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立走向融合——对《雨王汉德森》的主题分析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mengxiao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索尔·贝娄是一位人文主义作家以及他的小说《雨王汉德森》。同时,该部分也强调了研究《雨王汉德森》的意义。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在中国,当我们的生活也在走向富裕的时候,我们要怎样看待个人与他者的关系以及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精神危机。 第二部分通过对汉德森精神历程的分析,我们看到了汉德森由一个反抗者向一个接受者的转变过程。在物质上,汉德森极为富有。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汉德森感到自己的无用正是源于其拥有的强大经济实力。因此,他觉得自己无法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生活。但是,经过了非洲旅行之后,他能够面对现实了。他知道自己所需要的是爱——爱现实、爱他人。在这种强烈情感的支配下,汉德森返回了美国并准备在现实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三部分是结论,总结了贝娄在《雨王汉德森》中有关自我与世界关系的观点。从中我们看到,在面对自我与世界的矛盾面前,一方面我们要实现自我的价值,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要用爱来包容别人,建立自我与他者融洽的关系,最终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继文化模式产生后,翻译研究便朝着“文化转向”的潮流发展。文本中的文化元素被日益突显出来。2004年张南峰教授将艾克西拉针对文化专有项翻译提出的十一种策略(以下简称艾氏策
酒神,一向是西方艺术的最根本的永恒原型。悲剧艺术无论就其根源还是就其性质而言,都是一种酒神艺术,其根本的精神乃是一种酒神精神。尼采认为,希腊悲剧的主角一直是酒神,他们都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Mansfield)——著名短篇小说作家。她的作品无论是人生场景的片断描写,或是心灵瞬间的捕捉,几乎都是匠心独运的精品。她不断在作品中实现和运用的
本文分导言、三个章节和结语共五部分。导言部分表明了作者撰写本文的意图,并概述了选题的重要性。第一章是对犹太和犹太民族性在现实和文学领域的历史回顾,追溯了在历史上犹太
  本文拟从“戏剧性”出发来赏析《洛丽塔》的艺术价值。为了研究的便利,“戏剧性”在本文中被赋予“戏剧世界”(“戏剧的世界”)和“戏剧人间”(“人生如戏”)两方面的含义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的主体已不仅局限于译者,读者的地位逐渐上升,已成为影响翻译过程的又一不可忽视的重要主体。接受美学提出的“读者中心”强调读者的接受与期待,对翻
文学翻译是翻译的重头戏。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既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之一。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我们把这种差异定义为文
《论语》在中国的哲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自1809年世界上第一个《论语》英译本在印度诞生以来,海内外学者对《论语》翻译的学习研究就不曾间断过。  本文研究英译《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