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法与主体性:皮尔斯符号学视阈下的翻译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nw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文社科领域,每一种理论思想的兴起都为翻译研究贡献了诸多研究方法和指导原则。因此,在皮尔斯离世一个多世纪后,当他的理论重新被学界重视,在各个学科的学者间引起强烈兴趣并形成热潮时,皮尔斯符号学进入译学研究似乎有了契机。在此之前,译学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索绪尔符号学的理论为基础,在“能指”与“所指”之间考察对应关系。那么,语言符号在翻译过程中除了符合“概念”与“音响形象”的一一对应外,是否还存在着一个第三者作为媒介来连接符号的转换呢?不同种类的语言符号在翻译过程中,其符号意义又是如何生成,如何传递,如何转换的呢?翻译研究的范围是否需要超脱纯粹语言学的领域,拓展到其他领域,甚至将“符际翻译”也纳入其中呢?这些问题似乎使翻译学研究迫切需要皮尔斯那种“纯化的实在论”。皮尔斯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用更具逻辑性的方法来审视翻译活动,将语言和思维描述为符号解释或符号意指过程。这一研究路径及其理论观点,值得译学界借鉴。
  皮尔斯符号学不再沿用笛卡尔的二元论,也并不认同洛克将一切思想都描述为经验或理念的内在感知。他将思想解释为一种由再现体、对象和解释项所构成的三元关系。思想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其观念无法自证或自明,需要一个后续的思想、符号或行动给予解释。本文旨在翻译学研究中,应用皮尔斯的三元符号观,去探究翻译活动中逻辑真理之客观有效性,而非语言符号意义之任意性,从而努力证明,就索绪尔强调的所指和能指之间的任意符号关系而言,皮尔斯的符号学关于思想建构能力的优势所在。本文以皮尔斯逻辑学和一般符号学理论体系为基础,采用文献法、历时论述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法,对构建翻译符号学理论框架和归纳逻辑符号学翻译法进行探讨,描述翻译活动中译者、目标语读者和源语作者的思维特征,尤其关注翻译过程中文本意义如何衍生。
  以符号学翻译观来看,用皮尔斯所说的符号“三分法”,即再现体、对象和解释项,以及“三个范畴”,即第一性(品质)、第二性(事实)和第三性(法则),来阐释翻译特性是非常有效的。当进行文学文本翻译时,译者会以翻译的第二性,即翻译事实为开端,然后逐步厘清文本存在于一个什么样的文化社群中。在这个过程中,文本的品质,也就是翻译的第一性具有重要的评估价值。而翻译的第三性,包括主流诗学、意识形态等因素与文学翻译之间的互动关系等,也需要被纳入翻译各个阶段的考察中,为文本“思想”的创造和传递提供条件和途径。翻译的过程除了符合“三个范畴”的特性外,还会按照相应的步骤进行,包括译者的观察和思辨,符号的编译和解码以及文本意义的衍生。语言符号在翻译中,经历了符号的意指过程,不可能与原先的解释项内容保持数和量的对等。因此, 本文的结论是翻译对等与符号关系有着必然联系,不论从过程还是结果来看,翻译行为都是为了在不同层面获得“三个范畴”的对等。在寻求对等的过程中,翻译各方的行为都涉及他们所在的特定社群的内部言语整合和外部人际交往,该社群内部的符号伦理因素会直接影响译者伦理也进而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
  符号学翻译观以研究文本意义的释放为核心,其开放性和包容性,以及对“意义无限衍生”的不断深入探究,将会使不同学派的理念,在符号学翻译研究的框架下达成交流和融合,也将促使符号学翻译观自身,在科学精神驱动下其向外的延伸,同时在人文情感作用下又向内拓展。正是在这两者聚合的作用力下,符号学翻译理念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其他文献
历史上,日本对中国和朝鲜半岛的侵略是中朝韩三国人民的共有记忆,长久的艰苦奋战、受尽压迫的痛苦、社会的动荡不安都让抗战的历史刻骨铭心。而在浴血奋战过程中,整个民族奋起反抗的面貌、无数英雄烈士不畏牺牲的抗战故事,展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操,成为了最振奋民族心和爱国心的宝贵精神财富。于是记录呈现这段可歌可泣历史的文学主题应运而生,抗日叙事成为了中朝韩共有的、且重要的文学主题。随着历史的前进和时间
学位
作为美国非裔女性文学的重要代表,托尼·莫里森(1931-2019)与艾丽丝·沃克(1944-)在作品中主要反映了底层黑人女性的困境,表达了对被边缘化的种族生存之思考。她们不仅关注受压迫的黑人女性,更注重黑人女性对之做出的反抗。托尼·莫里森的《爱》(2003)与艾丽丝·沃克的《父亲的微笑之光》(1998)均呈现了黑人男性对黑人女性的压迫,以及黑人女性的对抗性策略,并揭露了潜藏其中的黑人种族内部问题。
学位
外语课堂教学中母语与目标语的选择问题,一直是外语教学领域争论的热点。近年来,部分高校鼓励英语教师采用“全英授课”的方式进行大学英语教学,这一做法在老师和学生中均引起争议。学生是学习环节的中心和主体,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于英语课堂语言使用的看法和选择,探讨影响其选择的原因,有助于大学英语教师制定更科学的课堂语言规则,提高教学效果。虽然关于英语课堂语言选择和动机的研究不少,但很少有在二语动机理论的系统框架
