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所安的中国文学英译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gen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宇文所安(StephenOwen,1946-)是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和翻译家,以中国古典文学和文论研究蜚声国际汉学界。与其他西方汉学家或翻译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长期致力于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深入且广泛的编选与译介,中国古典文学的译研紧密结合,译作成果丰硕且影响深远,不仅涵盖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也包括中国古代经典文论。他编译的《诺顿中国文选》与《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这两部英译选集不仅是西方各大学东亚文学和文论研究指定书目,也成为英语世界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文论的权威选本,堪称英译中国文学选集的里程碑之作。宇文所安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文论的外译和对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的研究目的为依据比较文学研究的他者视野理论,以用一种共时描写和历时比较的研究方法以及描述翻译学研究思想,结合宇文所安的汉学研究特点,对宇文所安的中国文学英译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研究内容主要从宇文所安的《诺顿中国文选》和《中国文论:英译和评论》着手,从文学选集的编译、中国古典文论经典著作的诗学翻译与阐释以及文学英译的西方视野这三个层面展开,在文本细读以及比较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他者视野”下宇文所安的中国文学英译思想和实践。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宇文所安的《诺顿中国文选》体现了其独树一帜的中国古典文学编译思想和策略。他者的视野下能动建构了文学文本家族以及重新勾勒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整体图景。2.他独具特性的文论诗学英译与阐释,采用了一种语文学的英译模式,通过中西文论的双向阐发,重塑了古典文论话语的内涵和结构,为英语读者呈现了古代文论的文化语境并传播了译者自身独特的学术视野,极大促进了中国古代文论在西方的接受和传播。3.宇文所安是一个成长于西方语境的学者,身处中西文化相遇的重光叠影中,长期浸淫于西方认识论以及方法论之下,这些因素也深刻影响了其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编译观与翻译观。宇文所安用其所受的西方文化熏陶以及在其所处西方文化中从外部来反观中国文学,通过文本细读,以一种“他者”的身份来审视、解读和英译中国文学,展现了他独特的西方视野。他的这种西方视野使得他以别具一格的洞察力发掘出中国文学中被遮蔽以及国人常忽视之处,给西方世界呈现出中国古典文学真实、立体、生动且富有生命力的文学面貌,积极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中国声音以及讲述了中国故事。4.“他者”的身份以及西方固有的思维方式影响之下,宇文所安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跨文化阐释与英译也不可避免产生了一些文化误读和局限,这为中国文学英译与海外传播的研究提供了启示。
  论文分七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与创新。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对宇文所安本人及其著作进行介绍并对先前国内外宇文所安的中国文学英译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三章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他者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第四章在回顾20世纪后期北美中国古典文学英译选集的基础上,将宇文所安编译的《诺顿中国文选》置于其汉学研究的大背景中来考察,同时兼与汉学家白之以及梅维恒编撰的两部文选进行比较和评析,进而重点论述了宇文所安独树一帜的文学编译思想以及《诺顿中国文选》的经典化因素。第五章论述了宇文所安的中国古典文论英译。首先探讨其古典文论作品的编译思想,然后选取《文赋》、《文心雕龙》、《二十四诗品》这几部经典文论,从比较的视阈揭示他的文论研究与英译如何通过中西文论的双向阐发,为英语读者呈现古代文论的文化语境以及文论的诗学内涵。第六章主要选取古典诗歌的译作、文学作品《金石录后序》以及英译过程的副文本因素来揭示译者不同文化眼睛下英译中国文学的新火花、新发现以及独具的西方视野,并指出“他者视野”文化过滤之下的文化误读和形象变异。第七章为结语。该部分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回顾和思考,并提出宇文所安对中国文学的英译给我们提供了与国人不同,另一种“讲好中国故事“以及“传播中国声音”的路径和方法,切实得到了英美文化系统读者们的认同和接受。
其他文献
国家形象对国家在对外交往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国家形象能够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沟通。我国关于国家形象建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国家形象的他建,而中国国家形象的自我建构研究相对来说还不够丰富。加强国家形象的自我建构对提升国家话语能力,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会上,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
