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动物模型对比观察宿主对四种不同盆底重建修复材料的组织反应,评价各种修复材料的性能,为临床进行修复材料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制作动物腹壁缺损模型,植入四种不同的修复材料进行修补。四种材料分别为:聚丙烯补片,自体阔筋膜,异体阔筋膜,康派特医用胶,并以此分为A,B,C,D四组进行对比观察。分别于术后1周、2周、4周、8周、12周将所植入的材料连同其周围5mm范围的宿主组织取出,进行大体及光镜下组织学观察。
结果:所有动物腹壁在修复材料植入点及其周围均无疝发生,且无积液和侵蚀现象。其中B组(自体阔筋膜组)中一只动物于术后一周发现植入材料表面形成脓肿;C组(异体阔筋膜组)中一只动物于术后一周发现植入材料与肠管粘连,一只于术后两周发现植入材料与肠管粘连。术后两周内A组(聚丙烯补片组)、B组和D组(康派特医用胶组)炎症反应无明显差异,C组炎症反应明显重于A组、B组和D组;两周后各组炎症反应均明显减轻,且无明显差异。A组、C组异物反应明显重于B组、D组。A组新生血管数明显多于B组和C组;B组、C组之间无明显差异,D组新生血管数介于A组与B组、C组之间。术后四周内各组胶原沉积以细胞为主,之后逐渐向胶原为主进行过渡,其中A组胶原形成更为有序。
结论:聚丙烯补片具有炎症反应轻、利于新生血管生成及胶原形成等优点,但同时具有异物反应较重之不足;自体材料为相对理想的修复材料,但材料采集时将不可避免的造成自体采集部位新的创伤;同种异体材料炎症反应及异物反应均较重;医用胶具有炎症反应及异物反应轻,止血效果好,新生血管形成好及胶原沉积较好的优势,但随着其逐渐降解、吸收,对受损部位的修复功能亦逐渐降低,故其作为支架存留于体内多长时间才能使宿主组织在其内充分生长仍旧是值得进一步研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