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聚集性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病理特征及蛋白质组学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an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膜性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近年来,膜性肾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其发病机制中有遗传因素的参与,并陆续有研究者报道了家族性膜性肾病的相关个案报告,其特点是呈家族聚集发病。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团队亦发现部分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出现家族聚集现象,同一家族中至少2例有血缘关系的成员同时患病。然而目前国内家族性膜性肾病研究报道不足,定义不统一,遗传相关发病机制亦不明确,亟待进一步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如激光显微切割肾小球后的质谱技术已被成功应用于识别膜性肾病的新抗原,寻找潜在生物标志物。因此本研究拟利用目前已收集的8个家系的患者及其健康亲属的临床检查资料及血液、尿液和肾组织等相关生物学标本,在分析患者临床和病理特征的基础上,同时利用激光显微切割肾小球后的液相色谱联合质谱技术,进行肾组织蛋白质组学研究,以期为后续研究揭示其潜在的发病机制以及寻找治疗靶点提供数据支持。方法1.家族性膜性肾病组: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就诊于我院肾脏病中心的8个家系,经肾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追问患者家族史,同一家系中3代间至少2例有血缘关系的成员同时罹患特发性膜性肾病,纳入患者21例。利用病案信息系统回顾其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入院生命体征)、实验室检验(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尿点式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膜性肾病相关自身抗体、炎症指标等)、病理学检查等。调取入组患者的肾组织病理蜡块标本进行激光显微切割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同时纳入患者的健康直系亲属14例(亲属组),留取其血清、尿液进行膜性肾病生物标志物抗体和尿点式蛋白定量检测。2.散发性膜性肾病组: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就诊于我院肾脏病中心并行肾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追问患者家族史,同一家系中无其他成员罹患特发性膜性肾病,纳入患者21例。利用病案信息系统回顾其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入院生命体征)、实验室检验(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尿点式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膜性肾病相关自身抗体、炎症指标等)、病理学检查等。调取入组患者的肾组织病理蜡块标本进行激光显微切割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3.对照组:选取2020年6月1 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就诊于我院泌尿外科行肾脏肿瘤切除的患者1例,取其切除肿瘤组织边缘3-5cm处的正常肾组织作为对照,进行激光显微切割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1.临床特征:共纳入8个家系的家族性膜性肾病患者,与散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相比,家系组外周血白细胞值[(7.79±4.18vs.4.37±0.56),P<0.001]、尿白细胞值[10.00(2.97,15.15)vs.3.50(0,1 0.75),P=0.04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值[(3.75±2.53vs.1.61±0.67),P<0.001]均高于散发组。与健康直系亲属相比,家系组抗 PLA2R 抗体滴度值[2.90(2.600,15.90)vs.2.70(2.25,2.98),P=0.037]、尿点式总蛋白定量[0.54(0.10,3.69)vs.0.06(0.05,0.73),P<0.001]和尿点式白蛋白定量[31.40(2.13-3 13.76)vs0.52(0.17-0.89),P<0.001]均高于健康直系亲属组。2.病理特征:与散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相比,家族性膜性肾病病理分期多集中在Ⅰ~Ⅱ期,散发性膜性肾病病理分期多集中在Ⅲ~Ⅳ期,两组间病理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家系组不典型膜性肾病的诊断高于散发组(14.3%vs.0,P=0.010)。家系组抗PLA2R抗体阳性率低于散发组(28.6%vs.85.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家系组IgG4荧光强度多集中在±~++,散发组IgG4荧光强度多集中在++~+++,两组间IgG4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36)。家系组“钉突”形成率低于散发组(66.7%vs.95.2%,P=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蛋白质组学研究:家族性膜性肾病与散发性膜性肾病两组标本的切割肾小球数目(23.00±4.282vs.20.86±5.294,P>0.05)和切割肾小球面积(519398.05±65085.625vs.459950.48±115124.003,P>0.05)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标本共鉴定出3841种蛋白质,共筛选出171种两组间的差异蛋白。两组间差异蛋白生物学通路分析发现集中在前5位的生物学信号通路:酪氨酸降解I、Nrf2介导的氧化应激反应、5-羟色胺降解、乙醇降解Ⅱ、蛋白泛素化途径。毒理学分析发现集中在前3位的相关致病毒性:心脏毒性、肝毒性、肾毒性(肾坏死/细胞死亡、肾小球损伤、肾脏炎症)。纳入1例肾肿瘤组织边缘3-5cm处的新鲜肾组织作为对照组,三组标本共鉴定出4637种蛋白质,主成分分析显示膜性肾病与对照组之间能较易区分,而膜性肾病的家系组与散发组之间不易区分。三组间差异蛋白生物学通路分析发现集中在前5位的生物学信号通路:eIF2信号通路、线粒体功能障碍、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信号传导、eIF4和p70S6K调控通路、吞噬体成熟。结论家族性膜性肾病患者临床表现符合肾病综合征,在肾组织病理改变方面表现较散发性膜性肾病更轻,在感染、血栓等并发症方面表现较散发性膜性肾病更重,蛋白质组学研究推测Nrf2介导的内源性氧化应激通路或与导致膜性肾病损伤有关。
