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空与迷性的对治——《万善同归集》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ve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明延寿(904~975),五代宋初僧人,既是禅门法眼宗三祖,又是后人推举的净土宗六祖,乃是中国佛教思想史集大成的一代宗师。以《宗镜录》与《万善同归集》等为代表作,其思想会通禅教,主张圆融。本文以《万善同归集》为研究对象,着重关注其问和答,以及这些问答对后世的影响及当代意义,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永明延寿的生平行迹、时代背景及《万善同归集》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部分以对114个问题的分析和解读为核心。《万善同归集》一书为问答体,三卷共有问题114个,归纳起来最核心的疑问便是:何以要修万善?永明延寿回答的关键便是为“万善同修”找理论依据。行诸善事本为佛教本分,但永明延寿要处理得到问题恰是为善行寻找根据,这与当时中国佛教禅教相非、混淆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万善同归集》中反应出众人的最大问题概为执理废事,可略分为二:滞空与迷性,恰对应中国佛教史上空宗与性宗两大系统。滞空是从“无”来排斥善行,迷性则是耽于“本有”而以善为不必要,二者均是不明中道不二、理事圆融无阂之理。
  第三部分研究永明延寿的对策。对策的总纲便是《万善同归集》卷末总结的“十义”:“一名理事无阂,二名权实双行,三名二谛并陈,四名性相融即,五名体用自在,六名空有相成,七名正助兼修,八名同异一际,九名修性不二,十名因果无差。”十义从十个不同的角度融通对立的概念,关注点各异,精神却是一贯,尤以“理事无阂”为重。故本文分析重在“理事无阂”一义,其他九义则随机兼论。理事是华严圆教的核心观念,历代华严祖师著述中都有阐发,理事如水与波、金与器相即不离;更重要的是,不能理是虚理,事是实事,二者悬隔,理事必须能相互贯彻。理事之所以能圆融无阂,只为万物皆无自性,不出缘起性空、真空妙有之理,又三界唯心,理事皆统,于是中道不二、万法唯心成为理解理事圆融无阂的基石。
  第四部分关注圆融之思在后代的作用和影响。永明延寿以一心统理事,以理事贯万法,在理论上表现为禅教圆融,在实践上表现为万善同修。要论其思想影响,首先要提的是后代禅净合流的思潮。因宋后教下凋敝,净土盛行,禅教圆融也逐渐转变为禅净融合,修行方法便成了禅净双修。若究其根本,禅净双修也无非是一心与理事在具体范围内的应用。其次,圆融思想在进行现代阐释时必须契合新时代人们的根机,需要有新的思路,本文将肯·威尔伯的思想纳入即是一种尝试;最后,说理为导行,当代人间佛教以人为本,关注善行,正好与《万善同归集》的主旨相合。
其他文献
宋育仁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在十九世纪末期的政治改良浪潮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曾出使西方,西方国家空前繁荣的社会景象给予了他极大的震撼。于是,他深入剖析中、西政治文化内涵,将西方的文明成果与中国的政治体制相融合,创造性提出“复古即维新”的中国政治改良方案。学界对于宋育仁的政治思想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很大的探讨空间。本文主要依据《宋育仁卷》和《宋育仁文集》,着重对其“复古即
学位
科技与政治是贯穿科学家钱学森一生的两条主轴。自中国科技落后、政治动荡的社会环境促使钱学森立志成为科学家,投身科研领域之后,他始终处于复杂的现代科技与政治关系之中:先是美国期间潜心科研时遭遇麦卡锡主义风云的冲击与纷扰;回国领军中国航天科技后又必须应对“科学逻辑”与“政治运动”的碰撞与冲突;晚年又着力在科技与政治之间维持平衡。因此,科技与政治不仅是钱学森人生和事业中极为重要的主题,同时也是深入研究与全
学位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集体意向性受到了广泛争议。争议的焦点问题是,集体意向性能否还原为个体意向性,集体意向性可否用个体意向性进行解释。当代的集体意向性理论大都试图根据群体中个体的心理状态来解释集体意向性。本文对这种阐释方式提出了质疑,引入了认知系统观的新视角,用以对个体主义基础上的集体意向性理论进行批判,并尝试重构一种新的集体意向性解释框架。  本文重点研究了集体意向性的两种重要现象,即集体信念和集体
三纲六纪是汉人在《白虎通》中确立的政治纲领。本文对三纲六纪的探讨,是从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视角进行的。个体与共同体的概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虽然是西方近代文明发展的产物,中国古人没有个体的概念和近现代意义上的个体自觉,但个体和共同体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个体融入共同体秩序之中,就是个体的安顿。汉代大一统帝国建立后,无疑也面临着如何使个体融入共同体秩序的问题。立足于当时的政治历史条件
学位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乡村问题显得极为严峻,同时中国社会也出现了一场波浪壮阔的乡村建设运动。一些有识、有志之士和社会团体、政府机构尝试从村治、乡村教育、乡村卫生、农业技术改良等不同路径,从事局部或整体的乡村建设,藉以“救活农村”、“修复农村”、“复兴农村”。在这场持续多年的大规模乡村建设运动当中,中国基督教会作为一股特殊力量,以教会的社会资本和精神资本积极参与其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学位
伟大的政治哲学家及其著作总是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或是为某一时代的主流政治形态做一种理论上的证明,或是为某一崭新政治时代的开启做一种理论上的奠基。洛克的政治哲学在后一种意义上显得格外引人关注,因为他所奠基的政治时代正是我们的当下处境。作为自由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开创者,洛克政治哲学的基本命题是自由,而洛克自由的基础在于权利。通过权利,限制和证成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及其范围来保障每一个人的平等自由是洛克留给
“异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本质,并通过分析异化的扬弃阐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社会发展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异化却没有消失,它正以新的形式存在着,并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着重要影响。本文将以异化理论为核心,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和异化理论,并进一步探讨中国社会的异化问题,以此来更
马克思的哲学是对旧唯物主义抽象物质论的批判,这种抽象物质论只看到了物的客观性而忽视了人的能动性。与旧唯物主义不同,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是充分重视人的主体性作用的新唯物主义。论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分析马克思哲学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及其扬弃即自由自觉活动的实现这一历史进程的论述,揭示马克思哲学中人学思想的重要价值,即充分重视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存在意义。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又是建构主义的,因为它是康德开创
创新是人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的本质规定性,也就是人的存在方式的本质规定性。研究创新意识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对当代和未来人类生存方式的关注。创新活动贯穿于人类历史的全过程。古代人类的创新意识发展缓慢,具有自发性。近代以来,随着人类意识觉醒的加速,创新意识逐渐走向自觉,人类的创新实践也日新月异。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创新已成为人类生存方式的突出特点。自奥地
本文主要探讨哈贝马斯生活世界殖民化的理论。他的作品对当代社会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哈贝马斯在其著作中区分了系统和生活世界。他将社会看作是一个实体,在社会演化过程中逐渐被分化为生活世界和系统。而且系统的分化和生活世界的分化是同时进行的。系统的演化是由社会的引导性能力所衡量的,而生活世界的发展则是由文化、社会和个性的分离所标明的。社会演化包含着系统复杂性的增加和生活世界理性化的增加,二者又互相依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