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廊道视角下涪江流域历史城镇整体性保护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pa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遗产廊道理论是源于美国的区域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法,注重整体性保护及功能复兴;在国土空间规划及历史遗迹整体性保护背景下,该理论对我国现阶段区域性历史遗产专项保护工作具有启发意义。川渝地区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其历史文化发展与江河水网联系密切,内部具有多个历史悠久的次级流域单元。流域作为独特的地理单元,区域内历史城镇形成空间分布毗邻、文化背景相似的有机整体,但历史城镇群体的整体价值未被充分认识,存在着历史载体破碎、保护空间分割、传统风貌破坏、文化要素流失等现实问题。文章引入“遗产廊道”这一保护理念,着眼于流域单元,探究跨省域(四川、重庆)的涪江流域历史城镇保护及发展,构建整体性保护网络并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策略与方法;以期推进川渝各次级流域单元历史城镇的整体性保护及发展。论文研究主要包含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2章):问题明晰。第1章回顾了研究背景,将研究范围聚焦到涪江流域单元,研究对象确定为流域内的历史城镇;阐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提出研究框架。第2章分析了研究靶区历史城镇概况,梳理流域基本概况、历史城镇演变发展及现状特征,并提出目前区域—城镇层面存在的困境。第二部分(第3章):理念解析与保护方法构建。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梳理遗产廊道概念内涵;尝试提出廊道视角下流域历史城镇整体性保护方法以及区域—城镇层面的保护方法,为后文的实例讨论打下了基础。第三部分(第4、5章):实证分析与探索。第4章从区域层面入手,梳理流域历史城镇整体价值,结合涪江流域实例构建流域历史城镇“三主廊、五节点、三片区”整体性保护网络,提出历史保护、文化彰显、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建设举措。第5章从城镇层面入手,选取名城(平武县)、名镇(郪江古镇)、文化古镇(青堤古镇)作为城镇样本,探索不同层次城镇保护要点并总结保护、发展的具体措施。通过论文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分析了涪江流域历史城镇文化资源及历史价值,实现流域单元历史城镇整体价值认知,即历史沿革悠久、遗迹类型丰富、民俗文化多元等;(2)提出了廊道视角下流域历史城镇整体性保护原则及框架、区域—城镇层面的保护方法,即区域上构建流域遗产廊道整体性保护网络,城镇上结合个体特征实现文化载体保护及产业优化发展;(3)结合实证,提出了涪江流域历史城镇“一主廊、两次廊、五节点、多线路”整体性保护网络,以及名城-名镇-文化古镇层次的城镇保护发展重点及措施。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发展走向深入,机动车的快速发展在我国大、中、小城市都得到明显体现。以“车本位”作为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的引导思想,引起规模无序蔓延、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机非冲突、社会资源分配无序倾斜等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城市人居环境品质在处理好城市交通与人民生活健康的关系问题上产生冲突,亟待提升改善。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慢行生活又逐步回归人们的视野,慢行出行
学位
文化特色彰显与自然生态安全,是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追求的价值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我国开展了公园城市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强调了生态价值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中国深厚的城市文化,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诞生、演替、催化出多元的文化类型与文化景观,形成地域间各具特色的城市环境。历经四十年的快速城镇化,城市出现历史文化遗产建设性损坏、文化景观整体性缺失、地域文化特征式微等文化保护与利用问题,文脉割裂
学位
城镇化的快速进程不可避免的给城市生态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城市通风不畅所引发的城市空气质量问题和健康问题令人担忧,缓解城市生态问题刻不容缓。近年来,已有许多研究在讨论城市气候对风廊及城市规划的影响。但目前关于城市风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风廊的识别规划上,对风廊规划后的效能评估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风廊管控标准对风廊效能的影响研究。虽然在气象行业标准《QX/T 437-2018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城市
学位
中国历史村镇多依靠生态环境资源发展而来,与当地自然条件联系紧密,且村镇景观、村镇历史文化均受到当地生态条件影响。因此挖掘历史村镇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历史文化意义尤为重要。但随着改革开放,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差距也越来越大,乡村收缩现象也波及全国村镇,成为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必然阶段。在经济欠发达的历史村镇受此影响,其生态自然景观衰败现象显著;而为应对乡村收缩实施的村镇经济建设的措施又对历史村镇的
学位
伴随着近年来轨道交通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在轨道交通建设和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较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相比而言,国外在轨道交通建设的理论和方法论研究上成果较为丰富,其研究重点大多放在对站点建设和开发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的评估和多方利益的协调上,在实际建设中也具备更多开发TOD模式的条件,这一方面源于国外与国内在建设理念和人口规模上的差异,另一方面也与其践行利益至上的理念有关。国内研究则是随着轨
学位
2021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明确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多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多发、频发的趋势。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主要聚集地,气候变化对城市的负面影响往往会危及城市居民的生命健康。立足城市规划学科对城市风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更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
学位
在我国城乡二元体制发展模式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重城市轻乡村的发展形式,导致了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近年来,国家发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等政策全力支持村镇地区的发展,我国城乡关系也逐渐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融合发展转变。以往的村镇规划存在规划思路“城市偏向”特征、“模式化”规划针对性弱、“重单体,轻体系”等问题,无法有效
学位
城市绿地的可获得性与城市人群健康、社会和谐息息相关,确保城市居民公平、高效地获取与享用绿地服务是城市规划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高速发展,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张使得城市中的绿地空间被逐渐蚕食,城市社会的快速分化也使绿地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现有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长期以来以数量指标为中心的规划方式对绿地服务的可获得性与城市居民的需求关注不够,导致绿地服务供给与
学位
随着当前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快速推进,人们虽然在物质生活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享受和满足,但是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生活节奏也让城市居民承受了更多的身体和心理的耗损,导致越来越多的居民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并有不断加重的趋势。城市老旧社区在其高密度的建成环境,以及老旧滞后的公共空间建设的现实背景下,这一问题显得更加严峻。在这一背景下,要求我国社区发展需要从原有粗放式快速扩张转向对社区生活品质的追求。社区公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城镇化极大促进了城市发展,但乡村却长期滞后于城市。现状乡村产业发展落后,产业同质化,人地产关联性不强。新时代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乡村发展,尤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后,乡村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其中产业兴旺则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为关键的任务,也是促进乡村发展的基础。基于上述现实问题和时代背景,论文以产业变革型乡村为研究对象,尝试从业态发展、空间要素、规划技术三个层面入手,构建出一套产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