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tleman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全外显子测序分析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appleshu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是一组病理形态特征相同的异质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程可将其分为单中心型CD(un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UCD)和多中心型CD(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MCD)。本文旨在分析CD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以及使用全外显子测序(WES)技术检测CD患者基因突变情况,探究基因突变对患者临床特征的影响,以期提高对CD的认识,为CD的发病机制提供新思路。资料与方法收集自2009年4月至2017年5月间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医院收治的Castleman病患者共计60例。纳入标准:由两名经验丰富的病理学家诊断,淋巴结活检病理学检查符合CD表现。排除标准:1)伴有其他恶性肿瘤;2)淋巴结活检组织病理学表现与CD相似疾病的患者,需要临床医师根据临床症状进一步排除,如感染性疾病(如HIV、梅毒、EB病毒感染,结核等),肿瘤性疾病(如POEMS综合征、淋巴瘤、滤泡树突细胞肉瘤、浆细胞瘤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生综合征等)3)缺乏足够的临床资料的患者。本研究根据《赫尔辛基宣言》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机构审查委员会的批准进行的,所有患者均获得书面同意。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疗效评估,所有收集的数据均采用SPSS 22.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及比较,计数资料以例数(n)表示,计量资料以(均值土标准差)形式表示,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组间比较,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对符合CD诊断标准病例的病理标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WES)获取体细胞基因突变结果,分析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1.临床资料:共纳入60例CD确诊病例,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范围为14~67岁,中位年龄37岁。UCD患者3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MCD患者3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UCD与MCD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学分型为透明血管型的有42例(70.0%),浆细胞型有11例(18.3%),混合型有7例(11.7%)。其中,UCD患者透明血管型27例,浆细胞型3例,混合型0例,MCD患者中透明血管型15例,浆细胞型8例,混合型7例,Fisher确切概率法显示UCD和MCD患者的病理分型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2.891,P<0.05)。有14例患者(23.3%)出现B症状(发热、盗汗、体重减轻),其中UCD组有3例,MCD组有11例,存在统计学差异(χ2=5.963,P<0.05)。UCD中,出现明显淋巴结肿大的有14例(46.6%),未出现显著淋巴结肿大的有16例(53.3%);MCD中出现淋巴结肿大的患者为27例(90%),未出现淋巴结肿大的有3例(10%),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UCD组中有发热1例,水肿/多浆膜腔积液6例,乏力厌食3例,脾脏肿大2例,余不适症状包括头痛、头晕、腹痛、胸痛各1例;MCD组中有发热11例,水肿/多浆膜腔积液6例,乏力厌食9例,脾脏肿大9例,其余不适症状包括胸闷、头晕1例,缺铁性贫血伴肌肉酸痛1例,颈部不适1例。MCD患者中淋巴结肿大、发热、器官肿大、乏力厌食的发生率均较UCD患者高。2.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估:UCD患者的治疗方式以手术治疗为主,30例UCD患者中27例(90.0%)进行单纯手术治疗,3例(10.0%)进行干扰素治疗,截止至随访日期30例患者均未见复发。MCD患者中单纯手术治疗11例(36.6%)。其余19例MCD患者中,有9例患者行TCP一线方案治疗(激素+沙利度胺+环磷酰胺),其中7例联合其他静脉化疗方案,最后一次疗效评价为5例PR,1例SD,1例PD,2例单纯TCP方案治疗的患者最后一次疗效评价均为PR;1例长期口服沙利度胺,最后一次疗效评价为PR;1例行R-CHOP方案化疗8疗程,最后一次疗效评价为PR;1例患者行化疗联合放疗,疗效评价为CR;1例患者行泼尼松+干扰素1周期,疗效评价暂无;1例患者行干扰素联合细胞毒化疗,疗效评价为PR;4例患者只进行了细胞毒化疗,2例CHOP、2例GDPT,最近一次疗效评价3例PR,1例暂无。3.全外显子测序结果及分析:40例样本中检测到包括PDGFRB、ALK、AKAP9、IL6ST、TRRAP等基因发生错义突变。3例UCD样本检测出PDGFRB基因c.1997A>G,预计会导致p.N666S改变;2例ALK基因突变,c.875G>A和c.1181G>T,预计导致p.R292H和p.G394V改变;2例样本检测出AKAP9突变,其中1例出现c.4438G>T和c.5006C>A两处突变,预估会导致p.V1480L和p.A1669D改变,另1例检测出c.7807G>A c.11645G>A两处突变,预估会导致p.A2603T和p.R3882Q改变;有2例样本存在IL6ST突变,分别为c.1820C>T和c.1946A>G,预估会分别导致p.T607I和p.K649R改变;有2例样本存在TRRAP突变,分别为c.1528C>T和c.8705G>A,预估会分别导致p.P510S和p.R2902Q改变。分析基因突变型与野生型患者间的病理分型和临床特征如性别、年龄、病理分型、白细胞异常、贫血、淋巴细胞异常、LDH、低蛋白血症、B症状(发热、盗汗、体重减轻)、淋巴结肿大、水肿、腹水、乏力、脏器肿大等,除ALK基因突变组与野生型组是否出现水肿症状存在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均并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CD为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的一组疾病,发病率较低,诊断仍存在困难。临床分为UCD和MCD,UCD多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肿大,MCD多伴随发热、水肿、肝脾肿大等全身症状。UCD多为HV型。C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方式上UCD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较好,MCD目前无统一治疗方案,临床上常选择TCP、CHOP、干扰素等方案治疗。CD患者存在PDGFRB、ALK、AKAP9、IL6ST、TRRAP等基因突变,这些基因突变如何参与Castleman病的发生,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其他文献
