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胁迫(盐胁,热胁,渗透胁迫)对两种海洋浮游植物的影响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测定叶绿素荧光动力学、SOD活性和Pro含量,研究了盐胁、热胁和渗透胁迫对简单角刺藻(Chaetocerosgracilis)和小球藻(Chlorellaminutissima)的影响。实验确定角刺藻的最适生长盐度范围为10‰~15‰,在10‰时生长最好;小球藻的最适生长盐度范围为20‰~35‰,在25‰时生长最好。盐胁可以导致两种藻的Fv/Fm,Fv’/Fm’,qP和ΦPSⅡ下降,qN上升,说明盐胁可以使两种藻的PSⅡ光合活性受到抑制,两种藻可以通过提高热耗散来保护PSⅡ。渗透胁迫导致角刺藻的Fv/Fm降低,对小球藻的Fv/Fm和Fv’/Fm’无明显影响,但可导致小球藻的qP和ΦPSⅡ降低以及qP升高,盐胁可以加剧渗透胁迫的作用。热胁可以导致两种藻Fv/Fm的降低和Fo的升高,说明热胁可以抑制两种藻的光合作用。但当温度为35℃时角刺藻的Fv/Fm有轻微的升高,可能是此温度活化了角刺藻的类囊体膜从而促进电子传递的缘故。高盐时热胁导致的两种藻Fv/Fm降低的程度比最适盐度时低,说明盐胁可以提高这两种藻对热胁的抗性。
其他文献
摘 要: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以“儿童的立场”为主,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借动态生成调整预设,据课堂反馈深入反思。教学才会有效,课堂才会生成精彩。  关键词: 儿童视角 个性差异 动态生成 课堂反馈  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孩子反复诵读文本,适时将文章中描写人物的相关语句或横向或纵向地放在一起让学生来品读、把玩、咀嚼,学生在感受人物形象、品评人物性格的同时初步地领悟文章的写作特色。
该文依据文献报导的人GP三种同工酶氨基酸序列,应用计算机信息分析技术比较得出人GPBB特异性片段,并对其进行抗原表位的多参数预测,寻找特异性抗原表位.然后根据预测结果,应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语言愈来愈被广大教师所重视,上好一堂课,教师的语言至关重要,可以说,教学语言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们课堂教学的成败。  一、教学语言要讲究启发疏导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去点燃学生的好奇的火花,去打开学生思
在旋转机械中,经常会涉及到对发动机转速的测量,并要求转速测量的实时性与正确性。转速的检测与控制在工业过程的实时控制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它对系统的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
在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中,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术的一个固有缺点是具有较高峰均功率比(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PAPR),同时
摘 要: 作业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课堂教学的及时巩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要抓住契机来推动作业改革,使课程改革发挥整体功能,就要做到:作业布置要联系实际生活,要激发学习兴趣,要尊重个性差异,要发展学生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作业布置 优质作业  大教育家孔子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学而时习之”的精辟论说,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必须及时巩固消化
适应是感觉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之一.感觉系统中神经元的适应使得细胞能够用有限的发放频率编码大范围的感官刺激.尽管研究者们在大脑皮层的多个区域都发现神经元对重复刺激呈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而以国学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也得到了应有的体现,不论是经典名著人物故事,抑或是建筑、绘画、谚语、民俗,可以说,小学语文中所遴选的优秀的国学内容,是小学生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更有大量国学内容遍布在课文后面的“日积月累”部分;再有,国学的内容分布面较广,除古典诗词与经典名著等外,还涉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人物、风俗节日、
鹅卵黄性腹膜炎,是主要发生于产蛋种鹅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产蛋母鹅会因为该病的发生出现生产性能下降、绝产甚至死亡,从而对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外膜蛋白A是广泛存在于革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各种竞争日益激烈,只有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个人潜能。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本着上述宗旨,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转变自己教学方式的同时,我把“自主、合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