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产业结构与中等职业教育——基于最优人力资本结构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jan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两次招生低潮,第一次是1998年后,第二次是2011年后。现有研究多将其原因归结为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如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陈旧、与就业匹配度不高等。然而,在第一次招生低潮后,中等职业教育于2005年至2007年连续三年扩招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仅从中等职业教育本身无法解释这一阶段扩招的成功。有趣的是,在第二次招生低潮后,政府同样出台了免学费、提供奖助学金等一系列力度更大的稳招生政策,但其效果却大相径庭,招生人数连年下降。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职业教育扩招百万目标,部分地区因难以完成招生任务出台了一些激进政策,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基于最优人力资本结构的理论视角,从供给、需求两个维度研究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探讨未来中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基础,为深入研究提供必要的事实依据和理论支撑。第二部分是研究主体,分别分析了教育政策、产业结构对中等职业教育选择的影响,探究政策环境和市场需求如何作用于人力资本积累。第三部分是研究拓展,结合教育政策的重要影响和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探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导论,概述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创新。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下,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其对解释二战后部分西方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相继发展壮大,一部分人力资本积累较好的国家却堕入“中等收入陷阱”,其解释力受到挑战。为此,以林毅夫为代表的新结构经济学最优人资本结构理论应运而生。但是,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实际应用,目前基于最优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都较少,鲜有文献将供给和需求同时纳入最优人力资本结构分析框架,基于最优人力资本结构理论的实证研究更是屈指可数,亟需逐步丰富和完善。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从需求侧探讨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结构关系的研究相对缺乏,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困境产生原因的研究缺少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第二章对教育政策、产业结构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典型事实进行描述。第一,通过梳理我国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及中等职业教育的典型事实,基于新结构经济学比较优势理论和最优人力资本结构理论,将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变迁过程划分为政府主导,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和市场驱动、政府引导三个阶段。第二,伴随着我国第三产业跃居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中等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不一致性不断凸显,产业转型升级与中等职业教育困境同时发生。第三,在第二、三产业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就业部门时,劳动力市场对中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大幅下降,中等职业教育类型结构出现失衡。第三章运用最优人力资本结构理论,分析了教育政策、产业结构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第一,在社会环境给定的前提下,只有在接受中等职业学历教育的终身收入现值大于未接受中等职业学历教育的终身收入现值时,劳动者才愿意接受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在一个两期培训模型中,员工自愿支付培训成本的条件是第一期职业培训投资等于第二期员工的边际产值现值;企业愿意支付培训成本的条件是,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恰好等于投资培训的边际产值。第二,产业结构变迁通过物质资本投入影响人力资本需求结构,随着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相对于高技能、低技能劳动力而言,劳动力市场对于中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下降,而中技能劳动力需求下降将导致更多家庭降低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第三,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结构在每一时刻都实现最优匹配时,人力资本才能获得最高回报。第四章运用微观个体数据,基于双重差分策略考察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重要的中等职业教育政策——取消“统包统分”政策,对于中等职业教育选择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取消“统包统分”政策显著降低了适龄人员在初中毕业后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概率,并分析了产生该结果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该政策实施后,女性适龄人员相对于男性适龄人员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概率下降更多;城市适龄人员相对农村适龄人员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概率下降幅度更大。第五章研究产业结构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从总体上看,产业结构变化对中等职业教育需求有负向影响。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倒逼人力资本需求变化,进而导致2011年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锐减。需要关注的是,由于我国产业发展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产业结构对东、中、西部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性。对于预期收入增长慢的区域而言,该影响更加显著,伴随各省份三次产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该影响也呈现相应变化,这为产业结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选择提供了进一步的经验证据。第六章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的成人问卷数据,分析职业教育回报的类型差异。研究发现,在考虑了受教育年限、本地人身份、就职行业等因素后,职业培训能有效帮助最高学历为高中阶段(含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劳动力提高收入水平。本文的一个重要政策含义是,未来中国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而不断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仍有较大空间。