其他文献
背景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病史较长,随着骨化物的不断进展,颈椎管逐渐变窄,脊髓受到压迫,进而出现功能障碍,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需要手术治疗。前路手术、后路手术以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均被用于治疗颈椎OPLL。前路手术能够直接切除压迫脊髓的骨化物,但手术操作难度较大,并发症较多,且处理长节段(骨
学位
目的评价髓芯减压联合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打压植骨术治疗ARCOⅢA期的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临床及影像学的中期随访效果,并分析影响股骨头长期存活的非疾病相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接受10mm髓芯减压联合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打压植骨术治疗的患者共23例27髋。其中,男20例24髋,女3例3髋;年龄20-50岁,平均(35.2±9.2)
学位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桡骨远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32例。结果本组获随访5~12个月,全部骨折达到临床愈合,平均愈合时间7周,切口表浅感染2例,均换药治愈,未出现有切口深部感染和骨筋膜室综合征等早期并发症。StewartⅠ型评分:优28例,良3例,一般1例(解剖复位)。根据StewartⅡ评分:优25例,良4例,中2例,差1例。结论采用桡骨远
期刊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6年12月收治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的950
学位
目的导致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的原因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已被广泛研究,但多数研究并没有考虑骨折复位质量对死亡率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骨折复位质量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1年死亡率的影响,并分析影响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改善患者术后生存状况、减少患者死亡率提出相关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在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收治的行骨折内固定术治疗并获得随
学位
背景微创颈椎管成形术(cervical microendoscopic laminoplasty,CMEL)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手术方式。但我们发现仍有部分患者术后疗效不佳。因此,探索CEML术后疗效的预测因素,并通过建立预测模型的方法来评估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建立并验证CMEL治疗CSM患者术后
学位
背景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根据病因可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和继发性膜性肾病。中国近年来膜性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其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蛋白尿、水肿等,病情迁延,易复发,预后差异大,约35%的患者会在10年内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2012年KDIGO指南
学位
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涉及内源性核物质的免疫耐受性丧失,从而引发全身性自身免疫,导致各种组织和器官的损伤。狼疮性肾炎是肾小球肾炎的一种形式,是SLE最严重的器官表现之一。在许多情况下,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诊断SLE的主要表现,多达30%的SLE患者死于肾脏疾病。LN的发
学位
背景及目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膜性肾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越来越高。侯凡凡院士团队发表于美国肾脏病学会杂志的研究表明,膜性肾病患病率逐年升高,可能与长期暴露于大气PM2.5相关,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2.5微米的颗粒物,携带多种致病分子可以直接进入呼吸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其某些成分甚至通过气血屏障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患病风险。研究表明,PM2.5主要由水
学位
背景: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一种炎性肾脏病,是导致SLE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LN的治疗和预后依旧不容乐观,加强其病理机制的研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以提高LN患者的生存率已经迫在眉睫。近些年来,分子生物学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催生了生物信息学这一新的学科,帮助人们在基因水平上重新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