学位
隐喻在国家话语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国家话语的海外传播中,译者准确地理解其中的隐喻并进行恰切的翻译,是有效传达国家意志的必要前提。  为使国际社会接受我国的全球治理理念,话语生产者倾向于借助隐喻构建国家话语。本论文运用语篇隐喻理论研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的语篇隐喻及其翻译,试图考察在我国外交话语和精神文明话语中,隐喻是如何惠及语篇组织的,相关隐喻又该如何翻译。首先,本论文作者选出外
学位
本文探讨了六部19世纪英国小说及其为母语非英语的高中和成人读者设计的简写本在词汇丰富性方面的差异,旨在回答两个问题,即1)、小说原著和简写本在词汇密度、词汇多样性和词汇复杂性方面有哪些差异,2)、哪些简写策略导致了这些差异。  本文总结了前人在传统语法、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和词汇丰富性理论下提出的简化方法,并运用词汇丰富性的理论作为框架来探讨问题。研究过程包括选择合适的语料来构建原著语料库
学位
钦努阿·阿切贝是尼日利亚著名小说家、诗人和评论家,被誉为“非洲现代文学之父”。他的作品致力于纠正被扭曲的非洲形象,恢复非洲人民的自信心和尊严。他的小说代表作《瓦解》、《动荡》和《神箭》合称非洲三部曲。《瓦解》是非洲文学中被广泛阅读的作品,也被认为是对康拉德《黑暗之心》的一个回应。《神箭》在题材和时代背景上都紧接《瓦解》,两部作品一同再现了殖民统治前中后期尼日利亚伊博族人民的生活图景。研究者认为,把
权力关系一直是儿童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图画书领域,当代文学评论家密切关注成人作家和插图画家是如何通过构建文本和图像叙事,从而达到教化隐含的儿童读者的目的。在此类研究中,玛利亚·妮可拉杰娃提出的“成人规范”理论影响深远,它试图揭示成人价值与规范是如何置于儿童叙事当中并发挥作用。然而英国作家和插画家约翰·伯宁罕(1936-2019)的图画书使得围绕儿童文学主流权力话语的研究变得更为复杂。  本文
学位
国际生态话语分析(何伟、魏榕2017a,2017b)属于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它探讨语言与国际社会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语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目前,国际生态话语分析仍处于理论建构阶段,学界对其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本文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对中美贸易冲突相关的新闻报道进行比较研究。  论文以《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在2018年3月20日至26日各六篇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材料。在“和而不同,互爱互利”
本文以现代主义作家E.M.福斯特的小说《莫里斯》为研究对象。这个故事传达了作者的同性恋欲望,挑战了强迫性异性恋,并提出了跨阶级同性恋爱情的理想。然而,它在塑造女性形象时沿用了性别刻板印象;在对下层男性的刻画中,体现了同强加在女性角色身上相似的压迫和异化。  通过借鉴性别研究里对厌女情结和二元对立的批评和美国学者伊芙·塞奇威克对三角关系的研究,以及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塑造、等级关系和三角关系,本文探
学位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学生占学生主体的很大比例。在英语学习方面,维吾尔族学生和汉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因为英语是他们的第三语言(L3)。L3(英语)的学习过程和机制比学习L2(汉语)要复杂得多。在学生母语(维吾尔语)和汉语(国语)的影响下,L3(英语)的习得不仅受语言迁移的影响,而且受其心理因素的影响。以往研究表明,学习者的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感知语言距离(PLD)直接影响目标语的习得。因此,P
本文基于德国功能学派的目的论和外宣“三贴近”原则,研究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和第二卷)及其英译本。目的论作为本文的核心理论与外宣“三贴近”原则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用于研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和第二卷)翻译是否达到了翻译目的以及翻译中主要用了哪些翻译技巧。本文共分为5个部分。第一章对本研究做了简要介绍。第二章回顾了前人在政论外宣翻译、外宣“三贴近”原则、目的论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以及《习
学位
法律词语是表征法律事体和法律事件概念的象征性符号单位(symbolicunit)。法律词语研究是法律语言本体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了解法律语言的特征和规律提供了通达入口。已有法律词语研究多从结构主义或功能主义理论视角切入,探讨法律词语的语义属性和功能特征,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法律词语研究还比较缺乏,尤其缺少对法律词语的概念结构和意义建构的系统性认知探讨。  刑事法律是中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