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文“意”始,万象归一 ——诗歌翻译的“太极译象观”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96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国文学若想历久弥新,必然要汇入世界多元的文化洪流之中。诗歌是民族文学的精华,若想实现民族文化的跨境传播,必然绕不开诗歌的翻译。目前,学界对诗歌翻译的研究主要涉及五个方面:以译本为中心的研究,以译者为中心的研究,以读者为中心的研究,以诗歌翻译理论为指导的纯理论研究和以全球本土化为中心的研究。从上述五个方面可以看出,研究主要集中在主体、客体、方法论和本体论的认识上,单一层面的探讨居多,主、客体之间的有机联系尚不成熟,鲜有从二者交流互动的角度进行诗歌翻译实质的相关思考。此外,支撑诗歌翻译研究的理论多为西方翻译理论、哲学理论和文论,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诠释有待加深。这一分析成为了本研究最初的动力,在此基础上尝试搭建诗歌翻译的“太极译象观”,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思考诗歌翻译实践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将主、客体纳入动态的体系之中,阐释诗歌翻译实质。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经典中的理论精髓,给予其应有的阐发,并运用在翻译研究的实际操作之中,促其合理地为当代翻译研究服务,也是中国学者无可推卸的责任所在。对中国文化寻根溯源,发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周易》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是先民生产实践经验的结晶,是知识和经验的最早记录,是中国智慧的一大宝典。《周易》中“阴阳互动”、“立象尽意”、“通变则久”、“太极和”等思想都与翻译实践中的文本关系、策略方法、观念思想、态度伦理等方面不谋而和,均建立在“观物取象”之信息解读的基础上,因而以“易”训“译”,重续这股“易理”对翻译实践解读的生生之脉便具备了充足的基础。翻译过程本就是一个参赞化育的愉悦过程,将“太极”引入诗歌翻译研究,从主、客体互动过程中考察诗歌翻译的本质,尝试构建一套系统而有针对性的诗歌翻译的“太极译象观”,可以丰富诗歌翻译研究的角度,拓宽研究视角,摆脱西方译论体系和言说方式的羁绊,使翻译研究从封闭系统转变为开放系统,使翻译研究更加整体化、全面化、特色化,推动中国特色当代翻译理论建设,进而开凿出中国传统译论的源头活水。按照穆雷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划分,诗歌翻译“太极译象观”的构建,从方法论上看,属于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人文主义方法论和理论思辨。从一般方法上看,研究目的上为描述性研究方法和规定性研究方法;研究逻辑上为先归纳后演绎;研究用途上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研究性质上为定性研究。应用到的具体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观察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归纳法,图示法,阐释法,个案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法。诗歌翻译的“太极译象观”开篇阐述了其理论来源、理论基础和具体内涵。随后从主体开天地、客体荡涟漪、主客相融生生不息三个方面展开。首先,从易学的角度分析了译者翻译思想的形成过程,总结出了翻译思想的生成模型。其次,对诗歌翻译的译本重构进行了探讨。先是结合诗歌的文本特征,全面分析了诗歌翻译距离的成因、影响和存在价值,以此为基础,论述了意义重构、意境重构及意识重构的应对策略。最后,从“言”、“象”、“意”三者的辩证关系切入,对主、客体互动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诗歌翻译的本质是在传播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走出国门,超越语言,实现世界多元文化的会通。
其他文献
本篇论文为口译实践报告,主要内容为分析笔者在“暴力与恐怖主义:阿拉伯伊斯兰思想的解读”讲座上的口译,口译形式为交替传译。讲座人艾哈迈德·布基里教授,是国际伊斯兰思想和伊斯兰文明专家,在世界文明对话、暴力活动与极端恐怖主义思想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本论文将结合释意理论对此次口译表现进行分析。释意理论又称为“达意理论”,由法国著名的翻译学家达尼卡·塞莱斯柯维奇于1968年提出。释意派理论认为,口译是交际
沉浸性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社会中各种电子媒介充斥着其概念。从影院到VR,沉浸技术深刻的影响了人们的视觉机制与思维逻辑。绘画在众多新媒介艺术的沉浸性效果的面前显得式微苍白,影像成为人们认知和模仿的对象,绘画的内容形式上也深受其影响。在此语境下,合理地运用新时代的技术带来的新视角不失为当代艺术工作者的一个契机。因此,选择新媒体领域中的热门理论来热场渐渐冷落边缘的绘画,将沉浸性的概念引入对绘画的分析,以经
