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期间心电植入装置远程随访应用价值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czl9004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心电植入装置(CIED)是作为监测、诊断和治疗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和心力衰竭的重要医疗手段。随着CIED植入量的增多,诊室随访带来的医疗负担也越来越重,与常规诊室随访相比,远程随访具有减轻医患双方负担、早期发现器械相关异常、增加器械使用寿命、高效发挥器械功能及加强疾病管理等优势,目前,远程随访已经被国内和国外的专家共识作为所有CIED植入患者术后随访类型中的I类推荐,但远程随访应用尚不广泛。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发生后,因为远程随访能够显著减少诊室随访就诊次数,从而被作为有效防止新冠肺炎暴露的一种措施。同时,多国专家也指出远程随访在疫情期间的重要性,并且建议对所有CIED植入术后患者使用远程随访替代诊室随访,COVID-19的流行加速了远程随访的进程。而疫情期间,对CIED植入术后远程随访的患者如何进行更优管理,远程遥测设备长期应用的效果与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目的探讨疫情期间远程遥测设备长期应用临床价值,及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如何对远程随访患者进行更优化管理。方法所有入组患者均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植入CIED,且均满足CIED植入适应症。共分为三组,2020年10月30日前植入的配有美敦力远程遥测设备的CIED患者作为远程随访组,另外两组为在疫情爆发期间有随访计划的CIED患者,根据是否按计划进行诊室随访分为常规随访组和延迟随访组,所有患者随访至2021年11月30日。比较三组在疫情爆发期间起搏系统相关事件发生率(阻抗、阈值、感知异常等);在随访结束时,比较三组在面访次数,房颤及其负荷检出率,房颤再入院率;比较三组在缺血性卒中、心衰及心源性死亡等心血管相关不良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根据疫情前远程随访组管理现状,对远程随访组进行规范化管理后,观察规范化管理前后随访变化情况。结果本研究共入选264例CIED植入术后患者,随访结束时远程随访组有8例患者从未使用过远程遥测设备传输数据,常规随访组失访8例,延迟随访组失访7例。最终入组241例患者,远程随访组56例,常规随访组92例,延迟随访组93人。远程随访组与常规随访组比较:平均面访次数有统计学差异(0.68±0.99 VS2.82±1.18,P<0.05);起搏系统相关事件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8%VS 1.1%,P>0.05),最终进行参数调整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8%VS 8.6%,P>0.05)。随访结束时,远程随访组累计随访337次,监测到房颤发作大于1次共137次(40.7%),常规随访组累计随访259次,监测到房颤发作大于1次的共84次(32.4%),两组监测到房颤发作大于1次人数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5.7%VS 42.4%,P>0.05),两组在房颤再住院率的比较上没有统计学差异(1.8%VS 7.6%,P>0.05),房颤负荷大于5%的比例由于随访时间间隔不同,计算方法不同,间隔随访时间长者,房颤负荷计算方法数值变小,因此不具有可比性。两组在缺血性卒中、心衰、心源性死亡等心血管相关的不良终点事件发生率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7.1%VS 21.7%,P<0.05),其中在心衰事件发生上有统计学差异(1.8%VS 15.2%,P<0.05),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上无统计学差异(5.4%VS 5.4%,P>0.05),心源性死亡事件发生上无统计学差异(0%VS 1.1%,P>0.05)。远程随访组与延迟随访组比较:平均面访次数有统计学差异(0.68±0.99 VS2.29±1.00,P<0.05);起搏系统相关事件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8%VS 2.2%,P>0.05),最终进行参数调整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8%VS 10.8%,P>0.05)。随访结束时,远程随访组累计随访337次,监测到房颤发作大于1次共137次(40.7%),延迟随访组累计随访213次,监测到房颤发作大于1次共51次(23.9%),两组监测到房颤发作大于1次人数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5.7%VS 35.5%,P>0.05),两组在房颤再住院率的比较上没有统计学差异(1.8%VS 6.5%,P>0.05)。两组在缺血性卒中、心衰、心源性死亡等总体心血管相关的不良终点事件发生率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7.1%VS 21.5%,P<0.05),其中在心衰事件发生率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1.8%VS 11.8%,P<0.05),在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上没有统计学差异(5.4%VS 8.6%,P>0.05),在心源性死亡事件发生上也没有统计学差异(0%VS 1.1%,P>0.05)。远程随访组疫情前植入的39例患者随访现状:按随访要求及时通过远程遥测设备进行数据传输22例(56.4%),未按时传输患者17例(43.6%),其中3例(7.7%)设备不会使用,3例(7.7%)失联,11例(28.2%)未按随访计划传输不及时。通过对远程随访组64例患者规范化管理后:按随访计划及时传输有48例(75%),会使用远程遥测设备传输且沟通后仍不按随访计划传输有7例(10.9%),失联6例(9.4%),远程随访不信服有2例(3.1%),远程遥测设备不会使用1例(1.6%)。结论1)新冠疫情期间规范化远程随访可显著减少诊室随访次数。2)远程随访可降低总体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远程随访的起搏系统相关事件发生率、房颤检出率及房颤再住院率未见明显差异。3)经过规范化管理后远程随访的随访依从性显著提高。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吸烟与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应用医渡云电子病历检索系统,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期间在大连市中心医院至少2次住院治疗,首次与末次的入院时间间隔超过1年,首次入院时血尿酸水平<420μmol/L,未诊断为HUA,且末次住院治疗时进行了血尿酸检测的患者,最终纳入3196例。应用医渡云电子病历检索系统,收集患者既往疾病史、用药史
