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I及DTT在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来源 :新乡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tsail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示踪技术(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是目前仅有的无创性观测神经纤维束变化的影像学技术。在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中已有应用,但在脑出血中应用较少。利用DTT技术可以将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损伤情况进行量化,该参数较各项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更加直观,较CST损伤分级更加精确。本研究拟探讨早期FA值、CST分级及量化的CST值,在基底节区脑出血后运动功能预后评估中的价值,以期为临床中运动功能的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的依据。目的探讨磁共振DTI及DTT在基底节区脑出血后运动功能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在发病3天内行DTI及DTT检查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作为实验组,选取10例正常人的数据作为对照组。分别获取CST条目数、rFA、CST分级,在脑出血后3个月时使用Fugl-Meyer评分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估患者预后。根据FMA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FMA≥96)与预后不良组(FMA<96)。比较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及对照组之间CST,rFA,CST分级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相对剩余CST条数差异显著(t=7.291,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的rFA差异显著(t=11.320,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的CST分级差异显著(Z=4.488,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的相对剩余CST条数差异显著(t=2.768,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的rFA差异显著(t=2.960,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的CST分级差异显著(Z=2.140,P<0.05)。相对剩余CST条目数、rFA与发病3个月时的FMA评分均呈正相关(r=0.809,0.784,P<0.05),CST分级与预后呈负相关(r=-0.785,P<0.05)。患者相对剩余CST条目数、rFA、CST分级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2、0.840、0.799(P<0.05)。结论磁共振DTI及DTT可以评估基底节区脑出血后运动功能的预后。相对剩余CST条目数及rFA值越高预示着预后越好,CST分级等级越高预示着预后越差,三个指标对运动功能预后预测价值的大小为:相对剩余CST条目数>rFA>CST分级,相对剩余CST条目数具有直观、量化的特点,是一个更优的评估运动功能损伤的指标。
其他文献
背景脑梗死发病率近年来逐渐攀升,成为国内甚至全世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年来中青年脑梗死发病率较之前有逐渐升高趋势,给病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问题和负担极为严重。目前对脑梗死的相关研究多是老年患者,对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研究较少,并且对不同年龄段脑梗死病因分型及影响因素差异研究也不充分。目的通过对脑梗死病例的收集,研究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和影响因素的差异性,为重点人群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预
背景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s,CSVD)是一种影响颅内小血管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有多种影像学表型。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在神经损伤与保护中起到重要作用,可在临床症状前期出现异常表达。既往关
背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的疾病。研究认为,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引发线粒体的功能障碍,可造成神经功能的损害。P38/MAPK通路是SAH后早期参与调控的重要途径,应用P38抑制可有效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而在蛋白组学层面上,线粒体蛋白在SAH中的变化却少有研究。目的探讨SAH的早期阶段,P
背景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的影像学征象主要包括脑白质高信号、腔隙性脑梗死和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等。其中CMBs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SWI)上表现为信号强度均匀的小圆形或卵圆形病灶,主要反映小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
背景颈内动脉狭窄(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ICAS)型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最常见类型,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OA)为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分支,与颅脑血管有相同的胚胎起源,眼动脉更能反映颅内血管情况。中度ICAS为发生心脑血意外最常见狭窄类型,早期的诊断、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是人们一直关
背景脑梗死是对人类健康危害非常大的常见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且患者年龄逐渐降低,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LAA)脑梗死在临床上发病率最高,其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有文献报道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ing factor,MIF)、细胞间黏附分子-1(in
背景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严重制约患者卒中事件发生后身体机能的恢复,并对其学习工作、生活、家庭、社会均产生严重不利影响,带来沉重临床负担。目前针对PSD的主流治疗方法仍然是药物治疗,但因药物不良反应多及患者依从性差等因素影响了其广泛使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
背景脑白质高信号是(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是Hachinski[1]提出的一种影像学术语,表现为T2或T2加权成像弥散状或点状高信号。随着影像科学技术的发展,该病的检出率逐渐增高,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WMH发病率高达95%[2]。WMH早期临床症状多不明显,病情进展可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甚至痴呆[3],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目前WMH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背景复发的高危人群中颅内血管重度狭窄患者占很大比例,但是,狭窄并不能完全反映复发风险,相反,侧支循环建立对其预后更重要。研究显示,在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预后方面良好的侧支循环是很关键的。在全部脑卒中人群中,前循环供血区所致梗死占所有脑梗死的80%,弥散加权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是AIS早期评估最敏
背景丰富环境是一种可以提升喜悦感、运动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的生活环境,在许多疾病中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阿尔兹海默症、脑卒中后康复、焦虑症、抑郁症及神经病理性疼痛等。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相关抑郁的研究越发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其治疗方法分为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手段如电休克疗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认知行为疗法(C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