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社区公园环境感知评价及建设优化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xiazai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当前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快速推进,人们虽然在物质生活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享受和满足,但是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生活节奏也让城市居民承受了更多的身体和心理的耗损,导致越来越多的居民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并有不断加重的趋势。城市老旧社区在其高密度的建成环境,以及老旧滞后的公共空间建设的现实背景下,这一问题显得更加严峻。在这一背景下,要求我国社区发展需要从原有粗放式快速扩张转向对社区生活品质的追求。社区公园作为老旧社区居民日常社交和游憩活动的最重要的公共场所,是居民提升身心健康水平,提振精神面貌的重要载体。但是,现有老旧社区公园普遍存在品质低下,使用不便,缺乏有机联系等问题。亟待从居民使用的视角对老旧社区公园的环境感知针对性地深入探讨。近年来,学者们对公园环境感知的相关研究与日俱增,但尚未形成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而且对于环境感知内在的影响机制也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因此,本研究在现有公园环境感知研究的基础之上,将研究视角聚焦于重庆市渝中区老旧社区公园,对在老旧社区公园中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并运用SPSS25.0对样本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为建设老旧社区高品质社区生活和精神塑造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具体内容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对本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进行简要介绍。在对相关概念界定和现有研究综述进行详细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第二章,老旧社区公园环境感知评价理论基础研究部分。对老旧社区公园环境感知评价相关理论和评价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再对老旧社区中的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四个群体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以及行为活动特征进行解析。并分别对各个群体生理特征、心理特征以及行为活动特征引致的环境感知诉求进行总结分析。第三章,老旧社区公园环境感知评价体系构建部分。选取渝中区7个老旧社区公园作为研究区域。首先,通过广泛的文献总结归纳以及对研究区内居民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初步筛选出35个老旧社区公园环境感知指标要素。再对7个老旧社区公园中的居民随机发放纸质问卷,让居民对筛选出的环境感知指标重要性进行评价,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老旧社区公园环境感知特征以及环境感知指标要素。然后,对相关领域专家发放线上问卷进行补充验证。最后,构建出包含8个环境感知特征以及33个环境感知指标要素的老旧社区公园环境感知评价体系。第四章,老旧社区公园环境感知评价实证研究部分。选择健康路游园、华福巷社区游园、通远门城墙遗址公园和棉花街体育文化公园4个典型社区公园的居民发放纸质问卷进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首先,使用第三章构建的评价体系对4个社区公园的环境感知现状进行评价,再结合受访者基本社会经济属性、行为活动偏好、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运用分层回归分析、中介效应分析等方法量化分析老旧社区公园环境感知的影响机制。第五章,老旧社区公园环境感知影响特征分析与建设优化建议部分。首先,运用重要——绩效分析模型对比分析老旧社区公园感知特征和指标要素的重要性评分以及现状感知绩效评分,再对影响老旧社区居民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以及行为活动偏好的社区环境感知指标进行总结,识别出能有效提升老旧社区公园积极环境感知的关键要素。然后,从老旧社区公园现状环境感知情况出发,再根据对社区公园进行优化建设所需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难易程度,分为近期优先优化项目、远期优先优化项目、暂不优化项目,并对近期优先优化项目、远期优先优化项目提出具体对策建议。第六章,结论与展望部分。对研究主要结论和创新点进行总结,反思研究中的不足,并对未来工作进行展望。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乡村呈现的空间萎缩、人口流失以及资源闲置等收缩现象日益显著,对此,国内已有诸如乡村振兴、城乡统筹、美丽乡村建设等旨在推进乡村整治与振兴的规划战略,但乡村收缩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因此,本文尝试借鉴国外应对城市人口规模和建成空间规模长期失衡的“精明收缩”理论方法,转变乡村发展的思路,积极采取精明收缩的策略方法,以解决乡村空间、人口、土地等要素长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探讨其优化重
学位
过去我国城乡要素长期不合理的流动导致目前我国城乡之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但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社会水平的提升,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以及农民合作社、农村电商等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接连涌现,种种因素共同带动我国城乡要素流动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我国现阶段处于城乡融合关键时期,各种鼓励城乡要素流动的政策频出,资金、人才等各类要素不断涌入乡村地区。此外,县域被认为是我国实现城乡要素合理流动
学位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发展走向深入,机动车的快速发展在我国大、中、小城市都得到明显体现。以“车本位”作为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的引导思想,引起规模无序蔓延、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机非冲突、社会资源分配无序倾斜等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城市人居环境品质在处理好城市交通与人民生活健康的关系问题上产生冲突,亟待提升改善。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慢行生活又逐步回归人们的视野,慢行出行
学位
文化特色彰显与自然生态安全,是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追求的价值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我国开展了公园城市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强调了生态价值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中国深厚的城市文化,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诞生、演替、催化出多元的文化类型与文化景观,形成地域间各具特色的城市环境。历经四十年的快速城镇化,城市出现历史文化遗产建设性损坏、文化景观整体性缺失、地域文化特征式微等文化保护与利用问题,文脉割裂
学位
城镇化的快速进程不可避免的给城市生态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城市通风不畅所引发的城市空气质量问题和健康问题令人担忧,缓解城市生态问题刻不容缓。近年来,已有许多研究在讨论城市气候对风廊及城市规划的影响。但目前关于城市风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风廊的识别规划上,对风廊规划后的效能评估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风廊管控标准对风廊效能的影响研究。虽然在气象行业标准《QX/T 437-2018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城市
学位
中国历史村镇多依靠生态环境资源发展而来,与当地自然条件联系紧密,且村镇景观、村镇历史文化均受到当地生态条件影响。因此挖掘历史村镇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历史文化意义尤为重要。但随着改革开放,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差距也越来越大,乡村收缩现象也波及全国村镇,成为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必然阶段。在经济欠发达的历史村镇受此影响,其生态自然景观衰败现象显著;而为应对乡村收缩实施的村镇经济建设的措施又对历史村镇的
学位
伴随着近年来轨道交通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在轨道交通建设和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较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相比而言,国外在轨道交通建设的理论和方法论研究上成果较为丰富,其研究重点大多放在对站点建设和开发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的评估和多方利益的协调上,在实际建设中也具备更多开发TOD模式的条件,这一方面源于国外与国内在建设理念和人口规模上的差异,另一方面也与其践行利益至上的理念有关。国内研究则是随着轨
学位
2021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明确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多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多发、频发的趋势。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主要聚集地,气候变化对城市的负面影响往往会危及城市居民的生命健康。立足城市规划学科对城市风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更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
学位
在我国城乡二元体制发展模式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重城市轻乡村的发展形式,导致了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近年来,国家发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等政策全力支持村镇地区的发展,我国城乡关系也逐渐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融合发展转变。以往的村镇规划存在规划思路“城市偏向”特征、“模式化”规划针对性弱、“重单体,轻体系”等问题,无法有效
学位
城市绿地的可获得性与城市人群健康、社会和谐息息相关,确保城市居民公平、高效地获取与享用绿地服务是城市规划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高速发展,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张使得城市中的绿地空间被逐渐蚕食,城市社会的快速分化也使绿地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现有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长期以来以数量指标为中心的规划方式对绿地服务的可获得性与城市居民的需求关注不够,导致绿地服务供给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