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促血管新生以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的研究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um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观察针刺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效应的基础上,探讨针刺通过促血管新生途径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的机制。方法:实验一: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溶栓组(4.5h,6h)、针刺+溶栓组(4.5h,6h),每组各15只。采用改良自体血栓法制备脑梗死大鼠模型。溶栓组在相应时间点经尾静脉注射阿替普酶(rt-PA,10mg/kg);针刺+溶栓组先在造模成功后2h行内关(双侧)、水沟针刺,留针30min,再于相应时间点进行溶栓。各组均在造模时进行脑血流量监测,并于造模成功后2h及24h根据Bederson法予以神经行为学评分。各组大鼠于造模后24h处死并取材。观察针刺干预对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脑水肿及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明确针刺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的效应。实验二: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6h溶栓组、针刺+6h溶栓组,每组各12只。造模方法及干预方法同实验一,用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 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皮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内皮抑素(Endostatin,ES)蛋白及mRNA的表达,明确针刺促进血管新生以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的作用机制。结果:(1)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比较:与假手术组相比,各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针刺+4.5h溶栓组、针刺+6h溶栓组的评分均降低(P<0.01),神经功能改善;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未见改善(P>0.05);针刺介入后的6h溶栓组与单纯6h溶栓组相比,神经功能改善明显(P<0.05)。提示早期针刺可以改善时间窗外溶栓大鼠的神经损伤。(2)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比较:模型组的脑梗死体积与假手术比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针刺+4.5h溶栓组脑梗死体积减少(P<0.01),针刺+6h溶栓组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未见改善(P>0.05);与6h溶栓组相比,针刺+6h溶栓组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0.05)。提示早期针刺可以减小时间窗外溶栓大鼠的脑梗死体积。(3)各组大鼠脑含水量比较: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脑含水量增加;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脑含水量降低(P<0.05),针刺+4.5h溶栓组脑含水量降低(P<0.01),6h溶栓组的脑含水量增加(P<0.01);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未见改善(P>0.05);与6h溶栓组相比,针刺+6h溶栓组的脑含水量明显减小(P<0.01)。提示早期针刺可以使时间窗外溶栓大鼠的脑水肿程度降低。(4)各组大鼠脑出血性转化比较: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6h溶栓组的脑组织血红蛋白含量均升高(P<0.01);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未见改善(P>0.05);与6h溶栓组相比,针刺+6h溶栓组的缺血脑组织血红蛋白含量降低(P<0.01)。提示针刺可以显著降低时间窗外溶栓大鼠的脑出血性转化。(5)各组大鼠患侧大脑皮层VEGF、bFGF、ES蛋白表达的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大脑皮层IP区域的VEGF、bFGF、ES的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和6h溶栓组比较,针刺+6h溶栓组VEGF和bFGF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ES表达明显下降(P<0.01)。提示早期针刺介入可以显著提高时间窗外溶栓大鼠大脑皮层VEGF、bFGF的表达水平,降低ES的表达水平,起到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6)各组大鼠患侧大脑皮层VEGF、bFGF、ESmRNA表达的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大脑皮层IP区域的VEGF的表达升高(P<0.05),bFGF、ES的表达升高(P<0.01);6h溶栓组的各指标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5);与6h溶栓组比较,针刺+6h溶栓组VEGF和bFGF的表达增多(P<0.01),ES表达下降(P<0.05)。提示早期针刺介入可以提高时间窗外的溶栓大鼠大脑皮层VEGF、bFGF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ES的mRNA表达水平,对血管新生有着正向调控的作用。结论:(1)针刺早期介入可减轻脑梗死溶栓治疗后的脑水肿、出血性转化等并发症,提高时间窗外溶栓治疗的安全性。(2)针刺可上调脑梗死溶栓大鼠缺血脑组织中VEGF和bFGF的蛋白及mRNA表达、并下调Endostatin的蛋白及mRNA表达,提示针刺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是通过促血管新生途径来实现的。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舌针结合体针疗法和单纯体针疗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围绝经期失眠伴焦虑状态患者各项指标,对比两种方法治疗前后及随访时患者的睡眠质量、围绝经期症状、焦虑状态、中医证候、性激素分泌等改善情况,评价以舌针结合体针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期望通过本研究为围绝经期失眠伴焦虑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方法:将选取的符合本研究标准的60例肝郁化火型围绝经期失眠伴焦虑状态的患者按1:1随机分为舌针结合体针组(
目的:通过对本院制剂青陈合剂发挥药效的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结合中药方剂作用多靶点的思路,运用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探讨其对肠道气滞证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Chronic fnctional constipation,CFC)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P 物质(substance P,SP)、五羟色胺(5-hydroxytrytamine,5-HT)、血管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等指标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合并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cerebral infarction,LI)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目的:探索IBS-D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进一步分析IBS-D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及胃肠道感染病史、不良饮食习惯等其他因素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南京市中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SPSS25.0软件统计处理,对IBS-D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中医证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总结规律。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
目的:观察固本明目方联合羟苯磺酸钙胶囊治疗肝肾阴虚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以及其对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的影响,为临床治疗NPDR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将2019年2月到2021年2月期间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57例肝肾阴虚型NPDR患者纳入本次临床研究,随机分为试验组29例(29只眼)及对照组28例(28只眼)。对照组予羟苯磺酸钙胶囊
目的:对王敬卿教授门诊从“心肾不交”角度诊治失眠的医案进行整理,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分析,总结导师治疗失眠的相关经验及学术思想,以期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思路。方法:首先收集并整理归纳王敬卿教授2017年4月至2021年1月期间的部分失眠病案,再进行初步筛选,然后将符合条件的120例次从“心肾不交”角度诊治失眠的医案信息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利用数据处理平
研究目的:(1)观察针刺五风穴联合定眩颗粒治疗风痰瘀阻型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2)明确针药结合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的临床疗效更佳;(3)为早期针灸干预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急性期症状,缩短病程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根据本课题设定的纳入标准,选取60个病例,采取SPSS23.0系统进行随机取号,根据对照要求与随机原则,把患者分对照与治疗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通过针刺五风穴和口服定眩颗粒治
目的:本研究以结肠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结肠腺瘤(Colon adenoma,CRA)与脂代谢的相关性,以及研究湿热质、气虚质、阳虚质这三种常见体质脂代谢水平及结肠腺瘤重组人过氧化物还原酶6(Peroxiredoxin-6,PRDX6)蛋白表达在常见体质结肠腺瘤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以探讨结肠腺瘤患者的中医体质与脂代谢水平、PRDX6表达的关系,运用治未病的中医思想,将中医体质学说与分子机制
目的:观察定眩颗粒Ⅱ号方治疗前庭神经炎眩晕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中医开展前庭神经炎的临床研究提供可行方法。方法:选择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38例前庭神经炎患者,随机纳入分组,对照组18例采用规范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加神经营养治疗等),观察组2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定眩颗粒Ⅱ号方口服,疗程均为2周。通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国际公认量表眩晕残障程度量表(DHI)、前庭功能障碍等级量表(VADL)、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