脓毒症不仅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即使幸存,其再入院率和晚期病死率与非脓毒症患者相比明显增高,而复发性脓毒症是脓毒症幸存者再入院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复发性脓毒症(recurrent sepsis)是指脓毒症幸存者再次发生严重感染,导致脓毒症反复发作,其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极大地加重了医疗负担。由于免疫失衡是脓毒症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复发性脓
学位
第一部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CSVD负担与侧支循环建立的相关研究研究目的: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负担是否与侧支循环的建立及残存的前向血流相关仍存在争议。本研究使用基于灌注的侧支循环定量方法,针对前循环AIS患者,分析侧支循环及前向血流与CSVD负担之间的关系。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