然而,应避免通过在初中毕业分流时实行全国范围内的普职比达标“平均主义”来转移农村劳动剩余劳动力,一个更好的选择是在普职比不达标的区域,加大对高中阶段毕业生的职业培训力度,这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依据市场规律自愿向产业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以上研究,本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从理论层面,最优人力资本结构理论对中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有较强的解释力。第二,从现实层面,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三者呈现协同发展趋势。第三,从供给侧视角,取消“统包统分”政策会降低中等职业教育选择概率,导致中职教育发展出现第一次低潮,这说明教育政策对人力资本积累具有显著影响。第四,从需求侧视角,产业结构变迁会降低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概率,第二产业集聚的地区选择中职教育的意愿更强,产业结构对人力资本积累具有重要作用。最后,从供需结合视角,职业培训对于最高学历为高中阶段教育的劳动力而言是最优选择,注重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是推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路径。本研究的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较早运用最优人力资本结构理论分析中等职业教育问题;二是较为系统地解释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成因;三是比较了我国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可能路径并给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目的:1分析消鼾利气颗粒治疗OSAHS的有效成分、潜在效应靶点及相关通路;2探讨消鼾利气颗粒对OSAHS间歇低氧模型大鼠NF-κB、HIF-1通路的影响。方法:1消鼾利气颗粒治疗OSAHS网络药理学研究:利用TCMSP等数据库并结合文献研究获取消鼾利气颗粒有效成分,根据Swiss ADME等对有效成分进行筛选,导入Pubchem数据库中以获取成分的化学结构,并利用Swiss Target Pred
学位
研究背景:偏头痛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以中度或重度头痛和各种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偏头痛通常通过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来减轻疼痛或预防偏头痛发作。药物疗法在缓解头痛方面效果有限,而且经常伴有不良反应,而针灸疗法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在治疗和预防急性偏头痛发作方面都有充分的证据。然而,针灸缓解偏头痛的潜在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神经成像技术的进展为探索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潜在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的机会。研究目的:本
学位
目的本研究旨在以磷酸奥司他韦胶囊为对照药,评价抗病毒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的缩短病程/热程作用、中医证候改善作用,进一步验证抗病毒颗粒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为抗病毒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提供临床参考与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试验设计,于我国27家三级甲等医院筛选符合流行性感冒诊断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以1:1比例随机分配至抗病毒颗粒试验组或磷酸奥司他韦胶囊对照组,每组计划入组
学位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梳理中医学家、中医文献目录学家李茂如先生的学术成果,并对李茂如学术思想进行研究。本文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李茂如的学术人生加以梳理,介绍这位杏林耆宿如何立志学医,并终生献身中医的故事。其中,李茂如的学医过程和师承授受是本章的重点。李茂如从小受到很好的启蒙教育,曾在北京著名老字号药店——西鹤年堂学习,得到西鹤年堂主人刘一峰的赏识,被推荐进入由京城四大名医汪逢春主持的北京中药讲
学位
北京作为古代重要都城之一,长期处于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位,全国各地的商贩云集于此,药商药贩纷纷在北京立足发展,并逐步建立药铺。中药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当一个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有其行业组织的产生来维护行业利益。不论是会馆、商会还是同业公会,其都顺应着时代的发展而自然演化。本论文通过查找有关北京不同时期药业组织如“北京药行会馆”、“京师药行商会”、“北京国药业同业公会”的文献资料,探究其
学位
研究背景:根据2014年《清晨血压临床管理中国专家指导建议》,清晨血压通常指清晨醒后1h内、服药前、早餐前的家庭血压测量结果,或动态血压监测的起床后2h或06:00-10:00的血压均值。清晨高血压被定义为,家庭自测和动态血压监测清晨血压均值≥ 135/85 mmHg和(或)诊室测量清晨血压均值≥140/90 mmHg。无论是对高血压人群还是非高血压人群,清晨血压都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天血压水平。
学位
目的:通过对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以下简称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其主要内容,包括编排体例、避讳字、服药用语、语言特点等方面的整理研究,分析桂林古本选择何种版本的《伤寒论》作为底本实施造伪,并对桂林古本一书的条文进行详细考察。本文结合《脉经》《唐本伤寒论》《千金翼方》《金匮要略》等《伤寒论》《杂病论》的历代传本,通过逐条校读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条文,找出其中不符合汉代《伤寒
学位
目的《千金要方》是综合唐以前医学成就,结合孙思邈自身医学经验的唐代一部重要医学文献,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今之通行版本,即宋校本《备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中的目病内容,主要涉及方药条文96条,针灸条文77条以及医论等内容为研究重点,并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其它眼科相关内容为比较研究对象。搜集并整理先于《千金要方》时代的涉及眼目生理、病理以及眼病病因病机、诊治、预防等相关条文,以备
学位
研究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研究国医大师许润三教授经验方精简的处方“益坤内异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信号通路等。再通过分子对接方法对其进行进一步筛选,验证药物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益坤内异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主要活性成分、关键靶点,从而明确益坤内异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主要作用机制及通路。研究方法:应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P
学位
目的与意义: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四气五味理论,特别是五味理论对于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同样存在不少争议,不少学者认为五味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急需进一步完善,但尚无突破性进展。争议的原因在于中药药味标定方式的混乱和五味理论的普适性问题。本论文以《伤寒论》部分中药为例,通过对历代本草文献进行梳理,站在本草学的角度,结合医疗实践,旨在探究中药药味和五味理论的发生发展以及古人如何建立药味与功效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