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糖皮质激素抵抗的临床因素分析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84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由多种因素所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外周血小板减少(<100×10~9/L),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出血最常见部位是皮肤和粘膜,血小板严重低下会出现重要脏器出血或颅内出血而致死,因此血小板计数<30×10~9/L或者有活动性出血表现时应给予治疗。目前ITP的一线治疗方案仍然是糖皮质激素,但临床约20~30%的患者一线治疗无效,称之为激素抵抗。激素抵抗机制至今尚不明确,破解激素抵抗可提高ITP治疗效果。通过对可能影响ITP激素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寻找能有效预测激素疗效的临床指标,有利于今后对激素抵抗患者采取个体化治疗,从而获得更显著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诊断的ITP病例,诊断标准符合成人ITP诊疗中国指南(2020年版),接受一线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方案为大剂量地塞米松40 mg/d×4d静脉给药或者泼尼松1mg·kg-1·d-1口服4周,根据指南进行疗效判断,完全反应(complete response,CR)和有效(response,R)划分为激素敏感组,无效(no response,NR)划分为激素抵抗组。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患者一般资料、血液学参数、免疫学参数、骨髓细胞学结果、细胞遗传学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间差异,采用SPSS 23.0软件对统计学进行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120例ITP患者中位年龄56岁,60~69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高(29例,24.17%),50~59岁年龄组次之(23例,19.17%)。性别分布:男39例、女81例,男:女=1:2.07。105例(87.5%)患者有出血表现,其中69例(57.50%)皮肤出血,31例(25.83%)黏膜出血,5例(4.17%)月经量增多,15例(12.50%)无出血表现。109例有可供分析的核型结果,4例未见分裂象,5例染色体结构和数量异常,这5例患者疗效为激素敏感。2.疗效分析:120例ITP患者激素敏感97例,敏感率80.83%;抵抗23例,抵抗率19.17%。泼尼松组101例,激素敏感85例(84.16%),激素抵抗16例(15.84%);地塞米松组19例,激素敏感12例(63.16%),激素抵抗7例(36.84%)。泼尼松组和地塞米松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69)。3.影响因素分析:统计分析发现敏感组和抵抗组在年龄、症状表现、初诊血小板计数、网织血小板绝对值、未成熟血小板分数、免疫球蛋白、补体、抗核抗体、骨髓增生程度、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eutrophils alkaline phosphatase,NAP)积分值、NAP阳性率、裸核型巨核细胞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抵抗组男性比例高于敏感组(47.83%vs 28.87%),具有差异趋势(P=0.081)。敏感组巨核细胞总数、幼稚巨核细胞数、颗粒型巨核细胞数高于抵抗组,分析发现上述三项指标在敏感组和抵抗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成人ITP发病高发群体为60~70岁老年人。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但男性可能更容易发生激素抵抗。2.糖皮质激素治疗ITP敏感率80.83%,抵抗率19.17%,糖皮质激素依然是ITP一线治疗药物,泼尼松和地塞米松短期疗效无差异。3.巨核细胞总数、幼稚巨核细胞数和颗粒型巨核细胞数是糖皮质激素治疗ITP疗效的影响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不同体重指数的CPP女童与不同体重指数的对照组女童人群的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组成结构的差异性,分析对照组及CPP组之间肠道微生物的差异,以及分析临床指标与肠道微生物的相关性,寻找CPP的发生与肠道微生物变化的相关性证据,为CPP的发病机制及预防提供新的依据。方法:研究对象分为4组:(1)中枢性性早熟正常体重(CPP with normal weight,PPN)组;(2)中枢性性早熟肥
学位
比较阅读是指对具有一定联系的文章、语段或字词进行比较,进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比较阅读与深度教学强调的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广度、知识的深度、知识的关联度,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是高度一致的。以《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基于深度教学的文言文比较阅读策略如下:初读时,学生横向比较知内容,同中求异知整体,异中求同找共性;细读时,学生纵向比较析形象,选点比较抓语言,语为人镜析形象
期刊
目的:分析不同运动亚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疾病的发病机制,为临床上鉴别运动亚型、判断疾病预后提供更好的临床手段。方法:收集2020年1月到2021年9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帕金森病患者68人,其中震颤(Tremer Domin
学位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HF-r TMS)对少动-强直型帕金森病(akinetic-rigid Parkinson’s disease,AR-PD)患者运动症状及认知、焦虑、抑郁等非运动症状的改善情况,分析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寻找出更佳治疗参数,为AR-
学位
目的本研究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CYP2C19基因的多态性与血脂的相关性,及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ACI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对象从2021年2月到2021年12月至泰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ACI患者中纳入100例和同时纳入在泰州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200例作为对照组。并通过泰州市人民医院HIS(Hospital
学位
背景和目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观察到,肠道菌群代谢物氧化三甲胺(TMAO)影响卒中病程,但相关机制未明。通过检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Acute an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stroke,AACIS)患者发病第三天外周血TMAO水平和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uc
学位
目的: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常发生神经功能缺损加重(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ND),导致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增加。本研究拟对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病灶形态与ND的关系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连续收集于2019年11月至2021年2月期间在辽宁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住院并接受治疗的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ND,将纳入患者分为神经功能缺损加重组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明确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将有助于预测预后并可能为疾病修饰治疗提供可探究方向,目前尚无中国大陆北方地区PD患者的标准化死亡率比(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SMR)数据。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前瞻性收集的基线特征中哪些因素可以影响PD患者的生存率,并首次计算了中国大陆北方地区PD患者的SMR以探讨P
学位
目的:以孤立性急性前庭综合征(isolated acute vestibular syndromes,i AVS)为表现的急性小脑梗死(acute cerebellar infarction,ACI)患者误诊较多。本研究旨在观察并分析以i AVS为表现的ACI患者病因和病灶形态及分布,进一步提高对这一部分患者的认识。方法:连续收集2019年10月-2021年4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
学位
目的: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一种由于供应脑白质及脑灰质深部结构的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受到各种病因影响所导致的慢性进行性疾病。CSVD起病隐匿、进展缓慢,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主要依赖影像学。核磁共振总负荷评分可以从整体评估其严重程度。近些年的研究显示维生素D缺乏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力衰竭、代谢综合征等疾病或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