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F1、PUM2为核心的分子网络调控胶质瘤细胞血管生成拟态的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e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恶性胶质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60%,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的特点使其难于根治、易复发。近年来,尽管手术、放疗、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等治疗方式在不断改善,但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依旧很差,患者死亡率极高。由于胶质瘤中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的存在,使临床中抗血管新生的药物很难达到预期疗效。近年来,对胶质瘤VM的分子调控网络及相应的靶向药物的研究成为了胶质瘤治疗领域的前沿热点。因此,本研究对胶质瘤VM的发生机制,以及相关的胶质瘤细胞生长、转移和侵袭等恶性生物学行为进行了深入探索。本研究的第一部分首先明确USF1、SNHG16和Linc00667等因子在胶质瘤组织与细胞中的表达水平,进一步研究因子间的调控关系及对胶质瘤细胞VM形成的影响。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发现USF1与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SNHG16和Linc00667的启动子区域存在潜在结合位点,应用数据库预测到SNHG16与miR-212-3p存在结合位点;Linc00667与miR-429存在结合位点;ALDH1A1是miR-212-3p与miR-429的潜在靶基因。通过构建敲减USF1表达的胶质瘤细胞,研究USF1转录调控SNHG16和Linc00667的表达,进一步明确SNHG16和Linc00667通过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 RNA)的方式与miRNAs相互作用,从而调节ALDH1A1的表达,最终介导胶质瘤VM形成的分子机制。第二部分首先明确UBE2I、PUM2、CEBPD和DSG2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通过生信分析和实验检测,发现PUM2上存在SUMO化位点,并且在对其位点突变和UBE2I的调控中发现PUM2参与调节胶质瘤VM形成。利用TCGA数据库中低级别胶质瘤组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组中的数据分析与PUM2和UBE2I相关的基因,并通过实验筛选出PUM2的下游基因CEPBD。接下来通过实验研究明确了CEPBD通过转录调控VM相关基因DSG2,进而介导胶质瘤VM形成的分子机制。本研究旨在阐明USF1和PUM2相关的分子调控网络在胶质瘤细胞VM形成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并探讨调控网络中胶质瘤VM形成的分子机制以及相应的治疗靶点,从而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研究方法:1.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USF1、SNHG16、Linc00667、miR-212-3p、miR-429、ALDH1A1、UBE2I、PUM2、CEBPD和DSG2的表达水平。2.Western blot检测USF1、ALDH1A1、UBE2I、PUM2、CEBPD、DSG2、VE-cadherin、Eph A2、MMP-2和MMP-14的表达水平。3.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检测USF1与SNHG16和Linc00667启动子区的结合作用;CEBPD与DSG2启动子区的结合作用。4.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SNHG16/miR-212-3p、Linc00667/miR-429、miR-212-3p/ALDH1A1 3’UTR、miR-429/ALDH1A1 3’UTR的结合作用及结合位点。5.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RIP)实验检测SNHG16/miR-212-3p和Linc00667/miR-429与Ago2蛋白的结合作用;RNA结合蛋白PUM2与CEBPD m RNA的结合作用。6.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检测PUM2与SUMO2/3蛋白的结合作用。7.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PUM2和SUMO2/3的核浆分布及其共定位。8.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Hstudio M4系统观察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三维管形成实验检测细胞VM形成能力、裸鼠移植瘤实验检测细胞成瘤能力、免疫组化实验检测胶质瘤组织中的VM形成能力。结果:1.USF1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敲减USF1显著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VM形成能力;USF1通过分别结合SNHG16与Linc00667的启动子区,促进SNHG16与Linc00667的表达。2.SNHG16与Linc00667在胶质瘤组织与细胞中高表达;敲减SNHG16或敲减Linc00667显著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VM形成能力。3.SNHG16通过结合miR-212-3p下调miR-212-3p,Linc00667通过结合miR-429以下调miR-429的表达。4.miR-212-3p与miR-429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低表达,过表达miR-212-3p或miR-429显著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VM形成能力。5.挽救实验验证SNHG16通过调控miR-212-3p,以及Linc00667通过调控miR-429,从而调节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VM形成能力。6.ALDH1A1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VM形成能力;敲减ALDH1A1显著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VM形成能力;miR-212-3p与miR-429通过与ALDH1A1 3’UTR结合调控ALDH1A1表达。7.USF1、SNHG16及Linc00667多个靶点的抑制剂单独或联合应用显著抑制裸鼠移植瘤模型的成瘤情况、增加裸鼠生存期、减少移植瘤组织内VM形成。8.UBE2I介导PUM2与SUMO2/3结合发生SUMO化,降解PUM2蛋白。9.UBE2I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敲减UBE2I显著抑制胶质瘤细胞的迁移、侵袭和VM形成能力。10.PUM2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低表达;过表达PUM2显著抑制胶质瘤细胞的迁移、侵袭和VM形成能力。11.PUM2通过结合CEBPD的m RNA抑制CEBPD的蛋白表达,从而抑制胶质瘤细胞的迁移、侵袭和VM形成能力。12.CEBPD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敲减CEBPD显著抑制胶质瘤细胞的迁移、侵袭和VM形成能力。13.DSG2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促进胶质瘤细胞的迁移、侵袭和VM形成能力;敲减DSG2显著抑制胶质瘤细胞的迁移、侵袭和VM形成能力。