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以大城市为主的集中式和以小城镇为主的分散式两种,其争议主要在于城市规模体系的合理化。一个国家城市规模体系的合理化,能够改善要素资源的配置,综合利用规模经济效益优势,这就要求各等级规模城市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既要发挥大城市的辐射与集聚效应,也要注重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吸收与容纳功能,从而实现大中小各等级城市之间的统筹发展。本研究以城市人口规模作为划分城市规模等级的替代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以大城市为主的集中式和以小城镇为主的分散式两种,其争议主要在于城市规模体系的合理化。一个国家城市规模体系的合理化,能够改善要素资源的配置,综合利用规模经济效益优势,这就要求各等级规模城市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既要发挥大城市的辐射与集聚效应,也要注重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吸收与容纳功能,从而实现大中小各等级城市之间的统筹发展。本研究以城市人口规模作为划分城市规模等级的替代指标,利用城市金字塔等级结构演变、首位指数演变、位序—规模分布模型、城市基尼系数分析长三角地区的城市规模分布特征。发现长三角地区城市规模分布基本符合金字塔分布,但存在城市规模分布偏离金字塔分布的现象。长三角地区属于典型的首位分布但呈弱化趋势。在2000年之前,长三角地区城市规模分布呈现扁平化趋势,而在2000~2005年城市规模分布又走向集中化,在2006年之后城市规模分布在集中化中达到稳定,符合理想的齐普夫分布状态。长三角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集中度较高,即城市人口主要集中于大城市,中小城市人口较少,城市规模差异较大,但城市规模结构呈现集中分布格局的趋势在近年来稍有弱化。从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来看,对本文涉及的长三角地区而言,城市规模分布与经济因素和制度因素有关,人均GDP、城市化率、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条件、对外开放水平、政府干预和户籍制度都是影响城市规模分布的重要因素,人均GDP的提高、政府干预的加强推动了城市规模分布的分散化,城市化率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都推动城市规模分布的集中化。本文同时分析了上述因素对长三角地区三个省份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发现在不同省份各因素均发挥着不同的重要影响。最后,为建设适度均衡发展的城市规模体系,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应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体系,完善地区基础设施支撑网络;政府积极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实行户籍制度的深化改革;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其他文献
对外直接投资和自主创新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两个方面,日本在这两个方面都走在世界的前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一直将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作为促进本国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走出了一条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与自主创新提升相互促进、协调的道路。日本借助对外直接投资成功促进了国内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期间的一些规律具有普遍性,给予中国诸多启示。本文重点研究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自主
现代化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成绩瞩目。与此同时,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状况,对生产生活也百害而无一利。一味追求粗犷落后的生产方式以取得经济的迅猛增长已不再适用于当今的社会发展,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问题。为贯彻落实绿色协调的发展理念,我国政府针对环境保护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不断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增加环境治理投入,目前看来已卓有成效。与此同时,经济
20世纪初,在苏联物理学发展刚刚起步的阶段,阿拉布姆·费奥多罗维奇·约费开始在物理学领域崭露头角。约费一方面建立和领导列宁格勒技术物理研究所,参与构建苏联的科研机构网络,组织领导物理学各领域的科研活动。另一方面约费从事教学工作,投身于苏联物理学的教育事业,创办约费学派。本文主要研究20世纪20—40年代约费在苏联物理学领域,尤其是核研究方面的科学组织活动,总结其对苏联核计划顺利实施的作用及贡献。本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城市规模的持续扩张,中国的一些大城市积极进行新城建设与开发。与此同时,这也带来了城市蔓延、经济效率降低、结构失调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厘清城市空间结构如何影响经济发展效率,并剖析其内在影响机理,这对进一步优化我国城市空间战略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本文在系统梳理相关理论与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城市空间结构对经济效率影响的理论机制。基于2001-2018年Land Scan人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载体,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土地。土地资源具有稀缺性,随着城市化进程地不断加快,城市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人地矛盾”问题已经不可忽视;同时,受到财政压力和其他地方政府竞争等因素影响,地方政府采取土地财政行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引致资源错配问题加剧,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中国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但是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资源发展的重要时期,东北地区以工业发展为基础,环境污染问题
制造业是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率水平事关经济增长质量。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以研发、信息、技术等服务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呈现集聚分布的特征。“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印发的指导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根据各地的产业发展状况的引导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推动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此背景下,本文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长期稳定的高速发展,过去高能耗、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为现阶段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各种形式的环境规制政策以达到约束企业个体排污行为的目的。与此同时,环境规制政策所带来的市场中劳动力就业水平的变动也引得广泛关注,故讨论环境保护与充分就业之间“双重红利”的实现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分为直接和间接两个部分,其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碳排放量也日益增加,为减缓碳排放对环境以及未来发展的影响,中国先后提出了多个目标,如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大型城市群的主要代表之一,其经济总量和人口分别占全国的16.88%、16.22%,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主体地区。因此,探究长三角地区碳达峰时间对中国整体碳达峰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外部性理论、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理论
城市群经济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在参与区域竞争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机制的不完善,我国城市群发展面临着恶性竞争、产业同构和发展差距过大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国家级新区作为服务改革开放大局的综合性战略平台,能够通过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来影响城市群城市分工,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本文在梳理有关城市群城市分工和国家级新区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群城市分工的演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高投入、低效能、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要求。十四五规划中指出,我国目前已转向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持续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科技强国建设。创新需要资源的持续投入,而土地资源作为城市生产活动的载体和基础,其配置的合理性与否对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在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