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明延寿(904~975),五代宋初僧人,既是禅门法眼宗三祖,又是后人推举的净土宗六祖,乃是中国佛教思想史集大成的一代宗师。以《宗镜录》与《万善同归集》等为代表作,其思想会通禅教,主张圆融。本文以《万善同归集》为研究对象,着重关注其问和答,以及这些问答对后世的影响及当代意义,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永明延寿的生平行迹、时代背景及《万善同归集》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部分以对114个问题的分析和解读为核心。《万善同归集》一书为问答体,三卷共有问题114个,归纳起来最核心的疑问便是:何以要修万善?永明延寿回答的关键便是为“万善同修”找理论依据。行诸善事本为佛教本分,但永明延寿要处理得到问题恰是为善行寻找根据,这与当时中国佛教禅教相非、混淆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万善同归集》中反应出众人的最大问题概为执理废事,可略分为二:滞空与迷性,恰对应中国佛教史上空宗与性宗两大系统。滞空是从“无”来排斥善行,迷性则是耽于“本有”而以善为不必要,二者均是不明中道不二、理事圆融无阂之理。
第三部分研究永明延寿的对策。对策的总纲便是《万善同归集》卷末总结的“十义”:“一名理事无阂,二名权实双行,三名二谛并陈,四名性相融即,五名体用自在,六名空有相成,七名正助兼修,八名同异一际,九名修性不二,十名因果无差。”十义从十个不同的角度融通对立的概念,关注点各异,精神却是一贯,尤以“理事无阂”为重。故本文分析重在“理事无阂”一义,其他九义则随机兼论。理事是华严圆教的核心观念,历代华严祖师著述中都有阐发,理事如水与波、金与器相即不离;更重要的是,不能理是虚理,事是实事,二者悬隔,理事必须能相互贯彻。理事之所以能圆融无阂,只为万物皆无自性,不出缘起性空、真空妙有之理,又三界唯心,理事皆统,于是中道不二、万法唯心成为理解理事圆融无阂的基石。
第四部分关注圆融之思在后代的作用和影响。永明延寿以一心统理事,以理事贯万法,在理论上表现为禅教圆融,在实践上表现为万善同修。要论其思想影响,首先要提的是后代禅净合流的思潮。因宋后教下凋敝,净土盛行,禅教圆融也逐渐转变为禅净融合,修行方法便成了禅净双修。若究其根本,禅净双修也无非是一心与理事在具体范围内的应用。其次,圆融思想在进行现代阐释时必须契合新时代人们的根机,需要有新的思路,本文将肯·威尔伯的思想纳入即是一种尝试;最后,说理为导行,当代人间佛教以人为本,关注善行,正好与《万善同归集》的主旨相合。
第一部分介绍永明延寿的生平行迹、时代背景及《万善同归集》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部分以对114个问题的分析和解读为核心。《万善同归集》一书为问答体,三卷共有问题114个,归纳起来最核心的疑问便是:何以要修万善?永明延寿回答的关键便是为“万善同修”找理论依据。行诸善事本为佛教本分,但永明延寿要处理得到问题恰是为善行寻找根据,这与当时中国佛教禅教相非、混淆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万善同归集》中反应出众人的最大问题概为执理废事,可略分为二:滞空与迷性,恰对应中国佛教史上空宗与性宗两大系统。滞空是从“无”来排斥善行,迷性则是耽于“本有”而以善为不必要,二者均是不明中道不二、理事圆融无阂之理。
第三部分研究永明延寿的对策。对策的总纲便是《万善同归集》卷末总结的“十义”:“一名理事无阂,二名权实双行,三名二谛并陈,四名性相融即,五名体用自在,六名空有相成,七名正助兼修,八名同异一际,九名修性不二,十名因果无差。”十义从十个不同的角度融通对立的概念,关注点各异,精神却是一贯,尤以“理事无阂”为重。故本文分析重在“理事无阂”一义,其他九义则随机兼论。理事是华严圆教的核心观念,历代华严祖师著述中都有阐发,理事如水与波、金与器相即不离;更重要的是,不能理是虚理,事是实事,二者悬隔,理事必须能相互贯彻。理事之所以能圆融无阂,只为万物皆无自性,不出缘起性空、真空妙有之理,又三界唯心,理事皆统,于是中道不二、万法唯心成为理解理事圆融无阂的基石。
第四部分关注圆融之思在后代的作用和影响。永明延寿以一心统理事,以理事贯万法,在理论上表现为禅教圆融,在实践上表现为万善同修。要论其思想影响,首先要提的是后代禅净合流的思潮。因宋后教下凋敝,净土盛行,禅教圆融也逐渐转变为禅净融合,修行方法便成了禅净双修。若究其根本,禅净双修也无非是一心与理事在具体范围内的应用。其次,圆融思想在进行现代阐释时必须契合新时代人们的根机,需要有新的思路,本文将肯·威尔伯的思想纳入即是一种尝试;最后,说理为导行,当代人间佛教以人为本,关注善行,正好与《万善同归集》的主旨相合。