14.CEBPD通过转录调控DSG2的表达水平从而促进胶质瘤细胞的迁移、侵袭和VM形成能力。15.UBE2I、PUM2和CEBPD多个靶点的抑制剂与激动剂单独或联合应用显著抑制裸鼠移植瘤模型的成瘤情况、增加裸鼠生存期、减少移植瘤组织内VM形成。结论:1.USF1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促进胶质瘤细胞VM形成。2.胶质瘤细胞中高表达的USF1通过转录激活SNHG16与Linc00667的表达,从而促进胶质瘤细胞VM形成能力。3.胶质瘤细胞中高表达的SNHG16和Linc00667分别与miR-212-3p和miR-429结合,通过ce RNA机制增加ALDH1A1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促进胶质瘤细胞VM形成能力。4.USF1通过SNHG16/miR-212-3p和Linc00667/miR-429共同调控ALDH1A1,从而调控胶质瘤细胞VM形成等生物学行为。5.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的UBE2I介导PUM2与SUMO2/3结合发生SUMO化,并降解PUM2蛋白,从而促进胶质瘤细胞VM形成。6.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低表达的PUM2减弱了对CEBPD的m RNA翻译抑制作用,进而促进胶质瘤细胞VM形成能力。7.胶质瘤细胞中高表达的CEBPD通过转录促进DSG2的表达,从而促进胶质瘤细胞VM形成能力。8.SUMO化修饰PUM2通过调节CEBPD介导胶质瘤细胞VM形成等生物学行为。
其他文献
目的: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尽管综合应用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后的治疗效果已有提高,但其平均中位生存期仍仅有12-18个月。许多研究发现,肿瘤的生长与代谢过程,均需要新生血管的参与。因此,血管新生被认为是恶性肿瘤发生与演进的标志。胶质瘤是典型的血管依赖性实体肿瘤,其恶性程度和进展情况与其高血管新生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抗血管新生治疗已经成为胶质瘤治疗的重要方法。非编码
目的:胶质瘤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约占人脑原发性肿瘤的80%,致死率极高。临床研究发现胶质瘤为富血管性肿瘤,丰富的血供有利于肿瘤的恶性生长,因此抗血管生成治疗成为胶质瘤治疗的热点,但胶质瘤中血管生成拟态(VM)的存在可能是导致当前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SUMO化修饰是一类动态且可逆的蛋白翻译后修饰,可以通过调节底物蛋白稳定性及其亚细胞定位等方面来影响细胞功能
目的:乳腺癌(Breast cancer)是全球范围内女性群体中最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女性恶性肿瘤患者的25%,致死率在女性癌症中位居首位。据统计2018年,世界范围内新增确诊乳腺癌患者约210万例,约占总体肿瘤发病率的25%。乳腺癌难治在于其发病机制复杂和临床表现的异质性,临床症状多样和疗效不均一。已有大量文献对乳腺癌具体的发病机制和信号通路进行报道,但乳腺癌的治疗方法的研究仍缺乏突破性进展
目的:胶质瘤作为神经系统中最为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之一,具有显著的低生存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等特点,其中位生存期仅为12~15个月。虽然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方式在胶质瘤的治疗中已取得长足发展,然而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仍不甚乐观。于是,肿瘤的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进入了我们的视野。VM作为一种不依赖于机体内皮细胞的全新血流灌注系统,形态学上由
目的:肺癌是第二常见癌症,是导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2020年,全球肺癌死亡人数高达180万例,远高于其他癌症。肺癌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和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两大类,其中NSCLC占肺癌总发生率的80-85%。待临床确诊时有34%为Ⅰ和Ⅱ期,28%为Ⅲ期,38%为Ⅳ期,在各临床分期NS
目的: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且致死率最高的肿瘤之一,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其最常见的类型,约占75-85%。目前虽然有多种治疗HCC的手段,如肝移植、外科手术切除、介入化学栓塞或物理消融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但是HCC的早期症状隐匿,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总体治疗疗效不佳,因此,需要研发新的诊断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以提高HCC的早期确诊
目的: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指的是由于女性盆底支持组织力量薄弱,盆腔内脏器经由阴道脱出于体外的一组疾病。盆腔脏器脱垂的发生通常与盆底结构支持系统松弛息息相关。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寻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从而实现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可以延缓疾病进程,减轻患者的痛苦,具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在针对人体多个系统的多项研究结果显示,IGF-1的表达与成纤维细胞胶
目的:1、研究LUCAT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2、研究UPF 1通过调控LUCAT 1对Ⅰ型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周期、迁移及侵袭生物学行为的影响。3、观察LUCAT1对子宫内膜癌细胞PI3K/AKT通路蛋白的调节作用;4观察UPF 1通过调控LUCAT 1在体内对裸鼠移植瘤的生长速率的影响。5、探讨UPF1调控LUCAT1影响Ⅰ型子宫内膜癌细胞生物学行为机制。材料与方法:1、收集2017
目的:年龄是心力衰竭(HF)的主要危险因素。50岁以上的人群中大约有1%会受到HF的影响,而在75岁以上的人群中HF的患病率达8.4%。因此,HF已成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肌衰老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和生化特征,表现为左室心肌肥厚,心肌细胞数量的减少,心肌线粒体功能异常,心肌细胞的体积增加,脂质积累和纤维化区域的增加。纤维化是各种慢性疾病和衰老相关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是心肌病理重塑的最后标志。组
目的:轻度胎盘低灌注(Mild intrauterine hypoperfusion,MIUH)是多种孕中期母胎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包括宫内生长受限、双胎输血综合征、胎盘血管瘤以及子痫等等,对于母胎健康造成威胁。虽然轻度胎盘低灌注直接导致胎儿死亡的机率较低,但已经有研究表明,在孕中期受到MIUH影响的新生儿,其远期的学习记忆功能将会出现损伤。因此,研究孕中期MIUH暴露对于子代神经发育的影响具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