学位
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学术交流的迫切需要,研究生掌握英语,特别是英语口语变得非常重要。但长期以来,在大学外语教学实践中,英语口语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在研究生阶段尤为明显。因此,了解研究生阶段学生的口语现状,并分析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探寻提高研究生英语口语表现的有效方式。  然而,现有研究大都集中于用调查问卷研究本科学生口语现状,涉及研究生的研究较为稀少。本科学生英语口语表现影响因素
学位
目前,二语交际意愿的主流研究仍以MacIntyre的金字塔模型为理论依据,探讨情感、环境、社会等因素与交际意愿的关系及其对二语交际的影响,而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沿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法等。随着二语交际意愿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二语交际意愿具有动态分布的特点,而受限于传统的研究方法,交际过程中的二语交际意愿呈现的动态特征仍有待进一步考究。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以动态系统理论为理论框架,
作为世界上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几乎莎士比亚戏剧方方面面都受到了莎学研究者的注视。然而,舞蹈这一频繁出现在莎剧中的元素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舞蹈在莎剧中随处可见,从角色对话中提到的舞蹈,到戏剧中有目的地展现过的舞蹈场景,甚至在悲剧中也有舞蹈的身影。尽管已有学者注意到莎剧与舞蹈的密切联系,关于莎士比亚与舞蹈的文学性研究书籍仅有艾伦·布里森登的《莎士比亚与舞蹈》这一本。因此,关于舞蹈在莎剧中的作用仍有待系
学位
回指在指称研究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已有大部分研究倾向于数量最多且具有显性衔接功能的直接回指,相比之下,其它特殊类型的回指形式却鲜有关注。间接回指和事件回指是回指研究的两个重要分支,但因其数量占比较小,衔接分析较为隐性复杂,间接回指和事件回指研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关于间接回指和事件回指在教学中对阅读理解的影响也缺乏讨论,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正是这些隐性复杂的特殊回指形式给读者的阅读
学位
娜恩·谢泼德是苏格兰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也是首位肖像被印上英镑的苏格兰女作家。她于二十世纪初共创作了三部小说,分别是《采石场林》,《晴雨匣》和《格兰扁通道》。目睹过祖父一辈的贫苦生活,谢泼德在小说中描写了经济萧条和战争背景下苏格兰东北部下层人民的生存境遇和选择矛盾。对于谢泼德小说的解读,批评界多聚焦于她的某部作品,且研究大多围绕女性问题,因而缺少对其小说的整体性关注。本论文尝试运用阿克尔
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创作了诸多佳作。《丰乳肥臀》是其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在文化外宣的背景下,翻译研究和翻译质量评价应该得到足够重视。就翻译质量评估而言,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集客观性、科学性及系统性于一体,该理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运用各种不同的参数,不仅研究了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且基于此,有效对翻译质量进行相对客观真实的评价。  此前,虽然有学者对豪斯的翻译质量
学位
英语写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产出性技能,能充分反映一个人的英语语言水平,在高考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在高中阶段,英语写作也被当作主要的学习内容之一。但在农村地区,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和教育理念落后,英语写作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发展而来的教学方式,其有效性得到了很多研究的证明。其中有一些英语写作研究虽然证明了支架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但大多数的研究对象为城市学生而非农村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