背景和目的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疗和化疗后往往会出现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其中,口腔黏膜炎(oralmucositis,OM)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OM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疼痛、营养不良和感染等。严重者可导致治疗中断,影响病情的控制,加速疾病进展。迄今,己批准的几种药物(帕利夫明、苄达明等)仅可以轻微缓解严重的OM症状,且临床应用条件局限,达不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目前,放化疗所致的OM仍是临床上
学位
研究背景和目的脓毒症是指机体对严重感染反应失衡而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是目前全球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脓毒症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主要涉及到机体炎症反应失衡、免疫功能失调、凝血与抗凝机制紊乱、神经-内分泌网络异常、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线粒体损伤、内质网应激以及自噬等病理生理过程。基于对炎症反应以及免疫失衡等机制的进一步研究,目前
学位
背景与目的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AP)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当治疗不及时会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导致全身炎症,甚至多器官衰竭。文献报道炎症反应以及氧化应激在SAP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SAP的相关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逆转SAP的发展。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Thioredoxin int
学位
背景和目的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EBV-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EBV+DLBCL)是一种 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阳性的克隆性B细胞增殖性肿瘤,起源于EBV介导的转化的成熟B细胞,患者通常缺乏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史。EBV+DLBCL,NOS好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可见于年轻患者,男性多见,男:女约
学位
背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起初的症状是发热、乏力、干咳,部分患者会出现嗅觉、味觉的减弱和丧失,严重可导致呼吸困难、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死亡。COVID-19不仅对人体造成躯体上的不适,而且会导致群体焦虑、恐惧等社会心理问题,对人类产生巨大的社会压力。因而世界各国在新冠疫情期间采取封闭城市,限制交通出行
学位
背景和目的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是一种恶性间叶源性肿瘤,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软组织肿瘤,胚胎性横纹肌肉瘤(embryonal rhabdomyosarcoma,ERMS)为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基于危险度分层的多学科治疗,对于早期的患者,采取积极的治疗方法,预后尚可。但大多数患者因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即使进行积极的治疗,生
学位
背景与目的肺原发涎腺型肿瘤(primary pulmonary salivary gland-type tumors,PSGT),是一组发生在肺部的罕见肿瘤,2021版WHO肺部肿瘤分类中,肺原发的涎腺型肿瘤包括: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黏液表皮样癌、上皮—肌上皮癌、肌上皮瘤、肌上皮癌和玻璃样变透明细胞癌。查阅复习相关文献,该类疾病多为个例报道。本文总结分析了 138例PSGT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
学位
背景和目的肺癌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绝大多数属于非小细胞肺癌(none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目前对其治疗主要为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等的综合治疗,但患者5年生存率仍较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免疫微环境密切相关,NSCLC也不例外。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治疗在NSCLC中取得不错的疗效,这正是由于改善了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功
学位
背景和目的肺癌(Lung cancer)是世界上发病率第二的恶性肿瘤,最新数据表明,随着环境恶化、精神压力、饮食作息、人口老龄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肺癌已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并且近年来有逐步上升的趋势,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肺癌中以非小细胞肺癌(NSCLC)这一类型较常见,约占85%。由于早期临床症状非常轻微、甚至可无任何不适,所以容易误诊和漏诊,大多数NSCLC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
学位
背景: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第二,致死率第一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据了约85%的比例。针对肺癌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其中,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 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