学位
研究背景:高血压是心脑血管、肾脏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难治性高血压仍是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一个难题。沙库巴曲缬沙坦不仅能抑制利钠肽系统的降解,也能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从药理学角度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在不同的高血压人群中已初步显示出较好的降压疗效。研究目的:1.研究沙库巴曲缬沙坦在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中的疗效。2.通过meta分析,评价沙库巴曲缬沙坦与对照药物相比,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性及安全
学位
背景: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是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导致管腔阻塞引起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冠脉内斑块破裂、氧化损伤诱导内皮功能紊乱、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炎症反应等在ACS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信号肽-CUB-表皮生长因子结构域包含蛋白1(Signal peptide-C1r/C1s,Uegf,and
学位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指标联合常规凝血指标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诊断及预后临床意义。方法:1.收集2020.09.01-2021.11.30入住我院血液科的52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检查,主要包括:年龄、性别、DS(Durie-Salmon stage)分期分组、ISS(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 stage)分期,以及所有
学位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SII对STEMI PCI术后患者出现慢血流/无复流现象的预测价值,以期指导临床决策,改善STEMI患者的预后。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分析,回顾性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10月期间急诊就诊于我院,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植入支架的患者。排除住院前行溶栓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风湿性疾病、血液病、终末期肝肾衰竭等)、冠状动脉搭桥病史、处于消化道
学位
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D)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因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所致的心脏病,作为成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给各国卫生系统及家庭带来了巨大负担。吸烟、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及糖尿病是CAD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没有典型CAD危险因素的患者中,通常因无法及时早期干预而发生病情恶化。胰岛素抵抗(Ins
学位
目的:回顾性研究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一线、二线及其他用药,三种不同线级药物联合方案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ITP患者选择更有效、更安全的个体化联合用药方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21年7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七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19例ITP患者,根据已接受的治疗方案(一线用药
学位
目的:检测VDR(Vitamin D receptor,维生素D受体)、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胃癌中的表达,探讨VDR以及EGFR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更简便的检测方法。方法: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45例胃癌癌组织及癌旁组织、65例萎缩性胃炎组织及21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VDR及EGFR
学位
目的:心室起搏比例及右心室起搏位置在起搏诱导性心肌病的发生上均可起到重要作用,对于高心室起搏比例患者,起搏位置对心脏功能及同步性可能产生一定影响。希浦系统起搏是目前公认的更符合生理性起搏特征的起搏方式,希浦系统起搏包括选择性希氏束起搏、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及左束支起搏。本研究旨在评估希浦系统起搏中的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和右室间隔部位起搏对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左心室功能及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顺序收入
学位
背景:随着血液透析需求量增加,在“内瘘优先”原则倡导下,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的比例逐渐增加,在我国高达80%。对于内瘘成熟标准目前尚存在争议,但普遍认为内瘘成熟需要1个月左右。很多终末期肾病患者常常需要使用中心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等待内瘘成熟,但随着中心静脉置管时间延长,感染风险、血栓、住院费用、死亡率等并发症也随之升高,迫切需要精准监测方法,个体化判断内瘘成熟,早期穿刺从而避免或减少上述相关并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