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急性左旋多巴冲击试验观察帕金森病运动亚型的不稳定性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er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帕金森病的运动分型方法有很多种,然而这些分型方法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缺陷,运动亚型的不稳定性是其中之一,这种不稳定特性可能影响临床预后判断或治疗决策。通过左旋多巴冲击试验(ALCT)来观察帕金森病患者运动亚型的变化特点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因此,本研究观察总体和不同运动分型的帕金森病患者在ALCT过程中运动亚型的稳定性,比较不同稳定性模式患者之间其他帕金森病相关特征是否有差异。[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11月到2021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进行ALCT的42例帕金森病患者。1)分析ALCT过程中所有帕金森病患者运动亚型的变化规律;2)根据关期运动症状分为震颤为主型(TD)、混合型(IT)、姿势步态障碍型(PIGD),并比较:①稳定型、波动型和变化型的比例差异以及PD相关特征之间的差异;②首次发生变化的时间、回到基线分型的时间差异;③发生亚型变化的次数占总的评估次数的比例;3)根据研究对象的运动亚型是否发生转化分为稳定型、不稳定型;不稳定型中:根据ALCT结束时运动亚型是否与基线运动亚型一致,进一步分为波动型和变化型,根据运动亚型变化过程分为简单变化型和复杂变化型。分别比较以上不同分型方法各型之间PD相关特征之间的差异。[结果]1.ALCT过程中所有帕金森病患者运动亚型的转化特点:ALCT过程中,三种运动亚型(TD、IT、PIGD)均可发生变化,且每种运动亚型都可转化为另外两种亚型;ALCT前半小时内运动亚型转化的频率最高(48%),几乎所有转化均发生在前两个小时内(92%);在ALCT过程中,随时间的增加PIGD亚型明显增多,IT、TD亚型减少,在90分钟时达到最高(最低点)后逐渐回到原来的例数水平。2.不同基线亚型(TD、IT、PIGD)中比较:在ALCT中,首次发生变化的时间TD和IT比PIGD早[TD:30(30,60),IT:30(30,60),PIGD:90(60,120),p=0.022];回到基线分型的时间TD比PIGD晚[TD:180(150,232.5),PIGD:120(120,142.5),p=0.042]。三个型中发生亚型变化的次数占总的评估次数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亚型转变模式各型之间PD相关特征的差异:稳定型17例,不稳定型25例;稳定型UPDRSIII总评分最大改善率低于不稳定型(稳定型:0.38±0.13;不稳定型:0.54±0.18,p=0.004);稳定型除外姿势运动震颤的运动评分的最大改善率低于不稳定型(稳定型:0.39±0.14;不稳定型:0.53±0.18,p=0.009);稳定型患者自我报告的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紊乱(RBD)阳性率比不稳定型的阳性率更低(稳定型:11.8%;不稳定型:52.0%,p=0.010);稳定型嗅觉减退量表(HRS)评分高于不稳定型[稳定型:24.00(19.00,24.00);不稳定型:20(15.00,23.00),p=0.025];其余帕金森病相关特征在稳定型与不稳定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中,波动型11例,变化型14例;简单变化型12例,复杂变化型13例。波动型和变化型在所有PD相关特征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简单变化型和复杂变化型在所有PD相关的特征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简单变化型与复杂变化型关于是否回到最初的分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帕金森病TD/IT/PIGD运动亚型不稳定,ALCT是一个观察窗口,可以观察到这种运动亚型的不稳定性;2.TD/IT/PIGD运动亚型不稳定性表现为:ALCT观察期间,前半小时发生亚型转化的频率最高,前两个小时容易发生亚型转化;亚型转化有从TD到PIGD的趋势;3.基线运动亚型不同的患者在ALCT中的稳定性不同,表现为PIGD最稳定,IT最不稳定;4.稳定型与不稳定型之间在PD相关特征存在差异,表现为稳定型UPDRSⅢ总评分最大改善率低于不稳定型;稳定型患者自我报告的RBD阳性率比不稳定型的阳性率更低;稳定型嗅觉减退量表评分高于不稳定型;5.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与药物反应、病理起源等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对比集采与原研氯吡格雷在治疗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中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为进一步在临床上全面推广集采氯吡格雷提供可靠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行PCI手术治疗的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在服用氯吡格雷前,通过CYP2C19基因检测技术测得基因表型,将研究对象分为快代谢型(CYP2C19*1*1)、中代谢型(CY
学位
[目 的]在探讨云南地区局灶性癫痫患者神经调节蛋白-1(NRG-1)及其受体ErbB4基因多态性基础上,初步建立NRG-1基因功能表达变化与抗癫痫药物疗效之间的关系。[方 法]以2021年12月到2022年1月期间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和儿科收治的局灶性癫痫患者100例为癫痫实验A组。以同时期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受检的健康志愿者86例作为健康对照A组。(1)采用 SNaPs
学位
[目的]对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进行前瞻性效果评价,比较强化管理与常规管理对晕厥的影响,探讨适合晕厥管理的模式,为临床制定晕厥患者管理计划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03月-2021年03月因反复晕厥至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患者,经直立倾斜试验(HUTT)诊断为血管迷走性晕厥且同意随访管理患者。试验开始前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包括晕厥次数、晕厥诱因、晕厥前驱症状、不良生活方式、晕厥
学位
[目的]肺癌是癌性死亡的首要原因,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其主要的病理类型。放射治疗是临床治疗NSCLC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放疗抵抗常导致患者预后不良。高迁移率族蛋白A1(High Mobility Group A1,HMGA1)参与多种细胞过程,包括转录调节、肿瘤转化、胚胎发生、失巢、转移进展、细胞周期调控、DNA损伤修复、细胞衰老、线粒体
学位
[目的]1.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2,MMP-1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2.探讨 MMP-12 基因 SNPs 与 DCM 患者 B 型脑钠肽(B-type brain natri
学位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Angiotensin receptor neprilysin inhibitor,ARNI)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所致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的扩张型心肌病
学位
[背 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心脏重构是指AMI后心脏发生大小、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过程,与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以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增加患者再住院和心血管病死亡风险。NLRP3炎症小体是一组复杂的多蛋白复合体,是炎症级联反应的关键性分子。研究发现,NLRP3炎症小体作为固有免疫重要的模式识别
学位
[目 的]探讨运动康复对心肌梗死大鼠左心室重构以及心功能的影响。[方 法]样本选取年龄为8周,体重为241~278 g的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32只,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心肌梗死运动组8只(Myocardial Infarction Exercise,MI-E 组)、心肌梗死不运动组 8 只(My ocardial Infarction Sedentary MI-Sed
学位
[目的]通过对单左束支起搏患者术后进行间期优化,探索双腔起搏器单左束支起搏基于房-房间期(RA-RA)及右房-左束支间期(RAS-LBBS)优化房室间期(AVI)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算法及可行性。[方法]入选2018年4月至2021年12月收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内科,符合2016 ESC指南CRT Ia类适应症且成功植入双腔或三腔起搏系统进行左束支起搏治疗、标准双心室起搏系
学位
[目的]探讨混合心脏康复模式(医院主导的家庭心脏康复)的有效性、可行性,同时通过多维度量化指标评估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对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前瞻性的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诊断为心肌梗死且行PCI术的3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入组前完成症状限制性心肺运动试验(CPET)、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SF-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