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住区空间形态与地形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co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稳步推进,我国山地住区发展潜力得到了极大释放,高品质的山地人居环境得到初步彰显。然而在专注于追求经济效益的特定时期里,这一事业却面临着“破坏性建设”“设计平原化”等问题的较大影响。山地住区是我国新时代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对象。作为山地住区建设的重要载体与支撑系统,其空间形态与地形环境的良好协调互动,是山地人居环境高质量建设、持续引领山地区域城市化水平高质量提升的重要前提。在此背景下,从空间形态与地形环境切入,对山地住区空间形态与地形环境系统间的协调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与量化评价体系的构建。通过研究背景的分析明确了山地住区空间形态与地形环境良好协调互动对于山地人居环境高质量建设的重要性。综述分析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后,进一步分析山地住区空间形态和地形环境的耦合协调基础,明确其耦合机制及耦合研究思路。参考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从台地划分、道路布局、建筑布局、建筑四个维度衡量山地住区空间形态,从高程、坡度、坡向三个维度衡量山地住区地形环境,以此构建了山地住区空间形态与地形环境系统间的耦合协调量化评价体系。第二部分为实证分析。选取典型山地城市重庆中心城区在1949-1957年、1958-1977年、1978-1997年和1998-2017年四个时段内的20个山地住区作为样本对象,对山地住区空间形态与地形环境两个系统的进行定量化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通过综合评价指数分析、耦合度分析和耦合协调度分析,参照耦合协调评价判定标准,认为山地住区空间形态与地形环境存在明显的耦合关联性,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从相对协调转为相对不协调,从中级协调空间形态优势型转为濒临失调地形环境优势型,目前存在较大的耦合协调发展空间。之后,结合重庆中心城区发展建设背景及其山地住区具体的数据指标测度情况,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为应对策略。针对性地提出基于耦合协调关系的山地住区空间形态塑造策略,以期促进空间形态与地形环境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也为未来的山地住区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
其他文献
我国广袤的大地上分布着众多文化迥异、形态鲜明的历史文化名镇。在社会经济、人文地理等内外合力作用下,这些历史文化名镇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形态和丰富的文化景观,几经演变仍煜煜生辉。随着新型城镇化的脚步加快,这些城尾村首的历史文化名镇在新时期如何保护发展,如何正确认识、进而保护延续名镇的空间环境成为当下重要的研究议题。遵义市湄潭县永兴镇是黔北地区颇具代表的古镇之一,因其繁荣的商业贸易历史上曾盛极一时。200
学位
针对我国大城市郊区新城规划建设普遍面对的产城关系及空间合理布局问题,本文立足上海“十四五”时期新发展格局,通过人口、企业传统调查数据和手机LBS新数据建构多重数据参照系;进而从“人-居-业”叠合视角解析临港新城产业-人居空间布局特征、发展趋势和“产城融合”导向的规划启示。研究表明,临港新城地区产城关系具有板块化空间组织特征,产业园区发展对城区人口增长的贡献率相对有限、人群空间分异显著,但各组团空间
学位
在新型城镇化与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各省市依照脱贫攻坚战略已建成大量乡村安置社区,为贫困居民或失地农民提供新居地,是我国特有的过渡型社区。其中重庆市依托生态扶贫搬迁行动至今共安置约200个乡村安置社区,尽管扶贫收效显著,但社区二次衰败的问题仍为严峻。而在国际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社区发展的综合指导作用,以及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乡村的现代化与人的城镇化的背景下,亟待回答如何以规划与更新的方式促
学位
在生态保护红线和耕地红线的限制下,城乡建设空间紧束,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乡村地区劳动人口大量流失,大量农田撂荒,农宅闲置,集体建设用地荒废等问题进一步凸显。“十四五”规划强调“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盘活乡村地区闲置土地,提高用地效率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基于此,如何提高乡村存量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成为本文的研究问题,根据“挖掘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本文选取生态保护与乡村建设矛盾
学位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扩大了我国的网购消费者规模,部分消费者已经对网络购物产生依赖性。我国2020年的网上零售总额已经达到117601.3亿元,比2019年增长了10.60%。为了能够抓住机遇并占领市场,各类电商企业都在致力于构建或者优化自身的物流配送体系。跟第三方物流合作的电商公司,常常会面临着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烦恼,因此企业自建物流配送体系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但是自建物流需要大量的成本和时间
学位
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发展“内涵式”转型,回归日常生活空间的研究已成学界热点。作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场所,社区公共空间在以往更新中存在空间过度类型化、空间文化价值低估和低效空间使用不足等普遍性问题。山地城市社区虽具有典型特征而营造特色不足,这源于山地城市社区更新中缺乏整体价值认知和对人—空间—活动三者之间关联性的准确判断,往往只关注到社区物质空间或居民本身的研究,忽视了居民与公共空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空
学位
当前,我国城镇化由快速发展逐步转向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人民生活进入高品质提升的新时期,城市规划建设进入生态优先、回归人本、注重品质的新阶段。在公众生活水平和游憩需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城市建设中人民生活环境品质提升要求和公共空间资源日益减少的矛盾逐步显露出来。城市公共游憩空间作为人们日常游憩生活的重要载体,其品质的高低关乎市民生活获得感和满足感,是衡量城市宜居环境品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规划建设与城
学位
阳泉市地处山西省中东部、连接晋冀,古称“晋东雄绕”。全境山丘纵横,地势复杂,在民族迁徙、文化冲突交融以及战争的长期影响下逐渐形成多元文化。现存45个中国传统村落便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和文化圈层互动过程中,形成了多样、鲜明的地域空间特征。本文以山西省阳泉市45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空间基因作为理论与技术支撑,来认知传统村落空间特征。从普适性的物质要素划分转向在地性、综合性的研究方式,探究传统村落空
学位
中国工人村社区作为单位制时期的产物,在历经中国社会经济制度变革、产业结构转型、城市空间快速扩展等多重要素的发展后,其职住空间关系逐渐从最初职住平衡的状态转向职住空间失衡。在中国存量更新和高质量城市空间治理背景下,以工人村社区为代表的老旧单位社区已然成为目前城市更新治理和弱势群体住房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社区居民就业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出发去关注工人村社区当前的职住关系状况以及城市空间要素影响机理则是
学位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乡村大多位于山高谷深、地僻人稀之地,交通不便、产业落后、人居环境条件艰苦,但却保存着最灿烂多彩、古朴原真的民族文化。如何通过民族村落空间的有效调理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提升空间生产能力,实现乡村振兴与民族文化的健康良性发展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乡村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引入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不仅关注空间的物质性,更考虑空间中的个体及政治社会关系,将民族村落整体空间划分为物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