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1抑制剂联合不同抗血管生成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疗效观察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qiuli86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肺癌(lung cancer)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2020年全球因肺癌去世的患者高达179万,在国内男性肿瘤患者中,以肺癌患者最多见,其死亡率也位居第一,因此,探索治疗肺癌的新方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仍是一个急需解决的临床问题。对于早期肺癌,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肿瘤病灶,但由于肺癌早期临床表现隐匿,多仅表现为咳嗽咳痰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不易引起患者的注意,故肺癌患者中以晚期肺癌居多,仅部分患者能接受手术治疗。因此,使用药物延长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在肺癌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几年起,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及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方法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近期研究更是发现,两者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且联合用药可以减少耐药问题,目前已有多项ICIs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临床研究报道了两者联合治疗NSCL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然而,目前常用的抗血管生成药主要有三种,且作用机制存在差异,本研究指证于验证PD-1抑制剂联合不同种类的抗血管生成药治疗NSCLC时疗效是否存在差异。目的:本研究拟采用回顾性分析,对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治疗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估,以及对PD-1联合不同种类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系统比较,评估不同方案的优劣,为临床使用两种药物治疗NSCLC提供参考方案。资料与方法:选取2020年9月1日至2022年2月28日在我院病理诊断为NSCLC并且接受过至少2个周期的PD-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治疗的患者,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主要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史、吸烟史等基本信息,以及患者的肺癌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胸部CT、肺癌远处转移情况、用药后不良反应、治疗方案及用药线数等情况,观察并评估用药后的临床疗效及伴随的不良反应。疗效评估按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1.1),毒副反应评价参照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CTCAE)4.0版,主要观察指标如下: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和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s,AEs)。结果:1、研究共纳入102名患者,经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未达到完全缓解;有25(24.5)名患者经治疗后评估为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ORR为24.5%,DCR为89.2%。其中一线组37人,18(48.6)人经治疗后评估为PR,ORR为48.6%,DCR为97.3%。后线组共65人,7(10.8)人经治疗后达到了PR,ORR和DCR分别为10.8%、84.6%。对比一线组和后线组的ORR和DCR,前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者则无明显差异(>0.05)。此外,腺癌组的ORR、DCR分别为19.6%、85.7%,鳞癌组的ORR、DCR分别为30.4%、43%,对比两组的ORR、D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PD-1抑制剂分别联合恩度、安罗替尼、贝伐珠单抗治疗NSCLC,三组的ORR分别为26.5%、30.0%、14.3%,DCR分别为79.4%、92.5%、96.4%,比较三个治疗组之间的ORR和DCR,均无明显差异。在一线组中,三种治疗方案的ORR和DCR分别为53.8%、64.3%、40.0%和92.3%、100.0%、100.0%,对比三组间的ORR和DCR无明显差异。后线组中,三种治疗方案的ORR和DCR均较一线组更低,比较三组的ORR和DCR也无明显差异。同时,对比不同药物一线和后线的ORR及DCR发现,PD-1抑制剂联合恩度、安罗替尼、贝伐珠单抗治疗NSCLC时,一线ORR均高于后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种药物的一线和后线的DCR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腺癌组中,使用恩度、安罗替尼、贝伐珠单抗的人数分别为10人、18人、28人;经治疗后,三种药物所取得的ORR分别为0.0%、38.9%、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种药物治疗腺癌的DCR分别为40.0%、94.9%、96.4%,PD-1抑制剂联合恩度治疗NSCLC时所取得的DCR小于PD-1抑制剂联合安罗替尼或贝伐珠单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PD-1抑制剂联合安罗替尼或贝伐珠单抗两组间DCR无明显差异。鳞癌患者中,使用恩度、安罗替尼、贝伐珠单抗的人数分别为24人、22人、0人;在鳞癌组中,使用PD-1抑制剂联合恩度、安罗替尼所取得的ORR分别为37.5%、22.7%,DCR分别为95.8%、90.9%,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案在鳞癌中的疗效,ORR和DCR均无明显差异;4、在治疗过程中有73名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3级不良反应有11例,无4-5级不良反应,未出现因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者。