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新桥医院冬季室外公共空间的PM2.5暴露评价与健康风险识别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H_590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新冠肺炎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在城市中的聚集与爆发,激起当今社会对建成环境与公共健康关系的深刻反思。聚焦公共健康是城市规划对美好人居环境的探索途径之一。近年来健康城市理论在我国不断深化实践,城市规划设计者从总体规划、街区规划和小型环境设计等不同尺度进行空间优化的探索,意在借助空间干预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开展健康环境评价,体现出探究建成环境的污染情况对公共健康影响的重要性。面对当前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和公共健康威胁,探究建成环境对使用人群的健康影响极具迫切性。在城市建成环境中,以PM2.5为代表的可吸入细颗粒物浓度与人群患病率、死亡率呈现显著相关性,PM2.5通过暴露途径导致人群健康风险不断上升,故可以基于PM2.5的暴露水平识别城市环境的健康风险;而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居民的日常栖息场所,其人群在PM2.5污染物的频繁暴露加大了患病风险;因此,城市公共空间是健康风险评价的重点区域。城市医院,作为公共健康事业的使用终端与医疗服务的主要载体,是在城市中微观尺度贯彻健康城市规划理念的关键环节;由于其活动人群具有高敏感性与聚集性特征,医院室外空间对空气质量有着更严格的要求。评价空气质量优劣、并进行健康风险的空间可视化分析,可以辅助于优化医院建成环境。也为城市建成环境设计的研究与应用提供新的视角。本研究选取重庆市新桥医院作为研究区域,以医疗室外环境的健康风险评价作为核心,以PM2.5浓度、人群行为与健康风险为作用关系,使用时间-活动的暴露评价模式,结合实测研究和数值模拟,构建医院室外环境健康风险的评价方法,并开展了多时段维度、多活动模式下的人群健康风险定量化研究。论文主要有以下研究内容:首先,通过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了街区尺度PM2.5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对人体健康的负面效应;在健康医疗环境的发展导向下,明确了定量化研究在医疗室外环境中的缺失及其重要性。暴露评价方法适用于已由环境污染导致的健康风险评估,通过分析该方法的应用场景和指示变量,证实其对医院室外环境的定量研究具有适用性。其次,运用实测和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获取医院不同时段的PM2.5浓度、人群行为特征的空间分布数据。通过污染物实测和人群行为观测,对重庆市新桥医院公共空间区域PM2.5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与环境因素的关联进行分析;对人群活动类型和时空分布进行统计归纳。运用ENVI-met软件模拟区域PM2.5的时空分布,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证明PM2.5可视化输出结果的有效性。最后利用Arc GIS软件的叠加分析功能,对人群活动类型、停留时间与PM2.5的空间分布数据进行叠加计算,并根据结果划分健康空间等级;客观呈现不同时段和综合的健康风险分布状况。通过总结其成因,以健康城市规划的核心途径作为理论基础,以历年研究和本研究的相关结论,总结相应的空间要素手法,提出优化方向:包括浓度消减、时间限定、功能置换和设施优化。为新桥医院室外健康空间营造提供指引。在健康风险评价的研究成果上,本文从PM2.5减缓路径、行为引导和场所管控层面,总结了新桥医院室外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议,为同类型的综合医院室外环境设计与优化提供借鉴。本研究旨在通过客观评估和改善城市建成环境,降低人群活动健康隐患并促进公共健康;为提升医院室外环境建设水平、提升城市建成环境的健康管理水平提供思路。
其他文献
城市绿地的可获得性与城市人群健康、社会和谐息息相关,确保城市居民公平、高效地获取与享用绿地服务是城市规划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高速发展,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张使得城市中的绿地空间被逐渐蚕食,城市社会的快速分化也使绿地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现有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长期以来以数量指标为中心的规划方式对绿地服务的可获得性与城市居民的需求关注不够,导致绿地服务供给与
学位
随着当前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快速推进,人们虽然在物质生活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享受和满足,但是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生活节奏也让城市居民承受了更多的身体和心理的耗损,导致越来越多的居民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并有不断加重的趋势。城市老旧社区在其高密度的建成环境,以及老旧滞后的公共空间建设的现实背景下,这一问题显得更加严峻。在这一背景下,要求我国社区发展需要从原有粗放式快速扩张转向对社区生活品质的追求。社区公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城镇化极大促进了城市发展,但乡村却长期滞后于城市。现状乡村产业发展落后,产业同质化,人地产关联性不强。新时代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乡村发展,尤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后,乡村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其中产业兴旺则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为关键的任务,也是促进乡村发展的基础。基于上述现实问题和时代背景,论文以产业变革型乡村为研究对象,尝试从业态发展、空间要素、规划技术三个层面入手,构建出一套产业
学位
遗产廊道理论是源于美国的区域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法,注重整体性保护及功能复兴;在国土空间规划及历史遗迹整体性保护背景下,该理论对我国现阶段区域性历史遗产专项保护工作具有启发意义。川渝地区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其历史文化发展与江河水网联系密切,内部具有多个历史悠久的次级流域单元。流域作为独特的地理单元,区域内历史城镇形成空间分布毗邻、文化背景相似的有机整体,但历史城镇群体的整体价值未被充分认识,存在着历
学位
村镇是实现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的重要空间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村镇的保护改造从盲目跟风城市,到结合在地经验实现本地化的特色塑造,认知村镇形态成为关键。我国村镇数量众多,基础信息参差各异,在高质量发展时代,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和相关学科既有成果,获取村镇基础信息,梳理村镇空间的内涵谱系,提炼村镇的形态特征,完成村镇的类型界定是趋势所在。基于以上背景,本次研究以秦巴山区为典型地区,在理论上借助地名学
学位
山地中小城镇在我国分布广,数量多。作为城市与农村的连接点和中转站,山地中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支撑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山地中小城镇的发展问题,山地中小城镇发展必须依托其产业发展,通过其产业结构及产业空间不断转型升级和优化,实现城镇高质量发展。然而,山地中小城镇普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产业发展具有滞后性。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背景
学位
近年来,国内人口老龄化愈发严重,随之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当今城市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难题,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满足其需求的生活环境便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城市公园作为重要的户外活动场所,为众多老年人提供了一个修养身心、沟通交流的空间,对城市公园适老性的研究对于解决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浣花溪公园是成都老城区内最大的开放性森林公园,周边居民区分布密集,是周边老年人日常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
学位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波动趋势是发展的普遍规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导向下飞速发展。但随着2008年全球化带来的经济转向,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减缓。伴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人口增速减缓。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首次提及“收缩型城市”概念,城市收缩将成为我国城市化的新常态。在此背景下,针对收缩城市的度量识别
学位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由粗放型发展逐渐转变为精细化发展,在城市的存量开发建设中城市更新作为主要手段,对城市品质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起着良好的作用。但这个更新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对建筑、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等要素的更新,对城市开放空间的关注度相对不足。城市开放空间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人们融入城市参与生活、开展休闲娱乐活动的空间载体,对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城市开放空间的优化对营造城市良好的人居环
学位
近郊山地乡村是处于城市与远郊或自然生态保护区之间的重要生态过渡带,在当下以生态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近郊山地乡村由于受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具有高度的生态敏感性和特异性。如何提升近郊山地乡村规划设计的合理性与适宜性,促进其长期、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下面临的紧迫问题。本文以近郊山地乡村为研究对象,整理其自然生态与社会人文层面的组成要素与特征,根据宏观到微观的现状总结其发展问题,针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