此次英译汉翻译实践的原文本节选自2012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Language Functions Revisited(《语言功能回顾》)一书的第7-50页,节选部分主要围绕构建《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以下简称《欧框》)的理论基础以及“能做表达”作为指导目标等内容展开。文本类型为典型的学术类文本,具有内容科学、严谨、专业,句式复杂、长难句较多,语言较抽象等特点。基于翻译模因论,译者本着强势模因、
钱大昕,清乾隆时期学术之集大成者,被公称为“一代儒宗”,字晓征,又字及之,号辛楣,晚年自熟竹汀居士,江苏嘉定人。前人之于钱大昕的研究,或是泛泛论其生平,或是只择其一面而论。谈到钱大昕的书法,我们看到的多是其收藏的大量碑板拓片,遂前人单从这一角度出发,普遍认为大昕只专“碑学”,书学观片面局限。然结合其生平与书学之路做研究,笔者认为并非如此。钱大昕可谓是清代“碑帖融合”论的奠基人,他对待事物的辩证思维
通常来说,国家安全指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且不受威胁的状态。当前,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各国面临着严峻的威胁挑战,国家安全问题因此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美国作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更是在国际和国家安全领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关于美国国家安全问题的最权威文件,它直接或间接地表明其国家安全观和政策。国内外学者通常从国家安全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历届《报告》。本文以文化
功能文体学(Functional Stylistics)为“系统功能文体学”的简称,特指以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文体派别。自从1969年他在意大利召开的文体学研讨会上宣读了一篇颇具影响的论文“语言功能与文学文体”,归纳了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谋篇功能之后,国内国外许多学者开始了各种交叉学科的研究。在过去的这些年里,功能文体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其中,将
本次翻译实践的文本选自劳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的教育类学术论文集Classroom Assessment and Educational Measurement,该论文集主要探讨了课堂教学背景下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的相关教育理论和实践,分析了大规模教育评估的局限性以及需要作出的相关调整。笔者以该书第八章为翻译内容,并对文本中的名词化结构的翻译进行了探讨,以求对学术类文本的翻译研究贡献
本论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系统研究当代俄语体育话语中概念隐喻的特点。20世纪末,引领世界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人类中心论促使认知语言学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认知语言学将语言作为一种在信息的编码和转换中起作用的机制进行研究,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这一重要问题领域,语言学研究进入了新阶段。隐喻研究是当代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隐喻现象的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包括哲学,心理语言学以及语言学不同学派在内的不同
本文基于本人于2016东北亚论坛的同传经历进行分析,发现译前准备能大幅提高忠实度,进而积极影响口译质量。根据口译理论及语言学、交际学等学科的有关论述,蔡小红教授在《口译评估》一书中拟定了 口译质量评估的五个基本参数:忠实度、语言表达的准确度、译语发布的流利度、交际策略使用的灵活和有效度、口译使用者的满意度。众多口译质量评估研究表明,在口译质量5个基本评估参数中,忠实度是最重要的指标。忠实,即完整、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同声传译以其高时效性的特点被广泛运用于各类国际会议和商业活动中。2016年9月23日,由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辽宁大学主办,辽宁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承办的“2016东北亚论坛”在辽宁大学召开,本届论坛以“十字路口的东北亚政治与经济”为主题,来自七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就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合作、政治互动与安全、社会与文化交流等问题展开充分讨论。本次论坛采用同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