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对越南投资的环境法律风险防范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gtb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企业对越南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环境敏感性行业,这些行业的环境影响性使我国企业在越南投资时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法律风险。如何解决我国企业对越南投资中面临的环境法律风险问题迫在眉睫。因此,研究我国企业对越南投资的环境法律风险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我国企业对越南投资的环境法律风险的内涵和类型。首先对我国企业对越南投资的环境法律风险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其次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我国企业在越南投资面临投资准入环境壁垒风险、环评审批风险、环境规制风险、环境诉讼风险、生态环境修复风险五种环境法律风险。第二章,我国企业对越南投资的环境法律风险的规范分析。从法律文本出发先分析我国企业在越南投资受到的环保法律规制:越南引进外资中涉及的环保法律制度、我国现有针对海外投资环境保护规定,再对中越签订的双边投资协定和区域性投资协定中有关投资争端解决机制进行分析。为探究我国企业在越南投资面临环境法律风险的原因提供依据。第三章,分析我国企业在越南投资面临环境法律风险的原因。越南法律规制层面的原因包括越南法律变动频繁、越南对环境违法处罚力度加大。我国法律规制层面的原因包括我国现有法律规定强制力不够、我国政府对海外投资环境监管力度不足。国际法规制层面的原因包括中越双边投资协定中仲裁适用范围过小、RCEP中缺少投资者与东道国间投资争端解决机制。企业层面的原因包括我国部分企业未严格遵守越南环保法律规定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第四章,我国企业对越南投资面临环境法律风险的防范建议。本部分在前一部分基础之上,从国内法、国际法和我国海外投资企业三个方面提出防范我国企业对越南投资中面临环境法律风险的建议。一是国内法层面,要完善《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加大对海外投资企业的规制力度,同时我国政府也要增强对海外投资环境监管。二是国际法层面,通过在中越签订的双边投资协定中扩大仲裁的适用范围和RCEP中增加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投资争端解决机制,为我国企业在越南投资过程中因合法权利受到损害提供有效的救济途径,降低我国企业对越南投资中面临的环境法律风险。三是企业自身层面,应严格遵守越南环保法律规定,加强自身社会责任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
其他文献
代替考试罪作为新增罪名,无疑具有社会热度和讨论价值。争议从替考行为是否具有入刑必要性,到如何界定代替考试罪的法益、如何划定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范围、如何定性司法实践中复杂多样的替考行为。而法律规定模糊的代替考试罪在司法实践适用过程中也遭遇了不当适用的窘境。面对理论争议和实践亟需的双面夹击,学界力图从理论聚讼或个案分析的角度求得治病良方。但稍有不慎易诱发削足适履的风险。究其根本,目前缺少反映司法实践全
学位
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在我国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成果。近日,国务院颁布了《市场监管领域重大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试图将举报奖励制度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经验推广至整个市场监管领域。然而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仍然不够完善,实践运行中伴生的问题也制约了该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本文以考察现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完善建议为研究思路,对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运作全过程进行考察,论证该制度实践运
学位
受新冠疫情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的压力。文章通过分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概括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角度,分别探析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路径和体系构建,旨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期刊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大学生是重点就业群体,为此,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每年招收艺术生的院校和专业越来越多,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基于“三全育人”视域,分析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面临的问题,聚焦就业工作温度、深度和广度,探索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渗透、全方位指导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以推动艺术类大学生更好更高质量就业,提升高校艺术院系育人成效
期刊
中止诉讼,先行裁驳、另行起诉以及现有技术抗辩的衔接机制已经不能解决“双轨制构造”引发的侵权认定延迟,诉讼效率低下的难题,其自身还面临着中止诉讼运行陷入僵局,先行裁驳运行效果不佳、现有技术抗辩功能异化的困境。规则的宽泛和定位模糊是衔接机制运行无序、失范的直接原因,既有衔接机制本身的缺陷性、民行二元体制的局限性及机制运行的滞后性决定了其不能采取简单的优化进路,应进行制度结构功能的重新调整,并注重顺应现
学位
盗窃罪、抢夺罪是我国的高发犯罪。我国刑法第264条、第267条分别规定了携带凶器盗窃和携带凶器抢夺两种犯罪情形。由于两款犯罪条文只对凶器作“携带”要求,行为人的不法意图没有外化,增加了凶器认定的难度。目前主流的“杀伤力说”认定标准模糊不清、缺乏体系建构,对实务指导作用不强。本文通过注释研究、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对财产犯罪的凶器认定进行探讨,并重点分析了凶器使用意识与凶器认定之间的关系。除前言
学位
夫妻在婚姻登记机关协议离婚时就夫妻之间身份关系和财产关系进行约定而达成离婚协议,或是出于对子女的保护,或是双方对财产分配的妥协,越来越多夫妻在离婚协议中约定一方所有或双方共有的房产在离婚后归子女所有,在离婚协议中一般表述为“位于某处的房产离婚后归子女所有”。在离婚协议生效后,父母怠于或拒绝配合子女办理产权转移登记手续,进而引发离婚协议当事人、子女、外部债权人之间的种种纠纷。本文通过梳理实践中离婚协
学位
为救济生态环境公益,我国立法陆续设计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诸多制度以达到维护生态环境的目标。但多种生态环境损害救济制度之间并不完全相融,其中,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规则重叠与诉权冲突最为明显。现有立法规范和司法实践并没有解决两制度在适用中的混乱问题。由此,应鉴于两种制度不同的性质定位和制度功能,结合我国规范现状和实践现状,理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环境民
学位
新型使用行为及其产生的作品给传统合理使用带来了定性和判决上的疑难,有大量使用者和创作者因为使用行为遭受侵权风险,这极大阻碍了文化的创新发展。美国的转换性使用制度可以对上述作品使用行为的性质进行合理解释,并在司法案件中厘清合理使用的法律边界,辅助法官做出判断。通过研究美国司法实践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现实问题和需求性为导向,将转换性使用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分析,可以找到该制度在我国著作权法体系下实施的
学位
学术批评被学术划定范围,是批评者依照学术规范,对文本、观点、思想等学术相关的形式与实质内容,发表自己见解的行为,旨在推动学术创新与追求真理。近年来,网络社会的出现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学术事项不再仅局限于高校及研究机构之内。在现有司法案例中,法院判定学术批评,凸显了司法审查界限含混、司法识别标准不一、学术批评行为性质认定不清、侮辱性语言判断不明四个方面的困境。我国现行法律体系没有可供识别学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