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台风是中国最为常见的几种自然灾害之一,其影响集中于夏季,每年都会给中国沿海地区造成数百亿甚至上千亿人民币的直接经济损失。沿海省份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经济活动最密集的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一半以上。并且由于经济体量的扩大和台风强度的提升,台风对中国沿海地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所上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将“提升自然灾害防御水平”纳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在此背景下,研究台风对中国沿海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风是中国最为常见的几种自然灾害之一,其影响集中于夏季,每年都会给中国沿海地区造成数百亿甚至上千亿人民币的直接经济损失。沿海省份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经济活动最密集的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一半以上。并且由于经济体量的扩大和台风强度的提升,台风对中国沿海地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所上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将“提升自然灾害防御水平”纳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在此背景下,研究台风对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台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将影响机制分为台风对区域经济的冲击效应和政府行为对台风影响的对冲效应。对政府行为对台风影响的对冲效应的分析,本文从政府财政支出及经济增长目标两方面展开。从稳定化政策的作用出发,分析政府财政支出对台风影响的对冲效应。借鉴经济增长目标应对外生冲击影响的理论模型,分析经济增长目标对台风影响的对冲效应。其次,本文进行了台风对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冲击效应的现状分析。本文认为台风对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冲击效应存在如下时空趋势:从空间维度上看,台风对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冲击效应存在较强的区域差异,冲击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冲击的密集程度由南向北递减;从时间维度上看,台风对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冲击效应的时间趋势存在着较强的随机性,且南方省份的随机性较北方更强。从台风对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冲击程度来看,台风对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冲击效应波动较大,正常年份下的冲击程度大致为0.15%,在特殊年份,台风对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冲击程度较正常年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台风给中国沿海各省市经济增长带来的冲击程度以上海为分界线,呈现北少南多的分布形式,且南方沿海省份与北方沿海省份差距较大,存在明显断层。再次,本文使用2000-2016年中国沿海地区的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中国沿海地区政府行为对台风影响对冲效应的实证研究。以政府财政支出作为中介变量,研究政府财政支出对台风影响对冲效应,结果发现,台风的来临促使财政支出水平上升2.6个百分点,从而对冲了台风的负面影响,保障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平稳增长。根据前文推导的经济增长目标对台风影响对冲效应的理论模型,进行经济增长目标对台风影响对冲效应的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北方沿海城市的经济增长目标对冲了台风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其经济增长目标的边际效应约为-22.6个百分点,对冲效应约为0.23个百分点。由于政策制定成本的存在,盲目使用恢复手段将会降低经济增长目标的边际效应和对冲效应,无法使政策效用达到最大化。最后,根据理论分析与实证结果,本文认为应提高沿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提升其区域经济韧性,保障区域经济平稳增长;设立专门的灾害应急基金,提高救灾资金使用的时效性,以帮助受灾地区在短期内尽快恢复;科学制定经济政策,使灾后恢复政策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其他文献
现代化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成绩瞩目。与此同时,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状况,对生产生活也百害而无一利。一味追求粗犷落后的生产方式以取得经济的迅猛增长已不再适用于当今的社会发展,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问题。为贯彻落实绿色协调的发展理念,我国政府针对环境保护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不断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增加环境治理投入,目前看来已卓有成效。与此同时,经济
20世纪初,在苏联物理学发展刚刚起步的阶段,阿拉布姆·费奥多罗维奇·约费开始在物理学领域崭露头角。约费一方面建立和领导列宁格勒技术物理研究所,参与构建苏联的科研机构网络,组织领导物理学各领域的科研活动。另一方面约费从事教学工作,投身于苏联物理学的教育事业,创办约费学派。本文主要研究20世纪20—40年代约费在苏联物理学领域,尤其是核研究方面的科学组织活动,总结其对苏联核计划顺利实施的作用及贡献。本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城市规模的持续扩张,中国的一些大城市积极进行新城建设与开发。与此同时,这也带来了城市蔓延、经济效率降低、结构失调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厘清城市空间结构如何影响经济发展效率,并剖析其内在影响机理,这对进一步优化我国城市空间战略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本文在系统梳理相关理论与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城市空间结构对经济效率影响的理论机制。基于2001-2018年Land Scan人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载体,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土地。土地资源具有稀缺性,随着城市化进程地不断加快,城市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人地矛盾”问题已经不可忽视;同时,受到财政压力和其他地方政府竞争等因素影响,地方政府采取土地财政行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引致资源错配问题加剧,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中国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但是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资源发展的重要时期,东北地区以工业发展为基础,环境污染问题
制造业是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率水平事关经济增长质量。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以研发、信息、技术等服务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呈现集聚分布的特征。“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印发的指导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根据各地的产业发展状况的引导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推动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此背景下,本文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长期稳定的高速发展,过去高能耗、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为现阶段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各种形式的环境规制政策以达到约束企业个体排污行为的目的。与此同时,环境规制政策所带来的市场中劳动力就业水平的变动也引得广泛关注,故讨论环境保护与充分就业之间“双重红利”的实现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分为直接和间接两个部分,其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碳排放量也日益增加,为减缓碳排放对环境以及未来发展的影响,中国先后提出了多个目标,如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大型城市群的主要代表之一,其经济总量和人口分别占全国的16.88%、16.22%,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主体地区。因此,探究长三角地区碳达峰时间对中国整体碳达峰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外部性理论、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理论
城市群经济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在参与区域竞争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机制的不完善,我国城市群发展面临着恶性竞争、产业同构和发展差距过大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国家级新区作为服务改革开放大局的综合性战略平台,能够通过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来影响城市群城市分工,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本文在梳理有关城市群城市分工和国家级新区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群城市分工的演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高投入、低效能、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要求。十四五规划中指出,我国目前已转向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持续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科技强国建设。创新需要资源的持续投入,而土地资源作为城市生产活动的载体和基础,其配置的合理性与否对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在经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以大城市为主的集中式和以小城镇为主的分散式两种,其争议主要在于城市规模体系的合理化。一个国家城市规模体系的合理化,能够改善要素资源的配置,综合利用规模经济效益优势,这就要求各等级规模城市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既要发挥大城市的辐射与集聚效应,也要注重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吸收与容纳功能,从而实现大中小各等级城市之间的统筹发展。本研究以城市人口规模作为划分城市规模等级的替代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