结论:1、PD-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治疗NSCLC有可观的疗效和良好的耐受性;2、一线使用PD-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治疗NSCLC疗效更佳;3、PD-1抑制剂联合安罗替尼、贝伐珠单抗能使腺癌患者获得更高的DCR比PD-1抑制剂联合恩度;4、PD-1抑制剂在分别联合恩度、安罗替尼或贝伐珠单抗治疗NSCLC时,疗效及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蹲-立位试验和卧-立位试验对直立性低血压(OH)和直立性高血压(OHT)检出率的影响,进而分析OH和OHT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21年8月至2022年2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200名窦性心律患者。本研究为交叉试验,所有参与者均行坐-卧-立和坐-蹲-立两种试验,其顺序随机决定。参与者休息5分种(min)后行右上臂坐位血压(BP)测量2次,然后蹲/卧位、坐位各测量
学位
目的:观察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患者白细胞水平,探讨白细胞与血浆醛固酮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筛查PA且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来平衡两组患者部分基线特征差异,匹配后PA组346例患者,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组346例患者。收集患者的年
学位
背景:生脉方是我国古代中药名方,由人参、麦冬和五味子三味中药组成。生脉方常用制剂包括生脉散、生脉饮、生脉注射液等,主治气阴两虚之症,更有益气养阴之功效。课题组前期选择生脉方中12种已知效应成分研究发现,人参皂苷Re和人参皂苷Rd是OAT1的潜在抑制剂;人参皂苷Re是NTCP的潜在底物;五味子醇乙在细胞和囊泡水平上都会产生基于BCRP介导的相互作用;这些研究提示上述转运体介导了生脉方中主要效应成分的
学位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与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GVB)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进行对比,并分析二
学位
目的:通过质性研究分析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解析其行为过程,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健康信念模式(HBM)和计划行为理论(TPB)整合的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干预方案,经德尔菲法进行完善后,探讨其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临床促进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积极自我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意向的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的研究对象来
学位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踝肱血压差(AA-SBP)是否与年龄及性别有关。方法:本研究纳入2036名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体检科门诊就诊的成年患者。根据年龄分为7个亚组:≤25岁组、26-35岁组、36-45岁组、46-55岁组、56-65岁组、66-75岁组和≥76岁组。采用四个经验证过的自动血压装置同时测量四肢仰卧血压(BP),间隔2分钟,前后进行三次测量,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血压。计算两侧AA
学位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ANC)、淋巴细胞(ALC)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3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在赣州市人民医院确诊为DLBCL的76例初治患者的临床资料,取ANC、ALC及NLR的截断值并分为高低ANC亚组、高低ALC亚组及高低NLR亚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分析影响患者总生存时间(OS
学位
目的:了解江西等地临床分离新型隐球菌的基因型并分析主要型别的临床特征,为新型隐球菌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江西等地区临床分离的新型隐球菌,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选取CAP59、SOD1、URA5、GPD1、LAC1、PLB1、和IGS1这7个管家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测序,确定新型隐球菌基因型,通过MEGA7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并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数据、基础疾病、临床症状及
学位
目的:探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等指标对去甲基化药物治疗反应性并分析影响生存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对去甲基化药物治疗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进行更加个性化的风险评估及治疗反应性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6年12月3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就诊于江西省人民医院血液科的符合入组条件的45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疗效分组。其中完全缓解组10例,未
学位
目的:探讨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中血清Glypican-4(GPC4)和Clusterin(CLU)的水平变化及与性激素和代谢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9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门诊就诊的PCOS患者40例及同期于体检中心体检且年龄匹配的健康女性40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检测血清脂肪细胞因子GPC4和CLU水平和临床指标:空腹血糖(FPG)、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